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学习的机会,而有效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一、思维导图与数学教学的联系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人的左脑和右脑,通过色彩、线条、图形等模仿人类大脑放射状的结构,将人脑的思维方式形象化、外显化,是帮助人们进行思考和记忆的一种笔记工具。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纵观教材,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当中。如“数与代数”中对于数的教学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等内容进行递进式教学,让学生从易到难进行学习。学生如何能将数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让前面的知R为后面的学习服务,思维导图的引入,刚好可以将旧知与新知通过图形、列表等形式进行完整地呈现,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在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二、在新课教学中渗透思维导图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知识点分散于各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当中,学生如何能够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呢?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把知识点进行回忆、补充,可以形成一张完整的知识链。

如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的《时、分、秒》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想想我们学过哪些与时间相关的知识点,这时候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积极思考,纷纷发言,我把学生的发言通过power point进行完善,形成了很好的结果。

学生在回忆旧知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把新知识点说出来了,比如“秒”。我再顺势引入新知,介绍秒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刘翔取得110米栏奥运金牌的时间是12秒88等。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尝试,教师计时,学生行动,看看1秒、10秒、60秒都可以做哪些事情,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并在思维导图中进行完善。在这节课中,思维导图的引入,学生一目了然地认清了与“时间”相关的知识点,把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形成一张知识网络图,很快地掌握了新的知识点。同时在课后复习中,学生可以利用以上思维导图,回顾课堂内容,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建构知识。新课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白当前所学的知识其实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发展的。思维导图的运用,更好地沟通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它也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更好地处理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三、在复习课中尝试自主运用思维导图

在新课的传授中,学生初次接触思维导图,如何深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使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成为其学习工具呢?

在单元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可能对知识的掌握有些杂乱,如何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呢?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整理思路,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对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测量”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对“测量”的知识进行分支构建,尝试利用思维导图自主整理思路,构建知识网络。在随后的复习课上,我让学生对整理的知识进行汇报,不同的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各不相同。在学生汇报之后,我们全班运用“知识整理本”进行汇总,每归纳出一个知识点时,再进行一至两道习题的练习,通过“自主归纳――共同总结――练习讲评”,学生真正把知识记忆于脑海中。

借助思维导图,相信学生不再惧怕新课,不再毫无复习思绪,只要把知识本拿出来,新知旧知一目了然,既提高学习效率又节约时间。可以说,如果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思维导图,如果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那么它就能真的成为“大脑的瑞士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