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牌调解》 把法庭搬进演播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牌调解》 把法庭搬进演播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问题来调解,来调解没问题。”这是江西卫视近期主推的栏目《金牌调解》的主打词。看完主打词,我们就知道这个栏目是干吗的了――无非是在节目中拉上一对吵架的情侣,或是为了一点鸡毛蒜皮就吵得不可开交的母子,然后由主持人和心理辅导员一起帮他们理清乱麻。类似这样“调解”类的栏目早已经泛滥成灾了,比如北京卫视的《谁在说》、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山西卫视的《和事佬》、重庆卫视的《情感龙门阵》、江苏卫视的《超级调解》、吉林卫视的《真情帮办》……几乎覆盖中华大地,若把内地调解类的节目拉出一个详尽单子,恐怕首先必备的就是特别好的地理常识。

那么问题未了――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同质化的栏目,《金牌调解》当仁不让也想分一杯羹,它有什么看家本领能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并且跳到一个崭新而杰出的高度呢?

小规模的荡气回肠

《金牌调解》区别于大多数调解类栏目惯用的温情路线和家常风格,演播大厅没有柔和抒情的光线,也没有舒服得让人放松的沙发,主持人也不会自来熟地拉着当事人的手,为一段洒狗血的“知音体”故事洒下煽情的热泪。

不,这不是《金牌调解》要打造的风格。

《金牌调解》运用了很多时下流行的元素,诸如“室内剧”、“真人秀”、“泛法制类节目”和“娱乐节目”,这种混搭风格在同类节目中显得尤为炫目。此外,《金牌调解》的坐阵人数,绝非主持人+当事人这样一对一单打独斗,它的规模就谈话类节目而言,颇为壮观:主持人+调解员+观察员+当事人+证人。

怎么样?光从数量上就足够唬人了吧?简直就是“小规模的荡气回肠”。不过,以量取胜非英雄,同时段的收视率PK,拼的还是节目的品质。正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金牌调解》拥有一个强大的金牌调解员人才库,集权威、公信力、知名度、亲和力、专业技能于一体,为当事人提供诸多解决方案。

钟不敲不响,理不辨不明,《金牌调解》之所以采用人海战术,非为了向综艺属性靠拢――企图用人声鼎沸的热闹来掩盖内容的贫血――恰恰是因为该节目的定位不单纯是“讲述”和“展览”,更重要的是寻求“解决之道”,而这些调解员之所以冠之以“金牌”,是因为他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达人,涵盖法律、教育、心理咨询、公益协会等诸多领域,他们不仅知识涵盖广,价值观多元化,而且还具有古道热肠的精神,竭尽全力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建议,同时有现场观察员,节目现场形成主持人、当事人、调解员和观察团四组力量,结构成一个交锋激辩的多重交流空间。

调解不是秀,捞钱勿忘本

《金牌调解》的看家绝活就是融合了法庭辩驳元素,再通过舞美、灯光、镜头等诸多表现手法,将真实事件和综艺手段完美交融。首先,节目非常具有形式感,金牌调解员坐在法官椅上(就只差头上一顶白色卷发了),观察员坐在陪审团的位置,它要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区别于同类节目狭隘格局的问离效果,把调解当成一件严肃而正经的事情,而不是嘻嘻哈哈地和事或稀里糊涂地安慰。《金牌调解》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大力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给更多普通民众的情感提供不一样的诉求平台。

怎么样?听上去已经足够丰富足够精彩了吧,不过,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个栏目不过是新瓶老酒,所谓的法庭戏码也不过是小孩子玩“过家家”而已,走走过场和形式,并不具备任何实质上的意义。《金牌调解》绝非市面上哗众取宠又缺乏耐心的产物,与同类节目相比,它最大的杰出之处和制胜法宝就是让调解穿上法律的外衣。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于2011年1月1日正式施行,而《金牌调解》正是一档与“调解法”非常贴近的节目。上节目的每一个当事人在调解成功之后都要签署一份具有法律属性的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协议书》。正因如此,《金牌调解》是目前国内首档具有法律效应的电视调解类节目。与此同时,它要解决的不光是当事人的个人难题,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法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有着比法庭更强的互动性和更广泛的教育性。

我记得某期节目中,当调解员柏万青听到当事人讲起找相关政府部门时被政府工作人员以“不敢以鸡蛋碰石头”为由拒绝对当事人予以援助,柏万青十分愤慨!当即就喊出“那我们就以法律来碰一碰这个石头,看看究竟是这个石头硬还是法律硬!”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正义的呼声,民众遇到的困难、纠纷又怎么会得不到解决呢?

我想,有些观众之所以不爱看调解类栏目,究其原因就在于,它是为了满足普罗大众的猎奇心,故意放大偷窥的视角,远远轻视解决矛盾的手段,最终使调解沦为一场秀。三四把椅子加一张桌子,再请几位嘉宾或当事人,坐定后唇枪舌剑地“开吵”。有的人语速极快,数落起对方时言辞狠,甚至一手插腰一手指着对方的鼻子,就像《九品芝麻官》里周星驰把老鸨训得节节败退,连插嘴的余地都没有。有时打开电视,几十个频道转下来,竟有一半节目在“吵架”。更可笑的是这还都是些标榜“调解”的节目,这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我当然知道现在的电视节目有多难做,一档节目如超过数分钟仍不温不火无炸点,恐怕观众早就坐不住换台了,于是打着“调解”旗号的吵架甚至打架成了掠夺收视率的不二法门,可是这些“吵架”解不开思想上的疙瘩,更解决不了生活中的问题。“家丑不可外扬”是我们的父辈一再叮嘱的。但现在“家丑”不但吵到外头去,还要吵到电视上去,让千家万户的人直播观看,简直就是一场荒唐的闹剧。如果说调解栏目的本质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又为何虚情假意地去调解?它的真诚体现在哪里?除了主持人硬挤出来的一星半点的眼泪,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他们只顾着挣收视赚眼球,完全忽略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小调解、大和谐

一个具备公信力的媒体,不能只是政宣工具,也不应该被利益驱使而忘记媒体应有的良知和公益属性。《金牌调解》的出现不仅顺应了当前民间争议纠纷较多而期待更多的法庭外和解以提高社会和谐效率的社会需求,还运用媒介的力量更好地推动了社会尤其是普通民众的和谐感。同时,这也标志着“媒体调解”作为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开始服务大众。作为全国第一档具备法律属性的调解栏目,很多私下解决不了的争端借助媒体的监督往往能峰回路转,而“找媒体评理去”是老百姓愿意选择的途径,因为老百姓终究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弱势群体总是希望能用外力帮助自己获得公平公正的结果。《金牌调解》之所以能够成为同类节目中的翘楚,正是因为它敢于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吧。

我们常常说和谐社会,有那么多纠纷需要调解会不会有违社会和谐?但是,和谐的真正意义,并不是粉饰这么多不和谐,而是通过各种努力来化解矛盾,让所有的不平、不公、不义、不忠……都能够回归一个平衡,当心情平复、矛盾不再,相信这才是真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