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汽车零件的损坏与修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汽车零件的损坏与修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修理工作也随之增大,而汽车故障的主要原因是零件损坏。主要结合实际工作来论述汽车零件损坏的原因和修理。

关键词:零件;损坏;修复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279-01

1汽车零件损坏的原因

汽车零件的磨损,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尽管人们遵循使用技术条件的规定正确地使用汽车,定期地进行技术维护,但汽车零件的正常配合特性仍不可避免地会遭到破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配合零件的表面在相对运动中产生摩擦,使接触表面产生磨损。其结果是使零件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发生变化,最后使零件丧失工作能力。这种丧失工作能力的零件被称为磨损零件,如发动机气缸和活塞等。

汽车零件表面疲劳剥落损坏,汽车上有些零件传递很大的载荷,如汽车的后桥主传动齿轮,齿面间既有滚动运动又有相互滑动运动,所以两种摩擦同时存在。由于齿面硬度高低、残余应力大小和应力层的不同,在传递载荷时,齿面产生的塑性变形大小也就不同,当局部应力超过金属的强度极限,便形成了显微裂纹,在齿面间滑动摩擦的作用下,将齿面局部表面撕落,形成凹坑。当齿面局部应力超过金属的强度极限,会使局部齿面出现剥落,我们称这类损坏为表面疲劳剥落损坏。

汽车零件的疲劳断裂,有些汽车零件在在长期使用中,其表面多次产生弹性和塑性变形,又因零件内部结构的缺陷和机械加工引起的应力集中,会使零件局部应力超过金属强度极限而形成显微裂纹或断裂。汽车零件产生疲劳裂缝或断裂时,一般不对其修复。如钢板弹簧,在汽车的运行中受到瞬时冲击载荷时,也可引起零件的断裂。另外在汽车修理和拆装时的施力和敲击,也会使零件产生裂缝和断裂。

汽车零件的变形,汽车零件的变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零件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多次的弹性变形成较大外力作用下的弹性变形,都会使零件产生少量的塑性变形,即去掉外力后变形仍然存在。其次是由于零件的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零件的冷加工或热加工都会使零件产生残余应力,如铸铁件未进行时效或时效处理不当、冷加工后的变形等。

2汽车损伤零件修理

汽车的同一个损伤零件的修理,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修复。显然,采用不同修理方法修复的零件,其修理质量、成本以及原材料消耗和修理所需时间等,均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合理选择损伤零件的修理方法,是汽车旧件修复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般情况下,在选择修理方法时,往往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零件的损伤特点,如轴或孔表面的磨损量的大小,磨损的是否均匀等;零件的工作条件,就是零件承受负荷大小,应力的性质(交变应力、弯曲应力等),以及零件的条件;与其它零件装合时的配合特点等;零件的结构,材料及热处理。修理技术条件的要求;修理过程的经济性,如考虑修理所需时间的长短、能否配合其他的修理进度,原材料消耗的多少等。

零件修复方法的选择:一般来说零件磨损后,可分别采用镀铬、金属喷镀、堆焊、镀铁等方法来进行修复。但是需要注意在修复较大磨损的零件时,就不适合采用镀铬的方法。由于振动堆焊对基体金属的疲劳强度影响

较大,所以不合适用来修复在交变应力下工作的零件,如转向节、活塞销等。

当零件在弹性变形极限内工作时,各种加厚层都能很好地工作,故这种零件磨损量在0.2mm以下时,可用任何一种方法修复,而不会发生由于拉伸或弯曲的弹性变形而使加厚层破坏;从镀层硬度来看,除镀钢层外,大多数零件可用上述方法修复,但镀钢层还可进行附加热处理,提高其表面硬度。在扭力和剪力作用下,镀层与基体金属的结合强度,一般是可以满足要求的。总之,如果磨损后的零件基体强度还足够时,汽车的大部分零件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修复。当采用镀钢时,应考虑其硬度是否能满足要求。不同的修理企业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如能合理的采用各自的修复方法,都能使损伤零件修复后的使用寿命延长,并使修理成本下降。

零件修理工艺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把损伤零件进行修理分类;按工位顺序,分别写出工位和工步的作业内容和必须达到的技术要求;零件修复后的最终检验技术要求。

汽车修理工作人员是不脱离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为便于他们总结和提高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由于机器的种类很多,服务对象也不同,所以给机器设计规定出一个统一的方法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工作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汽车运输和修理的技术管理工作,面广且量大,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要按照客观规律合理地使用人力、汽车和时间,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反对盲目地用增加劳动强度和设备负荷的办法,来换取产量和质量的错误做法。

参考文献

[1]马登良,聂海燕.汽车零件的压力加工修复工艺[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7,(6).

[2]张沈生,高云秋.汽车维修新技术――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J].国防技术基础,2003,(5).

[3]董平忠.正确认识机器零件损坏的原因和预防维修[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