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结合多年来政治课教学工作经验,主要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它对于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Based on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iming at the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xert students' main role and puts forward some original ideas.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在教育工作中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结果导致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状况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广大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一贯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笔者结合多年来高三政治课教学实践经验,主要就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供同事们参考。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正确协调并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教师在研究大纲、钻研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应经常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学生对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感兴趣?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他们的认识能力能否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和处理教材,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形成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最终达到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性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环境往往充满着严肃、沉寂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发挥出来的!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那么,什么样的课堂环境才算是宽松和谐的呢?笔者认为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应该是借着媒体作用使学生充分地利用脑、眼、手、口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对教学问题提出质疑,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对一个问题展开争论,只要老师给予及时引导,必然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也许正是在这种激烈的争论中很有可能产生出创造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愉悦、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总之,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都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要“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灵活确定,所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为此,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例如:我在讲高三政治《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时利用多媒体展示10道选择题,2道实例分析题。这些题目既不同于传统的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也不同于一般的目标展示,它既表明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具有启发性、诱导性。通过学生自读思考,使他们感知了课文内容,既达到了识记目标,又培养了分析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究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例如:我在讲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播放了一段今年西南三省抗旱救灾的录像,展示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漫画,让学生展开讨论。许多学生认为,尽管西南旱情有其自然原因,但与人们长期以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短视”行为关系密切,素有“天然水窖”之称的水冬瓜树被大片砍伐,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涵养水源能力极差的桉树林如雨后春笋般扩展开来,这进一步加剧了西南的旱情。漫画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野蛮的“持续开发”,它使人类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宝贵的森林资源,而是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潜能,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发展的终止。从而对我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收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
5.搞好层次性、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练,做到训练内容全面;对于新旧知识易混点采用对比练,做到求同存异;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训练题的设计思维容量要大,要能体现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形式多样,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精选示范实例。选择最能体现基础知识和训练目标的实例作为课堂讲析示范,范例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逐层递进。
(2)学生讨论释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般问题应由学生讨论解决,难点由教师示范后再讨论,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教师提示点拨。一是在出示问题时提示有关知识、参考内容和资料、训练步骤等;二是在学生讨论中点拨思路和方法,简要评价与鼓励,并及时进行补充和纠正。
(4)师生梳理归纳。通过学生讨论、教师释疑,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归纳学习内容,进行归纳训练。
通过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进行补偿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6.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结构化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联系的、无序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必须从结构上进行把握,并努力去解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将知识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由无序到系统。例如,我在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了结构图表,并结合结构图表分析,使学生懂得了知识的基本结构,不但能让学生容易理解整个内容,而且有助于记忆、掌握,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本节课最为核心的东西教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运用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联系,不至于遗漏要点。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广大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理论水平,丰富学科知识,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完善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上,努力探索,积极进取,尽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才能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简介:李凤州,巩义市第六高级中学,政地组教研组长,中教一级。
(作者单位:巩义市第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