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将成为中国国际商品采购中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将成为中国国际商品采购中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座城市一下涌现出4个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将会是什么样?这又意味着什么?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获悉,由北京卓达集团投资运作的北京国际商品采购中心这一项目已获得正式批文,该项目年底有望破土动工。

与此同时,“上海市跨国采购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8月16日正式挂牌运营”。上海市外经委的一位官员对媒体透露。然而,关于跨国采购中心的话题并没有就此完结:由天津市政府支持筹建的跨国采购中心设在了天津保税区;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也正在考虑制订鼓励跨国集团设立采购中心的相关政策。

有关业内人士认为,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趋势,中国将成为全球商品制造业的中心,跨国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国的采购力度将成为现实,中国成为一个国际商品采购中心指日可待。

随着中国的入世,资本越来越具有想像力,国际商品采购中心成了资本关注的一个焦点,各地采购中心在争夺战的背后其实是城市间综合实力的较量,也许资本演绎的背后将预示着政府间的博弈。

投资新领域

“北京国际商品采购中心”是开发商卓达集团北京宇达房地产开发公司于2002年4月提出的。该公司是在对市场进行周密考察与严格论证的基础上,借助中国入世和北京申奥的优势而大胆提出的。

“北京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将是一个国际商品贸易的基地;一个国际商品信息交流的平台;一个中国名优产品的荟萃;一个国际名品的集合。”该项目的负责人北京宇达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刘明对记者说,“按照北京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的定位,其设计理念既不同于跨国公司建立的采购中心,也不同于传统的批发市场。”刘明认为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国内外目前尚无此例。

据刘明透露,该项目计划一期占地面积181亩,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开工,两年以后投入使用。

来自于上海方面的消息表明,上海市跨国采购中心的定位与北京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的定位有所不同,该项目的一位负责人储先生对记者说,跨国采购中心设在上海红桥开发区的世贸商城,整座11层楼都用于展览展示商品,同时建立一个网站,为供应商和国际买手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商品的交易范围主要是跨国零售集团采购的商品,不搞大而全,从面积上讲,仅仅是一座世贸商城。

“天津跨国采购中心的定位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这要根据市场需求来最后明确。”该项目负责人武涛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天津市把跨国采购中心设在保税区,总面积规划为6万平方米,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和国际买手。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的模式,只有国际贸易中心、国际商品交易所和国际商品展示中心的存在,同时,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应该是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有机融合。因此,这对于投资者和各地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进入的风险

其实卓达集团最终决定在北京朝阳区豆各庄建造北京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前后经过2年的论证分析。刘明告诉记者,原先这个项目考虑做一个物流中心,经过在全国7座城市的考察后否定了这个方案。就目前周围环境而言,这个项目所处位置的南边是北京规划的十八里店物流港;从北京的物流分布来看,北京的“三港一基地”都各有自己的交通优势,所以建物流中心的优势并不明显;从投资角度而言,投资周期长达20年,显然,卓达集团不能认可这个投资方案。

卓达集团内部对该采购中心项目的分析是:项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交通和区位方面,地处北京朝阳商圈,项目位于京沈高速路北侧,项目向西距京高速与五环立交1公里,项目距CBD中央商务区12公里,项目距四环路立交四方桥6公里,现有公交线路411和363两条线,将来可以将四方桥至北京站的712路引入项目中;项目周边方圆4公里无大型商业设施,该项目的辐射地域将突破传统零售业的商圈范围。

北京市商委规划处范瑞认为,在朝阳区豆各庄建一个大型的商业项目还是可行的,符合北京“十五”时期商业发展规划,但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的定位要考虑商圈的服务范围和具体的服务对象。建立这种批发、集散功能的大型采购中心应该弱化它的配送,不要一味地追求一种新型的商业业态,无论搞什么样的商业,最后要以赢利为目的。

物流专家吴清一分析,就目前北京市场来看,明确打国际采购的品牌还没有,该项目定位在采购,从区位和各方面的条件来说还是具备的。

刘明认为,北京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的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它的定位是否准确,首先国际采购中心的职能应该与传统的批发市场有所不同,一方面要体现其畅通而快捷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又能为买手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配送服务。

就目前的论证分析而言,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在定位上不要搞大而全,应该体现特色。又有人认为该采购中心可以为集团采购和政府采购提供服务。该项目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招商,如何吸引国内外大批供应商的进驻及国内外买手的经常光顾将决定项目的成败。

进入的时机

熟悉卓达集团的人不会怀疑卓达集团的实力,经过近10年的时间,卓达集团现已发展成为以房地产为主业,涵盖教育、旅游等行业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净资产逾30亿元,集团总裁杨卓舒在2001年福布斯中国民营企业家排名中名列第15位。

北京国际商品采购中心是继卓达集团在北京开发了卓达大学城和卓达康乐生态园项目后的又一个大型的商业地产项目。可以说此次卓达集团进军商业地产领域并非偶然,早在1995年,集团总裁杨卓舒就认识到了商业地产的高回报的投资效益。并逐步把房地产主业向商业地产方向调整。因此,国际商品采购中心项目的成败对于卓达集团来说意义深远。

著名商业专家、上海财经大学陈信康教授认为,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该地区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程度;二是该地区的物流基础;三是该地区畅通快捷的信息交互能力;四是周边地区制造业的支撑。就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的发展状况而言,它们还没有完全具备形成国际商品采

购中心的条件,只是具备了成为区域性的采购中心的条件。而区域性的采购中心只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国际性的商品采购中心。

刘明认为在北京建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的条件已基本具备,首先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通业作为支柱产业应有更大的发展,目前已有158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110家投资性公司,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15家,45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348个研发机构,这为北京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奥运会也将给北京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其次,在对外和对内的接口上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国驻华使馆都设在北京,各省市自治区在京都设有办事处,使得北京具备了极强大的信息汇集和辐射能力;再者,从物流的角度而言,北京不临港,随着北京和天津的进一步融合,天津必将成为北京的出海口;再从北京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状况而言,范围辐射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为雄厚。

在2001年1月,上海市市政府、上海市商委在市政府会议中心召开了把上海建成国际商业中心的座谈会,与会有关专家曾建议把上海建成国际批发交易中心和国际采购中心,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政策上看,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确立了把上海建成集国际经营、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就目前上海的有利条件而言,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地处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东南亚沿海的中心地带,市场容量大,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拉动力。它所辐射的地区制造业很发达,产品对外输出能力较强,适宜建立为国际买手服务的采购中心,此次上海市成立的跨国采购中心主要是为跨国集团采购服务,可谓定位明确。

运作模式

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必然依托于其合理可行的运作模式。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产品的输出、输入的对接,从整个市场空间考虑,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这对于任何国外的产品都有强大的吸引力,目前,国际上商品的种类多达100万种,而中国国内只有50-60万种,这种差距预示着国际商品在中国的消费潜力。同时,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一个大规模的输入国外品牌为主的采购中心。刘明认为,以输入品牌为主,首先聚集中国周边地区的国际知名品牌,同时聚集北方市场的区域品牌,这种品牌组合的模式更能体现北京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的优势。这种定位正好填补市场的空白点,同时又与上海、深圳的采购中心错位经营。

记者了解到,北京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的规划设计方案的总体构思是建立在满足生产企业和销售商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为国内外企业和国内外买手提供一个双向交易的平台。“采购中心”在设计上分四个区域:商品贸易区、综合服务区、精品专卖区和展示配送区,并且在“采购中心”中心位置建设一个开放式的大广场,实行人车分流。采购中心将确保中心内所有交易商品的质量,商品价格公正,供需双方能够从中得到快捷的信息服务。

如何保证赢利才是运作该项目的关键问题。为此,卓达集团为此项目特地请教了著名商业专家、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黄国雄认为,考虑到该项目的国际性和国际采购的时间不连续性的特点,该项目采取四合一的模式来设计,即以厂家直销中心为基础,采购信息平台和商品展示为主体,物流配送中心为手段的模式来运作。目的是通过会展来促进采购,借助厂家直销中心的价格优势来带动商流和人气。

刘明认为,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应该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实体方面由水泥加网络构成,在聚集人气方面应该通过会展的形式来促进采购。每年在采购中心内举办一次大型的类似于广交会的“北交会”,每个月都有一次不同主题的品牌展示会。

刘明的另一个思路是强化采购中心信息平台的功能,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于2000年10月开通的中华商埠商务网站给了刘明很大的启发,他希望自己的信息平台能够整合传统批发市场的信息流,以此来完备自己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刘明正在与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进行接触,希望将来借助外经贸部的电子平台来扩大采购中心的辐射范围。

上海跨国采购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北京相似,据上海跨国采购中心的储先生介绍,该跨国采购中心准备在今年9月26日举办一个跨国采购洽谈会,由跨国买手设展台,通过该中心的网站来遴选合格的供应商进入采购洽谈会,这也是一种利用展会促进采购的模式。据了解,上海市跨国采购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由上海市外经委、经委和商委的下设投资公司共同入股成立的,注册资金3500万。

博弈的背后

2001年的一价调查表明,有近76%的国际买家将中国作为首选的采购基地。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采购不是遍地开花式的,而是有选择地分布于东部沿海主要城市,其中又以北京、上海和深圳最为集中。为此,上海希望在5年内成为跨国采购商、供应商云集之地,并在5年至10年内初步建成跨国采购中心;深圳立志要做跨国公司在华采购中心的首选;而北京显然是略微低调一些,首先是构建区域性的采购中心。

就目前竞争格局而言,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等地政府都在支持本地的采购中心项目建设。从目前4个项目的进程上来看,上海的速度较快,但规模较小,没有显露做大的野心;北京的进展虽不及上海,但项目的构想比较宏大,进行的论证也较充分,颇具王者风范;天津可以利用港口的优势成为北京国际采购中心的配送中心;深圳则刚起步,首先在政策层面寻求突破,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跨国集团采购中心的进驻。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投资是一种企业行为,必须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上海和天津采取政府推进的方式有利也有弊,真正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就这一点来说,北京的卓达集团占有优势。

就目前条件而言,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区域采购中心能够发挥其各自的区域优势。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北京有整合上海和深圳的优势,因为北京作为信息中心对外辐射功能是最强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来说,中国应该有一个被世界公认的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就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北京、上海、深圳谁能成为公认的国际商品采购中心?结论为时尚早,可以预言:通过竞争和市场化的运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必将诞生,由它出面来整合区域性的采购中心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