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礼貌功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汉人称指示语的礼貌功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结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以英语和汉语的例子作语料,分析英汉人称指示语的礼貌功能。从中发现英汉人称指示语的礼貌功能存在语用共性,同时也因语言文化特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恰当使用人称指示语,能够提高语言质量,更好地为交际服务。同时,考察英汉人称指示语之间的关系,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礼貌原则; 英语人称指示语; 汉语人称指示语; 礼貌功能

一、 引言

指示语(deixis)源自希腊语,在1954年被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认定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它直接涉及到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索振羽,2003)。如今指示语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甚至被认为是狭义的语用学(何自然,1997)。人称指示语是其中的一种,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人称指示语按说话者、听话者和第三者分类,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关于人称指示语,已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作过研究,有的对第一人称指示语进行语用分析(魏本力,2002;吴丹,2003;林素蓉,2004);有的对指示语的修辞功能进行分析(彭增安,1998);有的对人称指示语进行英汉两种语言语用对比分析(姜先行,2002;向朝红等,2003);有的用英语语料分析人称指示语的礼貌功能(古伟霞,2005)。本文将结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以英语和汉语的例子作语料,分析英汉人称指示语的礼貌语用功能。

二、 礼貌原则

语言使用的礼貌问题的提出,是对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的修改和补充。Brown和Levinson于1978年提出面子论(The Face Theory),属于礼貌策略问题,涉及社交关系和文化(何自然,1997)。Leech则在他1983年的《语用学原则》中提出礼貌原则(Politeness Theory),把它作为合作原则的“援救”(rescue)原则(索振羽,2003)。

1.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

Brown和Levinson认为,在交际会话时,人们必须进行保留面子方面的合作,才能顺利实现互相合作(何自然,1997)。也就是说,除了每个人设法保住自己的面子以外,还必须靠对方来满足实现。因此,在交往中,为了保留自己的面子又给予对方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何自然,1997)。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观点,面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即希望得到对方的同意、认可或赞许;一类是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指不愿遭对方反驳,不因迁就对方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

2.Leech的礼貌原则

Leech的礼貌原则为人们在交际时为何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来含蓄表意提供了

较为合理的答案:处于礼貌的原因(何自然,1997)。Leech总结归纳的礼貌原则比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要简洁易懂(古伟霞,2005),主要准则内容如下:

⑴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a) 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b)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⑵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a)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

b)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⑶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a) 尽量少贬低别人;

b) 尽量多赞誉别人。

⑷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 尽量少赞誉自己;

b) 尽量多贬低自己。

⑸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b)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⑹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a)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b)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3.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准则

虽然讲究礼貌是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文明现象,但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礼貌原则也因此而不同,体现在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何兆熊,1997)。

顾曰国认为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礼貌原则有所不同。1992年,他提出了五条带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何自然,1997):

⑴贬己尊人准则:贬低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尊敬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

⑵称呼准则:相互称呼时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社会交际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和人际关系之间呈互相影响的关系。

⑶文雅准则: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⑷求同准则:与面子有关,说话双方保持和谐一致。

⑸德、言、行准则:在行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语上,尽量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4.英汉礼貌的语用差异

既然英汉文化之间的礼貌规范存在不同点,那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何自然(1997)将上述Brown& Levinson及Leech关于礼貌的观点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作出比较,总结出几点英汉礼貌在语用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

⑴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汉民族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当然这种现象近年来已有所变化,但仍与英语民族不同),英语民族则没有贬己尊人的习惯。

⑵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特征,但汉语的某种礼貌称呼在英语文化中看来却是无礼的;而英语的某些称呼语也不为汉语文化所接受。

⑶文雅虽共存于在两种语言中,但各自的表达方式不同,场合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误会。

⑷礼貌与面子有关,英汉文化皆讲究面子,但在如何维护面子问题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⑸礼貌和隐私的关系在英汉文化中定位不同。汉文化认为是礼貌的行为在英语文化中可能会被认为侵犯了隐私。

⑹礼貌与个人自主的文化价值有关。英语民族非常重视个人自主的概念,而汉文化由于历史原因比较难理解其价值。

三、英汉人称指示语的礼貌功能

1.英汉第一人称单数指示语

(1) 英语中的“I”

现代英语中,英语第一人称单数指示语“I”适用于正式或非正式语体。其指代比较具体,一般用来指代说话人或说话人的观点,较少兼指听话人(魏本力,2002)。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说话人说话时往往都尽量多抬高别人,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

1) What a bit of luck that I’m placed next to you. (古伟霞,2005)

假设在宴会中说话人和听话人被安排坐在一起,说话人说的这句话保留了听话人的正面面子,遵循了Leech礼貌原则的得体原则,既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2) I and she were late for class.

在例2)中,说话人把“I”放在首位,而把第三人称“she”放在次要位置,表明说话人首先贬低自己、主动承认错误,体现了Leech礼貌原则的慷慨准则,即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

⑵ 汉语中的“我”

对于上述英语例子1)中给对方留正面面子的例子,汉语里也有,如:

3) 能成为您的朋友,我倍感荣幸。

而如果说成“能做我的朋友,是你修来的福分”的话,则威胁到对方的正面面子,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难免伤害到彼此的关系。

同样,类似于2)句的汉语例子也比比皆是。

⑶上述举了英汉第一人称单数指示语礼貌功能的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也有差异的地方。

如汉语中有一些“贬己尊人”的例子,是英语民族难以接受的。

4) ----你的字写得真漂亮!

----哪里!我在鬼画符呢。

在汉语言文化中,人们听到别人的赞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例4)中的回答就是这样。对此英语民族感到难以接受,他们会认为汉民族言不由衷,或过于粗鲁直率。因为英语民族没有贬己尊人的文化习惯,他们受赞扬时总会乐意地致谢接受。对此汉民族反过来会觉得他们过于自信,缺乏谦虚(何自然,1997)。

事实上,他们各自遵循了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却与对方民族的文化习惯背道而驰。

2.英汉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

⑴ 英语中的“we”

英语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we”存在两种形式:一是不包括听话人在内(we-exclusive-of-addressee),二是包括听话人在内(we-inclusive-of-addressee)(何自然,冉永平,2001)。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用“we”把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包括在内时,可以表达出双方的利益和立场一致,使双方的正面面子得以保留。

5) Shall we begin our class?

假设5) 是老师开始上课时对台下还在聊天的学生讲的,这句话符合Leech礼貌原则中慷慨准则。因为给学生上课时,老师本来占有主动权,他们处在自由控制课堂进程的优势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这句中,老师用 “we”把他与学生的立场结合在一起,强调他与学生是处于同一位置的,消除了命令或控制色彩,保全了学生的正面面子,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⑵ 英语中的“let’s”

当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一个比较小的请求时,用到“let’s”可以舒缓请求别

人做某事的语气以免对方感到屈就,如:

6) Let’s sit down.

用“us”代替了“me”,同时也遵循了Leech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原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需要注意的是,英语里这种“礼貌与个人自主”相联系的情况,在汉语文化里并不多见,因为汉文化的礼貌原则认为,强迫对方接受邀请是热情真诚的礼貌表现,而不会看作是有损对方负面面子的言语行为。

⑶ 汉语中的“我们”

7) 上个月的业绩没有达标,这个月我们可要加把劲了。

假设7)是单位领导对员工说的话,本来是批评员工业绩没有达标、敦促其弥补过失的意思,但用了“我们”而非“你”,就避免了威胁其负面面子,员工比较容易接受。

3.英汉第二人称指示语

⑴ 英语中的“you”

英语的“you”包括单数和复数的形式,用来指代听话人,得体使用能收到良好的礼貌效果。如:

8) 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说话人直接用“you”突出赞美对方,遵循了Leech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即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如果直接使用“you”也容易违反礼貌原则,如:

9) You, get out!

9) 句是严重违反礼貌原则的:“get out”本身作为祈使句已带有命令色彩,再加上直指“you”,便成为直接令听话人丢面子的言语行为。

⑵ 汉语中的“你”

关于上述“you”的礼貌功能,汉语中的“你”也有相对应的例子。但有一种情况是汉语中具备而英语里没有的:汉语里可以用第二人称复数指代第二人称单数,而英语由于“you”包括单复数的形式,所以不存在这种功能。

10) 你们(=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顾客呢?

这句话可以是顾客针对其中一个服务态度不好的商店售货员说的,但他用复数形式“你们”而非直接指责该名售货员,便为这名售货员保留了一定的正面面子,以免其过于难堪。

4.英汉第三人称指示语

⑴ 英语中的“he”“she”

有时可以用“he”或“she”代替第二人称使对对方潜在的指责言语显得不那么直接,给对方留下余地,避免伤害面子问题。如:

11) Here’s a good boy. He knows he can’t have too many candies or else he’d get toothache.

假设上述是妈妈哄小孩子不能吃太多糖果的话,用“he”代替“you”来婉转拒绝孩子的要求,体现了Leech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

⑵ 英语中的“one”

不定代词“one”可以代替第二人称指示语“you”,使用委婉的批评语气,避免伤害对方的消极面子,如:

12) One(=You)should not make this kind of mistake.

用“one”代替“you”使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不是在批评对方,而像在发表看法,遵循了Leech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⑶ 英语中的“any/someone”“any/some/everybody”“any/every/each one/person”等

13) Somebody hasn’t done his homework.

用“somebody”代替直呼某人的名字,可以避免直接谴责对方,达到为对方保留面子的目的。

⑷ 汉语中的“他”“她”

在汉语中,用第三人称“他”“她”代替第二人称也可以达到上述(17)句英语例子的效果。这里不再作列举。

⑸ 汉语中的“某人”“有人”“任何人”等

同样地,使用汉语中这些第三人称指示语实现的礼貌功能也与英语中的类似,如:

14) 今天有人又迟到了。

15) 任何人考试作弊都需要写检讨书。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举例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人称指示语形式上的简单性掩盖了其使用上的复杂性,有时甚至会发生一些看上去是违反了人称指示语基本用法的情况,这些情况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去解释。恰当使用人称指示语、充分发挥其礼貌功能,能够提高语言质量,更好地为交际服务。另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人称指示语的礼貌功能之间存在语用共性,同时也因语言文化特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认真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其中的使用规律,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古伟霞.人称指示语的礼貌功能[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6] 姜先行.英汉两种语言体现在人称指示上的共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7] 林素蓉.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8]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9]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 魏本力.汉英第一人称指示语的文化隐喻[J].山东外语教学,2002(6)

[11] 吴丹.从语用角度分析英汉复数第一人称指示语[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12] 向朝红、刘露营、李天梅.人称指示在汉语、英语中的语用对比分析[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3] 徐阳春.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