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木拱廊桥的前世今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木拱廊桥的前世今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建筑中,桥梁很难与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相媲美,无论格局、规模还是精致程度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廊桥是个例外。在崇山峻岭之中,沟壑纵横,急流险滩,为了方便出行,先人将足够的智慧集中到遇水搭桥上。千年来,一座座廊桥犹如彩虹般从河流上跨越而过,连接着千村百镇,天堑从此化作坦途。

廊桥大致可以分成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伸臂叠梁式廊桥、八字撑木平梁廊桥等几种类型,其中以采用编梁技术与榫铆连接的木拱廊桥建造工艺最为顶尖。木拱廊桥分布在浙江和福建交界的庆元、泰顺、屏南、寿宁等地,200座木拱廊桥气贯长虹般地跨越峥嵘山峦,连接着山外通途,著名的木拱廊桥有如龙桥、兰溪桥、后坑桥、三条桥、溪东桥、北涧桥、仙居桥、万安桥、鸾峰桥、千乘桥、云龙桥等。

木拱廊桥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建筑工艺绚丽多彩,精致程度远胜其他种类的桥梁,即使体积再小的木拱廊桥,也能最大幅度地呈现出建筑的几何美感。木拱廊桥栖息在山水之间,桥梁建筑和山水人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张古意盎然的画作,呈现出典型的东方审美情趣。

木拱廊桥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立场,每一座桥都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木拱廊桥是典型的东方建筑,几乎将屋、亭、台、楼、阁、殿、水榭、长廊等建筑形式都搬到桥上,桥头延伸出门楼、牌坊、碑亭、庙宇等附属建筑,形成了水上宫殿或者水上园林,集中展示了传统建筑的空间关系和整体布局。桥身飞檐斗拱,桥体雕梁画栋,牌匾林立,楹联密布,诗赋绕梁,浓郁文气扑面而来。桥身彩绘和雕刻内容丰富多彩,多为传说故事、英雄人物、耕读传家、吉祥图案等,让人目不暇接。

木拱廊桥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是宗教建筑,一些桥干脆以宗教命名。为了表达对神的敬重,在廊屋中间加建歇山顶式檐,或者是高大的阁楼。桥中设置神龛,供奉观音、关公、平水王、文昌君、妈祖、土地神、社公等神佛雕塑或者画像,供乡人祭祀。有些廊桥四时香火缭绕,祈福声四季不断。在我看来,木拱廊桥更像是一个个木头构建的祭坛,寄托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

木拱廊桥在山水中保持缄默,但几乎所有的廊桥背后都隐藏着传奇典故。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建桥人?他们为什么要建造这座桥?它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离奇事件?它承载过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所有的记载都语焉不详。这一切成为一则有待揭示的哑谜,形成了它独特的魅力。

北宋政和年间的一天,《清明上河图》呈现在宋徽宗的案头,在这幅画里,虹桥成为连接汴水的纽带,桥上的人流和桥下的船舶盘活了整个画面,也成为《清明上河图》的压卷之笔。宋徽宗和张择端都不知道,早在130年前,在浙江省庆元县一座偏僻的小山村大济就耸立着一座与虹桥结构一样的木拱桥——双门桥,稍有不同的是双门桥加盖了廊屋。

世界上有确切资料记载的木拱廊桥出自庆元。随着民族大迁徙的脚步,一块块桥板向南伸展,浙闽工匠吸收了当地的木结构桥梁营造技术养分,并创造性地发明了木拱廊桥,继而促进全国的廊桥发展。

宋代以后,廊桥在中原逐渐绝迹,这主要是由于中原地带缺少适合建造廊桥的地质条件和可充分供应的木材,因而石拱桥渐渐成为北方桥梁的主流,比如名闻遐迩的赵州桥、卢沟桥等。在木拱廊桥最密集的浙闽山区,福建寿宁县森林覆盖率达74.8%,浙江泰顺县森林覆盖率达75%,浙江庆元县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86.05%,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为建木拱廊桥提供了便利。仙霞岭、武夷山脉在此交汇,山峦叠嶂,岭峻谷深,溪流纵横,地貌和建材决定了这里最适合建造木拱廊桥,这块在版图上极易被忽略的山地因为木拱廊桥而在世界桥梁史上奠定了独特的地位。

2011年12月,我应邀到浙江庆元县参加“第四届中国廊桥文化节”。一进入庆元县境内,接二连三的木拱廊桥就跳入眼帘。全国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木拱廊桥双门桥、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龙桥、现存单孔跨度最长的明代木拱廊桥兰溪桥、全国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廊桥黄水长桥都出自庆元县,这些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木拱廊桥近年来逐渐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它们为庆元县赢得了“中国廊桥之乡”的头衔。庆元县木拱廊桥在唐代初显萌芽,宋元基本成熟,明代进入鼎盛期,清代定型,发展脉络非常清晰,营造技艺流传有序,百座各式各样的古廊桥使得庆元成为露天的廊桥博物馆。

距离县城不远的地方,我见到了双门桥。双门桥虽然简单却让人百看不厌,跨距不大,规模很小,装饰平淡,桥身被岁月打磨得斑驳古旧。双门桥在清道光年间进行了翻建,廊桥依旧坐落在原址上,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它如同一块界碑,标志着中国木拱廊桥的建筑历史从这里发端。

在大济村,我目击过一次娴熟的廊桥模型搭建过程,它简单得让我缺乏想象的力量。57岁的廊桥传承人吴复勇捧出一大把筷子,他熟练地使用着刀斧锯凿,没过多久就搭出了一座廊桥的模型,有台阶,有桥柱,有编梁,有廊屋,一根根筷子规则地交错着,相当匀称和精巧。数目不详的筷子拱起一座梁架,四根立筷分别立在桥头两侧,仿佛两对值勤的士兵。看那样式,的确与双门桥如出一辙。

吴师傅说:“建造廊桥选料非常挑剔,最好的材料是油杉,50到70年树龄,28到32厘米直径,每根木材长度12米最佳。油杉具有防腐的功能,要保护好树膜,树膜如同人体的皮肤一样,破坏后也就失去了防腐功效。桥两端拱趾支撑在块石垒筑的桥台上,或者直接建筑于两岸山崖之上,为了保护梁柱不受风雨侵蚀,还要在桥上建廊屋,桥身两侧安装挡雨板,桥建造好后用生桐油上漆,在桥面上铺石头稳固桥身,起着防水和防火的作用。连续完成上百道工序后,一座廊桥才算是竣工。”

木头建筑很容易在风雨的侵蚀中颓败坍塌,顶多三五百年便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我看到的木拱廊桥是个极端,由于宗族和社会的力量,历代不停地维修、重建,一座座廊桥在他们的手中建造起来,祖祖辈辈延续着风雨廊桥的生命,廊桥成为后世与祖先贯通的载体。廊桥在他们的手中走向不朽,显现出木头建筑的力量。

宏大的桥梁,娴熟的技艺,恰恰成为天造地设的一对。面对一座准备新建的廊桥,老师傅从定位、备料、开工、营造到竣工,整个过程凭借的就是经验和眼力。他们没有图纸,没有先进的仪器,没有起重设备,没有铁钉钢架,但他们目光精确到位,心中已经绘下了一张图纸,各个结构已经成型,只要老师傅一声令下,大桥的榫铆立即可以对接。我向吴师傅讨教,早在宋代就有《营造法式》一书,为什么廊桥建造没有留下图纸?他笑呵呵地道出了实情:“造桥技艺通过师徒传帮带的形式一代代传递下来,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经验的师傅不需要图纸照样可以建造廊桥,他们只有到了年老体衰的时候才将所有的技术传给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