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语言的润色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语言的润色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各类信息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各种不同的新闻体裁也在信息传媒发展中更替着。新闻写作是保证信息质量的前提条件,只有严格把好写作这一关,才能让整体信息阅读起来更加真实、可靠又有可读性。针对这一点,本文重点分析了新闻语言润色的相关问题,旨在提高信息的阅读价值。

关键词:新闻写作 语言 润色方式

新闻担负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而新闻语言则担负着向受众传达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新闻写作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语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产生的基础。所谓语言真实,具体说来,就是必须准确、客观、公正、规范;必须反映事实本质,不能虚构夸大、不能“移花接木”、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合理想象”。

新闻写作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文体需要不同的语言。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的语言,科学论文要运用逻辑严密的说理性语言,新闻语言应该是准确的、生动的、鲜明的。

“真实”是新闻写作的核心,也是作者必须要坚持的一项原则。只有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才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需要的使用价值。虚假信息不仅会误导人们的决策,甚至会引起严重的社会恐慌。

与艺术性文学语言相比,新闻中的文字并不要求做过多的修饰,其只需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阐述清楚即可。但新闻写作语言应尽可能做到“少而精,精而少”,文字过多容易引起语言叠加而缺乏层次感。如“某市明天天气不够好,大约在早上8点将会出现一场大雨”,若改为“某市明早8点大雨”更为简洁。

当前,新闻不仅仅是向社会群体传输信息的一种媒介,更是吸引人们关注社会的一种方式。2009年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人们用“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超越”这一语言诠释了歌王的人生魅力。通过新闻传播使社会群体对发生的感人事迹、轰动事件更加关注,这就需要写作时对语言生动形象的组织。

合理地调整新闻结构是新闻写作的一种技巧,相同的语言文字通过不同的结构组织,其发挥出来的新闻效应是不一样的。如“倒金字塔”结构写作手法中,注重把新闻的重点放在前面,这种方式可以让读者一眼发现新闻的主要内容,对新闻重点产生兴趣后便会情不自禁地往下阅读。

对新闻语言润色的必要性

新闻只有被大众传播、认可和接受,新闻的价值才能得到根本体现。为了让新闻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新闻写作中除了要关注新闻的真实性外,还应该对文字进行必要的“润色”。所谓“润色”主要是对文字进行修饰、调整、优化等,从而让新闻内容看起来更加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闻写作过程中对语言文字适当修改或调整,添加一些动人的文字,不仅能够增加新闻内容的可读性,还能强化新闻的文字艺术。如在写到捐赠类的新闻时,不少报刊上直接写出“因某人某事困难,寻求社会帮助……”,这种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往往难以吸引读者的关注,而“送出你的爱心,让他人获得幸福”等文字语言才更能让读者动容。

“效果”指的是新闻内容所要表达出的效果,对语言文字润色处理后能让主题变得更加突出,把新闻的重点思想、内容呈现给读者,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就“拉登之死”这一新闻看,如果选择描述方式去表达“拉登是怎样死的”,会显得很平淡,无法突出主题。但若能换成“十年追击,一日被毙”、“拉登之死,全球关注”等类似的语言,效果就更加突出。

语言是最能触动人的,新闻语言的润色可以让信息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新鲜度,在读者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新闻的传播期限并非某一月、某一年内就能终止的,而是要持续很长的时间。对新闻语言的有效润色会让受众持久关注,让新闻持续传播下去。

新闻语言的润色方法

对文字语言的润色并非盲目进行的,也并非所有的语言都需要经过润色处理。记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对新闻的内容、性质、类别等具体区分,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润色,采用何种方式去润色。否则,仅跟随主观意识去随意润色语言将适得其反。

第一,在新闻写作中应适当地运用一些人们感到亲切的口头语言和歇后语,这样能使新闻更加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具有生活气息,贴近读者。例如:“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一次性木筷的最大进口国日本,将回收后的筷子化成纸浆,制成纸张,出口创汇。而森林覆盖率非常低的我国,在出口一次性木筷,赚取微薄利润的同时,却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纸张……”①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句口头语就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让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不仅如此,通篇的口语,也让整篇新闻通俗易懂。

第二,同样一件事情,可以作为新闻的“点”是很多的,把握好新闻需要表达的重点,然后集中润色一番后便会让新闻内容耐看、耐读、耐传,这就需要作者学会去抓重点,突出细节,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交代与情节发展密切相关的动作,凸显作品主题。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严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颗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用左手按住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②

这则通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表现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的时候,抓住了几个最能突出主题的细节进行重点描写,从而使读过这则通讯的人永远也忘不了那“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的椅子,不会忘记那段艰苦的岁月和那个死而后已的好干部。

第三,新闻报道中还应适当运用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的运用能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增强说服力。比如一个新鲜生动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而那些寓意深刻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历史淘洗过的精华,它们的语言寓意深刻、瑰丽多彩、富有表现力,借用这些语言精华,能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使一篇新闻焕发光彩。

注 释:

①唐宋:《筷子折射发展观》,《人民日报》,2005年1月27日第一版。

②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1966-02-07。

参考文献:

1.戴振雯:《当代新闻写作教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徐泓、张征等:《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张惠仁:《现代新闻写作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