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孩子问“为什么”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孩子问“为什么”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虽然过去5年多了,但这件事令我记忆犹新:一天早上,我送孩子上幼儿园,在不足1千米的路上孩子接连问了我三个“为什么”,作为教师的我还真有点“解释”不了。第一个是:“为什么天亮了天上还有月亮?” 第二个是:“为什么幼儿园全是阿姨老师,没有叔叔老师?” 第三个是:“玩皮球时,总是好多小朋友玩一个,要是给每人发一个,不是不用抢了吗?” 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因为月亮姐姐在等太阳哥哥出来呀!对于问题二我则反问道:“有了那么多阿姨老师还要叔叔老师干什么?”孩子不服气,手舞足蹈地说:“叔叔老师可以教我们学游泳、踢球、还有好多好多。”对于第三个问题,我还真有点说不上来便“骗”了孩子一次:“也许你说得有道理。”

孩子天生就好奇,好奇就好问,因为好问,使他展开了丰富想象的翅膀。在对待孩子的发问时,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孩子的天性,合理诱导,启发思维。的确,在生活中,孩子常常会问出许多令我们“好回答的”和“不好回答的”问题。那么,作为悉心关注孩子成长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我们应该把握好哪些尺度呢?

一、鼓励孩子发问是好事,孩子能主动发问更是好事

我们暂且把镜头放得更远些:襁褓中的婴儿尿尿了他会大声啼哭,这是他在向外界表明自己“不舒服”了,需要“解救”;当孩子开始学会说话后他就具备了发问“为什么”的水准了。这时,孩子便开始学习与人沟通,于是,孩子便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孩子能发问,这说明他在关注生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这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思维闪动的火花”,也是孩子成长为社会的一员的“心灵碰撞”。如果我们对待孩子的发问持合理诱导的态度,那么孩子想象的翅膀就会合理、有序地张开。智慧的火花源于灵感,灵感的跃动源于想象,美好的想象源于社会和生活。如果说给孩子提问是考量孩子的学习程度,那么解答孩子的提问就是提升孩子的学习进程,让孩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二、对待孩子的发问和给孩子发问,所用语言要童趣化

先来看这样一个镜头:30年前,我本人在农村上小学一年级,也就六七岁,农村的孩子刚学认字,连一横一竖的“一”都不认识。一天,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大声地“警告”我们说:“大家上课要认真!”你说我的智力有多“愚”,我竟然把老师说的“认真”想象成了“认针”——妈妈做针线用的“针”;自己还在心里嘀咕:认好“针”能搞好学习?这好像没用呀!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我们给孩子发问提要求,应该符合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所用语言应该通俗化、形象化、童趣化;教会孩子用一个“新词”,首先应该做到能让孩子生动形象地了解它。

我们来看如何解答一位两三岁的孩子这样的一个提问:“天上为什么会有水掉下来呢?”下面有两种形式的回答:

术语化回答:那是冷气流与热气流相遇,在天上凝结成小水珠,就下雨了。

童趣化回答:那是天空中的冷气妹妹和热气姐姐走到一块了,她们“玩耍”出小水珠,就落下来了。

很显然,后者较之前者更符合幼儿心理,易于他们理解。

三、与孩子“探讨”问题,应平等化 、和谐化

作为家长和老师,有时难免“操之过急”,以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比如下列情形:“你应该听话”“你必须这样做”“你不能不讲礼貌”,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时,便说“你怎么这么烦人呀”;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动怒而训斥;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不明智的 ,是“掠夺”孩子“主人翁地位”的表现,实不可取。

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呢?这就是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应坚守“平等化原则”,构筑一个和谐的谈话情境——既有大人说的,又有孩子说的。注意合理诱导孩子,积极保护孩子纯洁的心灵和求知的天性。能与孩子在思想上共鸣、互动,而不是强压;在认识上提升、跨越,而不是迷失。

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飞跃”的过程,需要我们诲人不倦

我见到过一位五六岁的男孩子,他手里提着一大包玩具,还哭喊着要爸爸妈妈再为自己买更多的玩具。听这位孩子的父母介绍,孩子已接连三天吵着买玩具,已经买了两百多块钱的玩具,他们怀疑孩子有什么问题,于是到医院心理科接受治疗。

我们暂且不排除该孩子是否遇到了精神或心理问题,但其父母完全可以作如下尝试:

方案一:深入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许多玩具的心理诱因,合理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做到有选择性地购买。如遇孩子的攀比心理,则需合理“降温”。

方案二:与孩子一起玩玩具,一起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方案三:让孩子融入自己的小伙伴中,注意让同伴满足他的成功欲,使他愉悦在成功的情境当中。

特别地对待“问题孩子”,更应该冷静、耐心,我们要细心洞察孩子的真实心灵,这样才能开出合理的“药方”,巧妙释疑,合理引导,有效纠正,积极促进。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这当中,我们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真正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我们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就要像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一样,既要合理地回答孩子所问的那些“为什么”,又要耐心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好好这样而会那样”,抓住孩子“始终是成长进步的”这根主线,让孩子适度“遭受”困难的磨砺,既实现孩子能力发展上的飞跃,又锤炼其坚强的个性品格。让孩子在关注中成长,在成长中坚强。在孩子成长中闪烁辉煌的时刻,请记住:孩子更辉煌的时刻更在将来。

(作者单位:湖南省芷江县岩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