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花甲李驰,“风华”人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花甲李驰,“风华”人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校园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个身影:一身半旧的厚针织衫,背上鼓鼓囊囊的书包,中等、微胖的身材,以及那张在人群中辨识度很高的西方人面孔。他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美籍教师Patrick Lynch(李驰)。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风华爱心希望小学(以下简称“风华”)的志愿教师。

结缘中国、结缘教师、结缘“风华”

李驰来中国之前,在旧金山一家IT公司上班,有着不错的薪水,但是要“忍受糟糕的硬件设备和管理”。十年后,年届五十的李驰,彻底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程序员工作。他和几个华裔朋友来中国旅游,没想到,一下就喜欢上北京这座城市。于是,游玩的计划被打断,李驰在朋友的帮助下联系到一份大学任教的工作。开始了在中国的美好生活。时光飞逝,又一个十年过去,如今李驰已到花甲之年,他早已离不开北京这座城市。

在李驰眼中,中国人热情、友善。有一年夏天,他做完一个电视节目,晚上回家,在家门口的小摊上买冰啤酒。摊主一家正在吃饭,热情地叫住他:“你还没吃晚饭吧?来吃点儿吧!”

李驰喜欢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人们善待教师、尊敬老师。他说,在美国,教师的地位并不太高。有句习语说:“没有能力的人才教书。”家长和社会常常把学生的过错归咎于老师,不在学生自身上找原因。美国没有教师节。李驰刚来中国任教时,有个学生跟他请假:“明天我不能来上课了。有个大学教授来旅游,我得给他安排住宿。”李驰惊讶极了,学生居然会为老师服务。后来他去江西旅游,学生们也为他打点好一切,这让他非常感动。“美国社会不希望老师与学生太亲近,因为他们不信任老师。老师处于社会中层,受到两面的挤压。在江西,我看到公立中小学设施非常好,而在美国一些小城镇甚至是大城市,公立学校设施都不太完备。”李驰说。

在北信科外国语学院中,凡是上过李驰口语课的同学无不对他风趣幽默的上课风格和对学生毫不掩饰的鼓励与赞美留下深刻的印象。对“风华”的孩子们来说,李驰老师是他们心中的“风云人物”。

“风华’小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肖家河王家庄,是一所成立于14年前的打工子弟学校,基本靠社会捐款维持运作。校长梁小芳终日忙碌,只为筹集更多的资金,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对校长和孩子们来说,在李驰到来之前,学校从来没有奢望会有固定的外籍教师。

李驰和这所学校结缘颇具戏剧性。初来中国的李驰曾给一家餐厅志愿培训员工的英语口语,员工告诉顾客,他们有位热心的外教,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来跟李驰学外语的学生越来越多。一天,两位前来就餐的大学生找到他,询问是否愿意去打工子弟学校当志愿者。在美国就已当过多年志愿教师的李驰连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了,并马上和大学生一起来到了“风华”。到学校后,和老师一交流,李驰发现,这里的孩子大多家境贫困,远离家乡,漂泊在北京,他们的父母奔波于生计无法给孩子更多关爱。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极其短缺,六七十个孩子挤在一个连暖气都没有的教室里。孩子们的学习基础不好,尤其是英语成绩成了他们升入公立中学的一大障碍。看到眼前的一切,李驰心里很难过,他答应当孩子们的外语老师。

6年风云在“风华”

每周二、周四下午,是李驰雷打不动的支教时间。他担任“风华”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师。考虑到这里的孩子英语基础差,李驰的课堂采用双语教学。每当孩子们跟不上的时候,他会尽量用略显蹩脚的中文解释,这常常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这里的孩子来自五湖四海,口音不同,课堂上经常是中英混杂,普通话、方言混杂的有趣场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师生间的交流。

无论是在大学还是“风华”的课堂上,李驰非常注重学生们的自由讨论,使他们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开眼看世界”,获取多元化的知识。“我希望学生们有开阔的眼界。如果他们有机会走出国门,会发现人们谈话的内容远远比课堂上所学的多样和复杂,也并不仅仅是迪士尼动画一类。所以我会让他们讨论诸如财政危机一类的大话题,我鼓励他们关注时事,去触摸和感知这个世界的不同文化,而不仅仅是看电视、上网、游戏。北京有厚重的文化氛围,有很多艺术馆、博物馆,我希望我的学生多去看去学习,感受各种文化。”“风华”条件简陋,他就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添置跳绳、毽子等体育器材,在得知“风华”没有音乐老师后,他又兼任音乐老师,下载歌谱并请中国教师翻译,开心地教起了音乐课。

由于条件艰苦,许多志愿者来了又走,李驰却在风华一呆就是六年。坚持一周两次的支教。能够坚持下来,李驰没有想太多,在北信科教学任务不是太繁重,离“风华”也近,他有较多时间跟孩子们相处,这份相处渐渐让李驰不能离开了。

一次,一个瘦小的三年级女生跑来问李驰:“老师,您教几年级啊?”“现在是五年级。”“那我怎么办?我才三年级。”“那你就得再等两年,我会教你的。”李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她。没想到正是这句小小的承诺,使他度过了在“风华”支教的一年又一年,他想一直看着这些调皮又聪明的孩子成长和改变。

六年来,每个孩子、每堂课的点点滴滴都烙印般刻在李驰脑海中,时不时拨动着或悲或喜的心弦。冬天,教室四处漏风,孩子们上课时只能不断搓着冻得发紫的小手,下课了就跑到唯一有火炉的校长办公室取暖。李驰上课时小腿和脚趾常常冻得麻木而发疼,回家蹬自行车都不利索。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当初他许下诺言的三年级小女孩如今已顺利升入公立初中学习,而他,还在这里坚守着。

“美国雷锋?”NO

在支教六年分文未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李驰一下变得繁忙起来,经常被报纸和电视访谈节目采访或约见,也时不时有人参观他的课堂。但他还是保持着简单朴实的生活。不常看电视,也不习惯用手机。阅读书报、备课、批改作业,回复学生关于留学、就业的问题,偶尔骑车去公园,构成了他生活的大部分。他说,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对于自己的支教行为,李驰认为,那完全不像电影一般,走进教室,然后就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我有个学生是园丁的孩子,他不想学习,也没有其他爱好,只想种花。每次见到我他就哭喊着:‘我必须跟你走吗?’后来通过平静的交流,我和他一起看书、讨论兴趣,才终于使他开始学习。毕业那天他仍然说:‘我很开心不用再见你了。’其实他怎么想我、是否喜欢我并不重要,但他的成绩进步了,这才是关键。我在美国也当了很多年志愿者,从高中开始,有空就会做志愿者工作。如果真的决定成为支教的一员,就不要想着是否会获得孩子们的爱戴。你当志愿者的原因只是因为你可以帮他们提高成绩,获得进步。”

几年下来,李驰身边的学生也渐渐被影响,有澳大利亚的交换生来北信科交流学习,李驰会带着交换生们到“风华”参观,这些外国学生捐钱,买了一些小的体育器材。大四学生邹凌虹跟李驰很早就成为了好朋友,也在他的带动下一起参加了“风华”支教。她表示:“支教不一定带着某种目的性,像我就是喜爱小孩子。在支教过程中我发现这里很好地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权益问题,也对我研究生申请的专业——城市规划提供了专业背景。这是我支教的意外收获。”

有媒体称李驰为“美国雷锋”,李驰却认为自己只是在做极普通的事,他只想成为那些身处逆境中的孩子成长路上在一旁鼓励的人。“我刚开始学习编程时,有个老师虽然很忙,但总是热心于解决我的问题,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所以当时我便希望长大了能成为他那样的人。我母亲是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那时候女孩上大学还总是遭来非议,但她还是做到了。我爸爸家庭背景也不好,但他后来成了大学教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看到班上的男孩、女孩,便希望他们能有我父母那样的机会。我所做的便是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李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