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往事二三》是不是朦胧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往事二三》是不是朦胧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舒婷的《往事二三》一诗写于一九七八年,在发表时就引起较大反响,并被作为朦胧诗的精品收入《朦胧诗精选》。但《往事二三》究竟是不是属于朦胧诗呢?

从一九七六年底开始,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诗创作,也走上了一个与前二十余年既有联系,但也有不同的新阶段。“朦胧诗”的出现就在这一阶段。一九八零年《诗刊》八月号登出《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其作者把自认为“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的诗姑且名之为朦胧诗之后,朦胧诗就被大家接受下来并叫开了。然而关于这一类诗的争论也一直未停,也一直未能有人阐述这一概念完整而准确的内容。喻大翔先生编书时采用的标准则是取那种“诗歌的一种意会,只能感觉,不好说出”的诗。据我看来。这种编选的态度是不大严肃的。若按他的标准,那么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当你评论这类诗时,这种不好说出的感觉,你到底说还是不说?其实,对于朦胧诗这一要领的阐述,我倒同意《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书对朦胧诗的看法:所谓朦胧诗应该是指那类具有强烈主观性和象征性,中心意象呈现多元化的诗。真正作为区别朦胧诗的关键应该不是中心意象的多元化。

现在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往事二三》。但分析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因为对于一部作品来说,必定有着作者本人生活的远距离投射和时代生活折射的色彩。舒婷,一九五二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的生活道路比较坎坷。她从小喜欢朗诵诗歌,《往事二三》便是舒婷在后说出的别人未写出的话。当然,这首诗摒弃了对思想观念的直接图解和阐释,诗人注重以客观的外物来凸显诗人的内心隐秘和感情内涵,追求外物与内心的撞击、互相参透而形成的意象,呈现出诗人情感、意志的诗的世界,成为一个有自己秩序的、有具体形态的客观性世界。

《往事二三》写于一九七八年,这一时期随着广大群众思想觉醒的逐步深入,一个以全面审视历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波及到社会生活和思想领域各个方面。思想解放运动拓张了人们的胸襟和视野,动摇了束缚、禁锢思想的栅栏,解放了长期被压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昔日许多被确认为是“永恒真理”的观念,在人们的重新审视中受到检验,受孕于社会思潮的这一转变,诗人们也开始寻求用诗来表现历史的道路,自觉思考人生的思想历程。舒婷就是这些诗人中极为突出的一个。

《往事二三》全是分三节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枝映山红

这是诗句的第一节,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诗歌特点,我们是很难理解的。然而现在联系舒婷诗歌的特点(她的作品主要成分,就是自我情感和心理过程的揭示和呈现)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两年正是诗人审视自身创伤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一节的象征意象了。

这一届里有四个意象,“酒盅”,“石路”,“青草”和“映山红”。“打翻了的酒盅”和“月光下浮动”的“石路”象征的是动乱的颠倒的年代。被“压倒”的“青草”则象征成长生活于时代里的青年的不幸人生。“映山红”象征的则是青年追求光明的理想。

桉树林旋转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这一节里的象征意象也有四个:“桉树林”、“繁星”、“铁锚”和“天空”。“旋转起来”的“桉树林”和“拼成了万花筒”的“繁星”,象征当时纷繁芜杂的种种社会现象。“生锈”的“铁锚”则承上两个意象,象征中被锈蚀了的青年的心灵。“晕眩的天空”象征一代青年对当时现实生活的迷惘。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在脆薄的寂静里

做半明半昧的梦

这一节里,严格地说只用了两个象征意象,“书本”“烛光”。“竖起的书本”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青年自觉设置的对外界不合理现实的逃避方式,又可以理解为一代青年想通过对知识的追求来理解社会,把握社会。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烛光”似乎不应理解为通常惯用的“光明”的载体,而应看做是披着红色外衣的“浑浊阴暗”的象征。这节的后三句以两个动作――手指衔在口中和做梦来表达这代青年开始停止毫无意义的大批判的大喊叫,开始静下心来思索现实。尽管他们还不能完全释清对现实社会的迷惘――“梦”是“半昧”的,但他们毕竟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光明――“梦”是“半昧”的。

舒婷曾在八十年代初引用诗人契斯华夫・弥沃舒在《献辞》中的一句话:“我发誓,我的文字并没有巫术,像一片云,一棵树,我用沉默对你们说话。”这里的“沉默”也许可以理解为对直接陈述、说明的回避,诗人的感触、情绪、意念、将靠可感的形象(如弥沃舒所说像一片云,一棵树)来加以展现。对《往事二三》进行分析后,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她是在使无形的思想感情得到控制、凝定和形象化上。

综上所述,这首以“往事”为叙述对象的诗,如果联系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它其中的密度极大的象征意象其实是极明了不过的。不能说“只可感觉,不好说出”的。因此尽管《往事二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象征性,但诗中物象的象征意象以及由此组合成的中心意象都是极为集中的(并非多元化),它体现的是青年一代在中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所以,我认为《往事二三》并非朦胧诗,它的思想感情是单一的,明确的。

(作者地址:江西省于都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