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根蜡烛的坚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根蜡烛的坚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4年前,台湾女记者张平宜,放弃优渥的生活,上四川大凉山麻风村办学,一直陪伴并帮助那些被社会隔离与遗忘的麻风病人的孩子,读书,学文化,培养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融入现实社会。如今她将这些经历写成了25万字的纪实文学《触》。 ——摘自老叶的微信

感谢朋友的微信,让我在第一时间读到了张平宜的《触》。如果在书店,孤孤单单的一个“触”字,多少有点寡淡,很难触发我买书的欲望。而一旦知晓这是一个台湾女子与麻风病人以及他们的子女之间的故事,便有了另一种的感觉,那“触”字竟活了起来,有了动感。那是一种肌肤的碰触,轻柔的抚摸,还有目光的凝视,清澈温存,不说什么,却明显让人感觉她在掏心掏肺……

这一刻,我的心灵已被触动。

从没见过麻风病人,但知道麻风病的凶险。《圣经》中就有不少关于麻风病人的记载。比如《利未记》第13章,当年以色列就有这样的律法:身上有长大麻风灾病的,他的衣服要撕裂,也要蓬头散发,蒙着上唇,喊叫说:“不洁净了!不洁净了!”

蓬头散发是为了遮挡溃烂的五官,喊叫“不洁净”则是为了提醒行人躲避。

如果说,五官不齐,他仍可以是个有尊严的人;那么自己喊叫“不洁净”,则已经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最后的尊严,堪比霍桑笔下佩戴红色“A”字的海丝特·白兰。

隔离是必须的,这也未必是坏事。麻风病人找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至少,他们在一起时是平等的,也不用喊叫自己“不洁净”了。

然而,隔离也往往意味着遗弃。麻风病人一旦进入专属于他们的区域,也意味着被判处了“终身监禁”,即便痊愈,也将是“不受欢迎的人”,而不再被社会(包括他们的亲人)所接纳。他们将注定在麻风病人的小社会里苟活,相互取暖,在绝望中走完余生。

不离不弃的似乎只有上帝。《圣经》上记载他曾亲自救治过麻风病人,用自己神奇的手触摸他们,只一瞬间的工夫,不洁净的麻风病人,立刻变洁净了。

上帝还派出了他的使臣,他们大多以传教士与修女的身份,自愿来到麻风病人扎堆的地方,给他们带去上帝的问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达米安神父了。

1865年,地处热带的夏威夷一度蔓延麻风病,官方束手无策,索性将所有能拘捕到的麻风病人全部押送到一个叫做莫洛凯的岛上,让他们自生自灭。

达米安神父是比利时人,35岁时他来到莫洛凯,并带来了上帝的旨意:“只要是人,不论遭受任何苦痛,都不应该被遗弃。”达米安神父在莫洛凯建医院、办孤儿院、盖墓地,更多的时候是借助上帝之手,安抚绝望中的麻风病人,给他们送去临终的关怀。

他抚慰了无数悲苦的心灵,然而,他的手终究无法替代上帝之手,在莫洛凯岛上工作了11年后,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用热水泡脚时,却没有感觉热和疼——显然,他在与麻风病人的触摸中被麻风病杆菌侵袭了。

四年后的一天,达米安神父终于再没睁开他疲惫的眼睛,为麻风病人奉献了他50岁的年轻生命。人们把他安葬在莫洛凯岛上的“亡者墓园”,他的身旁还躺着两千多名麻风病人的灵魂。

达米安神父实践了他对麻风病人“不遗弃”的诺言,因此人们尊他为圣人。

如今圣达米安神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一百多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高高在上地感召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有志于服务麻风病人的男男女女。他们不一定都是上帝的信徒,但他们都像上帝一样伸出了无怨无悔的手,触摸着那些需要抚慰的心灵,这其中就包括了深入大凉山的台湾女子张平宜。她向大凉山迈出第一步时,也是35岁,和当年达米安神父一个年纪。

张平宜是个记者,更是一个来自大都市的漂亮女人。她在大凉山的偶尔出现似乎还在情理之中,因为她是记者。可是她居然就动了留下不走的心愿,并且辞职,一发不可收地在这个蛮荒之地一呆就十多年,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她是个母亲。看到那么多肮脏、永远没东西可吃的失学孩子,看到他们无助迷茫的眼光,她心软了,想象着,如果自己是他们的母亲……

她也许无法改变老一辈麻风病人的处境,但她决心要改变他们子女的命运。人来到这世界就应该是平等的,而获取知识则是争取平等的最有效途径。这一刻,她也许还没意识到将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

我久闻大凉山的穷,但并不知道还有个“没有最穷只有更穷”的大营盘麻风村;那地方非但穷,而且背着“癞子”(麻风)的恶名让人谈虎色变,以致县城的干部都不敢进村,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家家超生,多的生八九个“癞子娃”。因为没人来上户口,“癞子娃”大多不知道出生年月,就知道“种玉米时候生的”或“挖红薯的时候生的”。到处是跳蚤、苍蝇,还有各种充斥空气中的各种臭味,别的不说,光彝族人畜共居的习惯,就可以想象有多难受了。没有厕所,没有正常的水源,以致哪一天如果不断水,张平宜就会觉得“原来幸福是可以那么简单”。

相对可怕的自然条件,更可怕的还是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很多村民不以为读书有多么重要,而早婚、吸毒、赌博、迷信等却依旧如沉疴顽疾,难以整治。上面的一些干部对麻风病人冷漠不说,对来麻风病村行善的张平宜,也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认为不可信,担心有一天这个台湾女子给自己惹麻烦。他们刁难,给小鞋穿,省里有领导来视察,他们供水了,领导一走,水就不见踪影了;学生毕业典礼,想唱《感恩的心》,他们不允许,说“感恩”两字有宗教色彩;他们不敢明着赶走张平宜,就恶狠狠地威胁“要武力”……

一面要向台湾做宣传,募集资金,一面又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劝学,不仅劝学生好好学,还要劝家长不要逼子女过早结婚、过早打工。有学生半途辍学,她伤心流泪,吃不下,睡不香。她苦口婆心,好言规劝,她就抱定一个宗旨:一个也不能少。实在逼急了就撂下狠话:“如果执意要走,以后不要再叫我张阿姨。”

这话,在学生听来就像“娘不要你了”,令他们害怕和难过。

终于,张平宜十多年的努力换来了大营盘翻天覆地变化,她一手打造的学校,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外村、外县的学生也都前来报名就读,原先被视作“癞子娃”的大营盘的学生也被附近和县城的高中接纳了。“癞子娃”被歧视的年代终于渐行渐远。每年,当又一届学生毕业的日子,便是大营盘的盛大节日,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他们载歌载舞,杀猪斩羊,感恩老师的无私付出。

十四年的默默奉献,十四年的艰苦办学。她把她的这种奉献和坚忍,称作“一根蜡烛坚持”。

也许她说得没错。从历史的长河看,她的坚持真的只是一颗如豆的烛光,正像我们看一百多年前的达米安神父;走近了看,我们才发现,那分明是通亮的火炬,它不仅燃起了被遗弃和被冷落的无数孤立无助的孩子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它也点燃了人类的心智之火。尤其在雾霾重重的时候,这通亮的火炬必定不致让我们迷失做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