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硅谷:创新的生态系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硅谷:创新的生态系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的4月底,我作为中关村企业家海外培训班学员,在斯坦福大学及硅谷地区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与参观,置身于耳熟能详、众人瞩目的硅谷中,对其围绕技术创新所形成的生态系统有了亲身感受,对中关村示范区的建设亦有许多可兹借鉴之处。

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构成

这个生态系统,由政府部门、大学教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业家、投资人以及各类中间机构、非正式社区组织等共同构成,目的明确,分工清晰。

政府是环境创造者和培育者。联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大学在国防、航天、通信、信息以及材料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由此源源不断地产生世界一流的技术和发明,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催生出从实验室走向硅谷进而扩展至全球的商业成功模式。同时,政府不断推进与知识产权等相关的法律制定与实施,为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致力于硅谷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各类职业与技术类教育,为企业培养各梯级的人才。

大学是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一方面培养人才,一方面鼓励教授或学生创办企业或在企业任职,两个角色具有非常明确的界限,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接地气”,有助于将最新成果商业化,更有利于大学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在这一方面所开创的制度突破与创新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比如允许学生暂时休学创业但保留学籍、允许教授实质参与或指导企业研发、学校慷慨释放知识产权使用、对教授创业提供直接资金支持等。这些微观措施对硅谷生态的持续和发展,对保持创业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各类投资人成为连接企业与科研、企业与市场、企业间的有效整合人环节,特别是1.5万个天使投资人在硅谷创新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已在科技公司担任要职,无论从经验、能力还是产业发展前瞻判断方面都能给被投企业提供帮助。因而投资者所投资金的背后包含着对市场预期、技术路径判断、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决策及偏好,企业获得的不仅是金钱,更多的是战略、管理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用合约的方式实现了企业家与投资人间的相互学习和扶持。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也是创新力的重要来源。

在硅谷,企业新陈代谢效率很高,生的容易,死的也容易。小企业有多种成长及获得新生的道路选择,或卖产品,或卖技术,或卖企业,或上市,或变现,或转型,这就为企业提供了试错、纠错的机会,并进而形成了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也成就了一大批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家,愿意加入早期新兴公司的员工,甚至包括愿意早期试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志愿者(个人或企业)”。

硅谷还有一大批创新活动的间接参与者,包括律师、会计师、专家、顾问、培训者、孵化器、政策制定者、监管者、NGO等,风险投资网络、专业技术网络、非正式社交三个网络相互交叉,互联网又进一步催生了这些信息的流动及跟进。

在这种生态系统下,小企业大量涌现,自下而上形成了宝塔式架构。硅谷从业人员约110万(与中关村相同),企业约3万个,其中有1万家公司总部设在硅谷,5人以下的小公司约占3/4。由于创新在公司间进行,所以大家不是为某个公司工作而是在为硅谷工作,或者说为自己的理想工作。硅谷的公司要么很大,像Google、IBM、Cisco,可以整合一系列小公司;要么很小,不断为大公司做准备(要么卖,要么自己成长)。公司小,就有对新技术低成本试错的可能。因此,有人形容硅谷就像一副处方,一个流程,一台机器,基于创新创业精神,源源不断地创造着财富及就业的机会。

在硅谷生态中,每个角色都有将创新成果商业化的动力及保护各自利益的规则。首先是法律保障,硅谷有一系列与技术流动、人才相适应的法律环境,既有知识产权保护法,又有非常灵活的技术许可,既有鼓励员工流动的劳动法(形成快速转化雇主的能力),又有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法则。因此,这里的工会也与美国其他地区的工会不同,人的力量胜于资本的力量。其次是完善的市场规则。硅谷是一个令人尊重的公共市场,近乎完美的“自由市场”,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少有管制,政府努力取消贸易壁垒,形成了较成熟的政府(公共)与社会(私人)间的伙伴关系,大学与产业间的伙伴关系。其三,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大企业的自律和开放。鲜有大公司利用资源拷贝或者压制小公司的创业项目。这既根源于极度尊重创新创业的价值观,也根源于对保护科技产业生态可持续性的共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概括而言,我眼中的硅谷,有一个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二个有所为的政府,有三个交织在一起的网络(即风投、技术、社交网络),有四个运行规则及文化,即尊重市场、鼓励创业、容忍失败、快速整合(生、死、并)。

当然,硅谷也面临着自身发展所积淀的问题,比如,政策引导偏向于吸引外来优秀人才,所以本地人才素质难以提升。本地人依靠出租房屋就可获得很好的收入,外来人生活成本不断提高,长此以往,本地人才变为硅谷的包袱;人员跳槽频繁,企业为此用专利的方式不断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出现了过度保护的现象;缺少公共信息汇聚处,无为而治导致政府游离于创新系统之外。

他山之石,终究是为了攻玉而学。任何一个国家,区域政府创不出硅谷,但可以创造出不断激发活力的环境。当我们以硅谷为师或为对标物时,取其精髓很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短板。比如,我们所面临的科研机制及导向问题,市区二级资金投向的重叠问题,对企业生与死造成障碍的法律问题等等。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积极推进大学、继续教育改革或在北京市属院校建立改革试点,推进科研与企业、与市场的结合;将关注目光更多投向人才、技能培养,政府资金重点投入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本地特殊能力的建设;减少对企业“点对点”的大额资金资助,更多通过天使、PE大力支持小企业发展,政府主要为其创建退出通道及减免税收的环境;降低创业门槛,为企业跨区、跨省经营提供通道;大力建设中关村各类创新要素信息网络,推进创新服务业的发展,适当时候可研究建立中关村创新搜索网站,整合各类信息,为区域创新企业服务。

学习期间,伯克利分校教授很骄傲的告诉我们:“不要想自己如何成长,你只要与硅谷连在一起就成长了。”希望有一天,我们也有底气告诉世界:中关村,让你更快、更好的成长!

(作者系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