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字考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字考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符号体系,汉字的演变过程极为复杂。“上”字笔画简单,但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本文便从“上”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发展等方面对方位词“上”进行考释

关键词:“上” 字形演变 字音考察 字义发展

“上”字虽然笔画简单,但是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社会变革中,有了自己的一脉源流。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仅就“上”字在字形、字音、字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字形演变

汉字字形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为改革的,也有自然流变的。大部分汉字的字形都经历了或大或小的改变,“上”字也不例外。

“上”无论是作为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还是助词,都是特殊指事字。甲骨文“”下面一条弧线表示地面,弧线之上有一短横,表示在地面之上。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两弧线变为直线。有的金文“”为区别于数目字“二”,在两横之间加指事符号一竖“”,以显示纵的方向。籀文“”省去短横。

许慎《说文解字》:“A(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A之属皆从A。时掌切。,篆文A。”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将“A”改为“”,并注曰:“古文上作,故‘帝’下,‘旁’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证古文本作。篆作A,各本误以A为古文,则不得不改篆文之上为。”还注曰:“A,篆文上。谓李斯小篆也。”篆文“”,可见于峄山石刻松拓本,是李斯所作或后人所改。“A”和“”,我们看来作为重文处理比较合适,若将它们作为部首,它们的形体结构与其部下的字格格不入,不能统领诸字。比如,“帝”下说解为“从Ac声”,篆文“帝”却写作从而非从A,写的跟说的不一致,由此证明“A”统领不了“帝”。所以《说文》中的“A”应写作“”,与此相符合,行文中的A也应写为。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注:“上下无形可象,故于一画作识,加于上为上,缀于下为下。”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段改A为是也。甲骨文、金文皆同。”

随着汉字的发展,“上”的字形相对稳定下来。隶书“”(方正隶)的字形已比较接近现在所写的“上”,再经历过楷书“”(颜楷),行书“”(经典行书简),草书“”(迷你简黄草),一直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宋体“上”,其字形已稳定下来。

二、字音考察

关于“上”字的读音,一般归为[shǎng]跟[shàng]两种。《常用汉字源流字典》:“本义读[shàng],上部、高处”,“又读[shǎng],引申为上声,汉语声调的一种”。

《说文解字》:“时掌切”,按照反切注音规则,此处应读[shǎng]。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改为:“时掌时亮二切”。《康熙字典》对于“上”字的读音记录比较复杂,对于其中的叶音我们姑且不谈,只分析正音。“《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时亮切,音尚”,“又《唐韵》时掌切《集韵》《韵会》《正韵》是掌切,商上声”,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上”字既有[shàng]音,也有[shǎng]音。到《辞源》《辞海》,“上”字的声韵调基本固定下来,有[shǎng]和[shàng]两种读音。

到了现代,大部分字典对于“上”的注音都会注明[shǎng]跟[shàng],但也有例外,比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李国祥主编)和《古代汉语字典》(李浏文、杨国主编)等就没有[shǎng]的注音,可以说这是不全面的。

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及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上”的语音也发生过弱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与大部分方言中,如果“上”用在名词之后作方位词或者表示抽象意义时,“上”的声调由去声弱化为轻声[shng]。比如“桌子上”“地上”“实际上”等。

当然,由于现在各个地区方言受古汉语影响的程度不同及文化差异,“上”的方言读音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三、字义发展

“上”字的字义,在其刚产生的时候是单一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变化,“上”字的义项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既有实词意义,又有虚词用法,总体趋势是增加。

“上”本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指上边、高处。许慎《说文》对“上”的解释为:“A(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义为某个物置相对于另一位置更高。传统文字学认为“上”是个指事字,甲骨文“”字形是在一条长横上面加一条短横,长横代表参照物,短横表示“上”的空间位置是在“高处”。有的学者根据甲骨文字形,推断“上”的造字本义是:与地相对的天。不过,根据各种文献记载,我们还是倾向于高处的本义。如:

(1)西方有木焉……生于高山之上。(《荀子・劝学》)

(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例(1)“高山之上”表示“生在高山的上面”,例(2)“垄上”表示“田地上”,其中“上”都指上边、高处。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上”在使用中,逐渐引申出各种具体的或者抽象的含义,既有实词意义,又有作为助词的虚词用法。

(一)名词引申义

1.“上”由本义“高处”,引申出“统治者、上级”之义,有时候特指帝王。例如:

(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老子・七十五章》)

(4)上使外将兵。(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例(3)“上”指统治者,是说当时统治者搜刮赋税严重;例(4)“上”特指皇帝。

2.“上”还引申为“天”,与地相对。例如:

(5)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汉乐府《上邪》)

其中的“上邪”意思是“天呀”,“上”就是天的意思。

3.“上”读作[shǎng],引申为上声,表示声调的一种,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现代普通话字调的第三声。例如:

(6)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

此句中“上声”也就是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

(二)形容词引申义

1.表示等级、质量较高的。例如:

(7)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其中“上客”表示上等客,“上”修饰“客”,作形容词。

2.表示时间次序在前的。例如:

(8)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吕氏春秋・察今》)

这里的“上世”表示之前的社会,“上”修饰“世”,作形容词。

(三)动词引申义

1.由名词引申为进献、呈现。例如:

(9)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上书乞骸骨。《后汉书・张衡传》

例(9)“上璧”是进献和氏璧的意思,此处“上”有明显的动词性质;例(10)中“上书”是“呈上书信”的意思,也是动词性。

2.表示由低向高走,攀登。例如:

(1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是攀登的意思,表示沿着山路攀登五六里。

3.表示前往,去。例如:

(12)乘z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九章・涉江》)

其中的“上”是“前往”的意思,表示乘着船沿着沅水前进。

4.表示施用,施加。例如:

(1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

这句话是说即使士大夫犯了法,也不应该对他们施加残害肢体的肉刑,“上”就是“施加”之义。

5.表示“放;放进”之义。例如:

(14)上于盆而养之。(《聊斋志异・促织》)

这句话明显是放进盆里养育的意思,“上”就是放的意思。

6.通“尚”,崇尚,尊重的意思。例如:

(15)楚人上左。(《左传・桓公八年》)

就是说楚人崇尚左,以左为尊。“上”通“尚”,在此同义。

(四)助词引申义

“上”作为助词,是实词虚化的结果,它的本义和虚化义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是并存的。

1.动词后的“上”

①表示趋向。例如“飞上蓝天,爬上来,站上去”等。

②表示要求达到或已经达到目标。例如“关上门,锁上锁,沏上茶”等。

③表示开始并继续。如“他迷上了电脑,大家议论上了”等。

④表示完成。如“考上大学,住上新房”等。

2.名词后的“上”

①表示某一方面。如“领导上,理论上”等。

②某种事物的范围之内。如“比赛会上,登在报纸上”等。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在古代的意义很复杂,发展到现在,词义更加丰富。无论作何种词,都是很常用的,可见“上”的功能非常强大。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上”字发展源流的初步考释,由于笔者资料有限,学识浅薄,可能分析概括得不够全面,有些问题尚未考释透彻,希望得到学者们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6]《现代汉语辞海》编辑委员会.现代汉语辞海[Z].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7]李浏文,杨国.古代汉语字典[Z].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程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