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就是使人向善\向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就是使人向善\向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睿智机敏,在会议上的每一次讲话,都能让听众为之振奋、频频赞叹;他幽默善思,在课堂上的诸多点评,如流行语一般在郑州教育界口口相传。他对教育有深刻的思考,对德育有独特的理解。这就是本期访谈嘉宾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

教育是什么?田保华说,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规律的途径来达到目标。目标是什么?他说,就是使人为善,使人向上。基于这个理念,他开始研究“道德课堂”,试图找到契合现实的路径,使得教育目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和谐一致。

:田局长,您好!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在您的倡议下,已更名为“德育建设会议”,您更加强调“德育不是工作,而是目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

田保华:使人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说文解字》对此作过非常精辟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必定包含使人为善、教人做人、使人向上的意图和努力。因此我们说,德育不是“工作”,而是“目的”。德育,也就是育德。使人向善向上,是教育的道德目的,也是判断一种活动或影响是否属于“教育”的道德标准。满足了这种标准的活动或影响,才堪称“教育”。淡化“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应该是当前中小学重建全员德育机制需要解决的首要观念问题。

:有人认为,教育包括教书和育人两部分,德育则专指育人,您怎么看?

田保华: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认为这个词本身是错误的,应该是“育人教书”,为了育人,才教书。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实际上是育人的载体。就学校来说,德育不单单是班主任、政教处、少先队和团委的事情,每一位教职工,包括门卫员工,都应树立“教育学生,人人有责”的思想。任课教师认为德育跟自己没有关系,这是很糟糕的。教育质量,首先是学生的做人质量,其次才是学业质量。

过去一直有一种说法是“抓德育要抓学科渗透,抓课堂渗透”,我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不正确的。学科德育不是外部渗透的问题,而是本身固有的东西如何自然而然呈现的问题。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思想,都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因素。教材是育人的素材,如果德育要抓渗透的话,我们的教材就成了专学知识的工具。教师应该做的,是把教材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和因素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这是教师的课堂能力、课堂艺术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不是肤浅的、贴标签式的罗列与告知。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代代相传,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向善,而不仅仅是记住这一段文字;看完旧中国百年屈辱史的电影,学生产生了爱国情绪,这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渗透。

:在您看来,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自然而然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其向善、向上?

田保华:我认为有三种途径。

一是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不愿意学习,是学校工作最大的失败。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道德要求,是让学生不恨同学、不恨教师、不恨学校。

有的人认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全面发展不可能同时获得。还有一部分人非常固执地认为,要想考上北大、清华,就别想拥有幸福的学校生活。这种观念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了偏差。它认为,目标的达到是不惜一切代价的,甚至要牺牲一个人一辈子的幸福。这绝对是不可取的。新课程三维目标提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这句话说到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有老师问我,什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说,举个例子请别生气,课堂上只要你一上课,就有学生睡觉,那么,这些学生对你的课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就是“很适合睡觉”。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精神满足,促进其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这才是需要我们做的。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载体,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学科能力,同时掌握这个学科的思维方式,这是最主要的。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组成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营养套餐”,如果不开齐课程,不开足课时,就会造成学生“营养不良”。

课堂应该是绿色的,学生的学业质量也应该是绿色的,是不以牺牲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代价的。让课堂生活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也是道德课堂的目标。

二是教师群体的言传身教。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将书本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其美好理想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对教师的最低要求。学生一进入校门,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思考和判断。我们可以管住学生的手,管住学生的腿,经过努力还可以管住学生的嘴,但是永远管不住学生的思维。学生佩服还是厌烦老师,都是他的思维活动。我们无时无刻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言传身教一定要注意各种细节。

举两个例子。有个读初中的男孩,英语口语学不好,英语老师让男孩把家长叫来,当着男孩的面训斥家长:“看你咋生的孩子,嘴笨成这样!”男孩当场就说:“妈,回家吧,我永远不学英语了。”老师的一句话,断送了一个孩子的前途。18年前,“童话大王”郑渊洁到郑州签名售书,一个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孩,排了三个小时队,终于轮到她了,女孩问:“我长大能到你身边工作吗?”郑渊洁说:“可以呀,我不会英语,我需要懂英语的助理。”后来,当年的小女孩成为一名大学生,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专业毕业,成功应聘为郑渊洁的助理,并且表现非常出色。一个承诺,影响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教师应该是一本值得学生阅读的圣贤之书,教师群体应该是值得学生博览的群书。倘若教师的课堂让学生如痴如醉,平时再注意一下细节,这样的教师能不受学生爱戴吗?

三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情操陶冶。环境是课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校园环境,努力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氛围,应该是校长的不懈追求。学校是有思想、有内涵、有底蕴的教育场所。一所学校向他人、向社会展示的不应该仅仅是外在的物质条件,更应该是它的思想和文化。“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能启智,让每一分气息会传情,真正实现“美在校园,乐在校园”,应该成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意图与主旨。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要坚持“依法治校”的制度导向,努力提升学校领导的执政兴校能力;赋予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引导学校以健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校园中的各种关系,确保师生在公正、有序的校园环境里潜心学习、提升素质、健康成长。

活动是课程。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学校要以活动为依托,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个人实际、贴近学生群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文体活动、节日活动等结合起来,形成一批“品牌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您所讲的“绿色、高效”的学习理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更需要创新行动来实践。请您介绍一下,郑州市的德育建设“工程”实施情况如何?

田保华:郑州市站在文化变革的高度,通过审视自己的实践行为,把握学校发展的文化命脉,已经形成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德育建设基本思路,坚持不懈地抓好书香校园活动、师生的心理调适、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三项基础性常规工作,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读书中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心理逐步调节到合适的工作和学习状态,由此提升了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质量,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更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能否详细说一说,这三项常规工作具体是怎样开展的?

田保华:好的。

开展好书香校园活动。决定一个人品位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胸怀和内涵的,则是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阅读是一项贯穿人生始终的生命化实践活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增进知识,还在于提升精神境界和生活品质。2007年,郑州市教育局了《关于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意见》,将书香校园活动逐渐确立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要求校长既要自己读书以提高修养,又要带领师生共同阅读,营造书香校园,让师生在书香校园中快乐成长,从而使阅读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让学校结合单位实际,与师德建设、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相结合,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加强经验交流,使之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

做好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2006年开始,我们首先把如何做好毕业年级学生的心理调适问题列为教务处和政教处合作研讨的一个专题。通过实践、探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达成了共识:其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不应该只重视毕业年级,其他年级也应该抓;其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在2007年提出,中小学校必须转换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要更加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首要的是心理环境的和谐:干群的和谐、教师同伴的和谐、师生的和谐,在于一种和谐向上的学校精神。校长的常规任务,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适合工作和学习的状态。提高生命质量,就要提高他的专业化水平,让教师从职业倦怠和痛苦,走向职业幸福和快乐,让学习困难的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让容易骄傲的学生看到更远的前方,这就是心理调适。

抓好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包括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平常的行为习惯。“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好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这是魏书生三十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从2002年开始,我们一直致力于“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活动。2006年以来,我们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不少学校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今后,我们将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训练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重点,让学生养成12个习惯:记忆习惯,演讲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制订计划的习惯,预习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紧做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出考试题的习惯,筛选资料、进行总结的习惯。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期待,郑州市德育建设在“向善、向上”的理念引领下,为学生开拓出一片快乐的成长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