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厕女孩,她那样的笑容我们没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厕女孩,她那样的笑容我们没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人说:“她那简单的笑容,让我们重新回忆起满足这个词的原意。”也有人说:“让人感动的是她笑容中的满足,和她不认为自己生活得贫苦。”她就是火爆网络的“公厕女孩”谭嘉雯。她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感知幸福的能力。

2011年4月20日,一条微博转发的照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照片上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上身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下身穿着红色的绣着小狗图案的裤子,右手拿着粥勺,正扬起纯真而惬意的笑脸。有文字介绍:这个女孩跟爷爷住在杭州的一个公厕里,他们每月生活费400元。今天终于有粥喝了,她开心地笑了。

这条微博在短短4天内被转发6.3万次,“公厕女孩”迅速成为网络红人,她的笑容成为“幸福”的代言词。

实际上,女孩的生活很清贫,甚至是艰难。她和爷爷住在3平方米的厕所夹间中,每天要在难闻的气味中吃饭、睡觉;在离家很远的一所民工学校上学,放学后只能在小椅子上写作业;一个月才能洗一次澡,晚餐常常是杂粮饼就咸菜。

这样的日子,似乎和幸福离得太远了。于是,有好心人问她:“你想过那种穿得好、吃得好的生活吗?”

她扬起稚气的小脸说:“我现在就是在过这种生活啊!”

你听,这就是幸福的声音。和物质无关,和他人的眼神无关,只关乎她看待世界的心灵。在物欲横流之下,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女孩,为何却能拥有如此高昂的幸福指数?

只要有爷爷,

再小的地方也是家

“公厕女孩”名叫谭嘉雯,她的爷爷叫谭荣运。

谭荣运是杭州525路公交车下沙高教文溯站的公厕管理员,老家在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黄石村。他是村里最早外出打工的农民,可是,他走出了贫穷落后的乡村,却没走出农民的尴尬境遇。在外打工几十年,依然做着社会底层的工作,过着辛苦的日子。

2008年,谭荣运和家人来到杭州。在这之前,谭荣运在常州一家灯具厂打工。一天,曾在一起打工的河南工友打电话给他介绍“美差”:“谭师傅,干这活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而且还包住。”包住对农民工来说有极大的诱惑,谭荣运辞掉工作,来到杭州。

当走进夹在男女厕所之间的3平方米小屋时,谭荣运和妻子惊呆了。房间实在太小,而且没有厨房,也没有洗澡的地方。不过,包住总比不包住强,最起码每月能省去几百元的房租。谭荣运看了看这个家,惬意地笑了。

活着就有烦恼。刚搬进公厕,第一个烦恼就随之而来。公厕毕竟是不太卫生的地方,而谭荣运和家人却要在这里吃饭、睡觉,每当他们端起饭碗的时候,秽气不识时务地飘来,让嘴里的饭菜难以下咽。

但习惯是一种力量,更何况还有乐观、感恩的心。谭荣运和妻子、孙女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毕竟,他们在这个城市有了一个“家”。2009年8月,第二个烦恼来了,小嘉雯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上学需要房产证、医疗保险证等8个证,他们仅有4证,学校答复:“证件不全,不收!”眼看着开学的日期一天天逼近,谭荣运睡不着了。

这时,一位经常来找谭荣运修自行车的清洁工说,余杭区有一所专招民工子弟的学校,叫武术学校。费了半天劲儿,人家总算接收了小嘉雯。不过,这所学校收费挺高,每学期收1560元。

办好手续,谭荣运高兴地骑车回了家―那个公厕。还没到家,他又犯愁了,学校离家太远了,坐公交车要9站地,将近四五十分钟。老伴身体不好,他要24小时守在公厕,6岁的孩子没人接送咋行?万一道上出点儿什么事,后悔都来不及。可是,除此之外还能怎么着?总不能让她不上学吧?

开学前,谭荣运领着小嘉雯坐公交车去认学校。他一遍遍叮嘱孙女在哪儿下车,下车后怎么走。

开学第一天,谭嘉雯坐着公交车走了。这是她第一次独自出行,紧张极了,一站一站地计算着。爷爷告诉她,当车停在第9站时,就得下车了。车像摇篮似的晃悠着,她数着数着就睡着了。醒来时,她吓坏了,等车一停就下车了。望着那从来没见过的街道和建筑,小姑娘不知道怎么走。6岁的小嘉雯迷路了。她小嘴一咧,大哭起来。

“谭嘉雯!”

她回头一看,是爷爷,顿时又乐了。原来,谭荣运怕她下错车,悄悄骑着车跟在公交车后边。见孙女该下车时没下来,他急坏了。还好只坐过一站地,小嘉雯要是一站接一站地坐下去,他的电动车没电,就跟不上公交车了,说不准孙女就丢了。

爷爷护送一周后,谭嘉雯开始自己坐车。她每天早晨6点半上车,由于身高不到1.2米,不用购票,下午放学自己回来。

一天,谭嘉雯放学回家说:“爷爷,车上的阿姨说我头发里有很多虱子。虱子是什么东西?”

“快让奶奶帮你抓抓吧!”谭荣运拨看了一下她的头发,连忙说道。

奶奶一看吓坏了,小嘉雯的头发上不仅有虱子,还有一层白花花的虮子。怪不得她总说头痒,挠得头皮和脖子都破了。奶奶捧着她的头捉了两个多小时,捉了100多只虱子。

那天,正好谭嘉雯的妈妈来了。2009年初,听说下沙23号路的公厕缺一个管理员,谭荣运推荐了女儿谭楠楠(谭嘉雯的爸爸是上门女婿),于是小嘉雯的父母从常州来到杭州,也住在公厕的夹间。虽然同在一所城市,但是妈妈每周只能过来看望小嘉雯一次。妈妈把小嘉雯领到理发店,给她剪成短发。小嘉雯望着满地的长发伤心地哭了。她4岁就自己梳头,从短短的梳到齐腰那么长,像瀑布似的,谁都说好看。转眼间,飘逸的长发没了,她变成了“秃小子”,怎能不伤心?

谭嘉雯的哭声让爷爷心酸。当初谭嘉雯的父母在不同的城市打工,她刚生下来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一直到现在。孩子受了不少委屈,从住进公厕这个像囚笼的小屋后,无论春夏秋冬都没有冲澡的地方,每个月只能去浴池洗一次澡,否则头发里哪能有那么多虱子?

可是,生活的艰辛没有让小嘉雯失去过多的快乐,她纯真的心灵像溪流一样,将那些烦恼很快冲走。她住在公厕,没有邻居,没有小伙伴,同学的家境比她也好不了多少。她会对爷爷说:“我们过得挺好的,班里还有20多个人都很穷。”

奶奶的心有一大半是小嘉雯的

在公厕这个家,原本还住着奶奶。奶奶是谭嘉雯另一个幸福的依靠,只是,几个月前,她永远地离开了。

2011年1月12日,回老家过年的奶奶突然生病住院,爷爷领着小嘉雯日夜兼程往家赶。黄石村出现了,那幢老屋出现了,可他们终究没能赶上见奶奶最后一面。在屋前,爷爷突然蹲下,满面泪水地对小嘉雯说:“嘉雯啊,奶奶没了⋯⋯”小嘉雯顿时明白了,放声大哭:“奶奶说要看着我的头发长出来的,说要给我买美羊羊的发卡⋯⋯”

奶奶的心有一大半是小嘉雯的。奶奶最爱看的广告是去疤痕的精华素。小嘉雯身上有块疤痕,夏天穿衬衫时能看见,是7个月大时被热水烫的。这是奶奶的一块心病,每当在电视上看到有去疤功能的精华素广告时,她就说:“老头子,等咱们手头宽裕了,给嘉雯也买这个。”可是,他们的日子始终过得紧紧巴巴,奶奶那块心病一直没去除。

奶奶怀着对小嘉雯的慈爱和对爷爷的牵挂走了。爷爷泣不成声,他们相依相守了33年,她没过上几天好日子,跟他漂泊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吃那么多苦,遭那么多罪,甚至住在公厕里,也无怨无悔。盛夏的杭州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公厕里那3平方米的小屋更热。似火的阳光从西窗横冲直撞地照进来,让人没处躲没处藏。她没抱怨一句,找块布把窗子遮上了;又不知从哪儿买回一台旧电扇,睡觉前把满屋的热气赶出去。她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她走了,他的那部分生命也逝去了。他后悔啊,当初不该让她回家,不该让她离开他。

奶奶下葬那天,天下着雪,特别冷。妈妈让小嘉雯和爷爷、弟弟留在家,可是小嘉雯说什么也不肯,一定要送奶奶一程。她穿着红棉袄,撑着一把伞跟着妈妈去了。在坟地,她和妈妈一起给奶奶烧了很多冥钞,还有奶奶平时穿的衣服⋯⋯她哭了,哭得特别伤心。

办完奶奶的后事,谭嘉雯和爷爷回到杭州的公厕。看着小屋里的电视机,她又哭了。奶奶在时总跟她抢遥控器,她要看动画片,奶奶要看电视剧,她们争来争去,时不时拌几句嘴。现在遥控器寂寞了,没人理睬了。她又想起半个多月前,她要穿那件红裙子,奶奶说天气冷不能穿。她不听非要穿,奶奶打她一下,她跑到外边哭了。爷爷领她去商店转了一圈儿,买回一口袋好吃的。奶奶生气地说:“你把嘉雯都给惯坏了。惯惯惯,你就知道惯!”

可奶奶又何尝不惯她呢?有一次,奶奶和妈妈抱着弟弟,领着她去捡矿泉水瓶子,四双眼睛在马路和犄角旮旯到处寻找,每拾到一个就是一份惊喜。捡回来的瓶子卖了5元钱,奶奶说:“这些钱给嘉雯买矿泉水喝。”

奶奶似乎没有走远,时常在小嘉雯的心里出现。一天,小嘉雯凌晨5点钟就起床了。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在奶奶的葬礼上,妈妈他们失声痛哭时,奶奶却从坟里爬出来。许多人吓跑了,她却惊喜地扑了过去,拉住奶奶的手说:“奶奶,你怎么活了?”

奶奶像往常一样笑眯眯地看着她。小嘉雯伸手摸一下奶奶的脸,那一块块的黑斑还在,下巴还是双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奶奶穿了件白衬衫,裤子还是过去穿的黑色的四角裤。小嘉雯最不喜欢的就是黑衣服,觉得穿一身黑衣服就像乌鸦似的。她喜欢红色、粉色和橘黄色。她不明白,奶奶为什么不穿得漂漂亮亮呢?

“奶奶,咱们回家吧,我已经攒下3块3毛钱了,我给你买好吃的。”她拉着奶奶的手说。

小嘉雯又给奶奶买了一块布丁。那布丁像果冻一样好吃,还是奶奶最爱吃的草莓味的⋯⋯

可是,奶奶突然不见了,小嘉雯哭醒了。她再也睡不着,只好起床。爷爷安慰小嘉雯,虽然奶奶走了,但她会在天堂守护着嘉雯,会一直爱她。小嘉雯点点头,安静地睡了。

爷爷的“幸福保卫战”

奶奶的离去,让小嘉雯成熟了一些,而她的心,依然保持着纯洁美好,和爷爷相伴相依。

2011年4月20日下午,小嘉雯放学回家后,像以往那样坐着小凳子,趴在公厕外边人行道的椅子上写作业。她边写边奶声奶气地读书,525路公交车好像跟她比试朗读,每隔10分钟就播一次“乘客请注意安全”。爷爷在公厕门口给别人修自行车。她每学期要交两三千元钱的学杂费,爷爷还想攒点钱,将来供她读大学,有空就修修自行车或雨伞什么的,赚点儿零钱。

“嘉雯,去看看粥熬好没有?”爷爷突然朝她喊道。

奶奶去世后,家里没人做饭,爸爸妈妈领着弟弟去苏州打工了。爷爷早晨给她3元钱让她买早点,中午她在学校吃,晚上和爷爷吃面饼和咸菜。今天爷爷买了大米,给小嘉雯熬了稀粥。

好长时间没喝粥了,小嘉雯兴奋地等待着粥熟。听爷爷这么一说,她像小鹿似的一跃而起,“噔噔噔”跑进屋。自从奶奶去世后,家里就很乱,上铺和床底下都堆放着杂物,下铺的枕头、衣物、书包和没叠的被子丢得乱七八糟。小嘉雯掀开锅盖,浓浓的米香扑面而来。“爷爷,好香啊!”她说着,惬意和灿烂的笑容从脸庞溢出。

小嘉雯的笑容被浙江理工大学的两位学生拍下来。他们在做毕业设计―拍民工子弟。1个月前,他们被这个住在公厕的小女孩活泼可爱、充满幸福的样子所感染,于是每天都守在那里抓拍小嘉雯。他们把图片发在微博上,这位“公厕女孩”百合花般清纯而温馨的笑容,像清泉冲去了人们在物欲社会的浮躁和疲于奔命的焦虑。这样的笑容打动了众多网友,他们甚至开始重新去感受生活。有人说:“她简单的笑容,让我们重新回忆起满足这个词的原意。”也有人说:“让人感动的是她笑容中的满足,和她不认为自己生活得贫苦。”

小嘉雯火了,那座公厕火了。许多人得知她的处境后,纷纷上门来送钱送东西。

这些突然的援助让小嘉雯和爷爷有些不知所措。谭荣运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可是,他哪里挡得住善意的同情与帮助?下沙是高教园区,驻有14所大学,近20万大学生。那些富有爱心的大学生不断来看望小嘉雯,有的跟她一起玩耍;有的辅导她写作业,还给她带来字典和魔方;有的请他们祖孙二人去学校食堂用餐;还有几位大学生跑到野外挖了一兜子竹笋送过来,让爷爷烧给小嘉雯吃。

更多的人,对小嘉雯产生的是怜悯之心。有人送来她从没见过的玩具、从没吃过的食品,甚至是从没见过的“大钱”。对此,谭荣运都谢绝了:“我们穷就穷点,没什么大不了。孩子不需要钱,不需要任何物质上的帮助。”他甚至说:“我养得起嘉雯,不想让她被别人的怜悯和爱心惯坏。”

的确,他们需要的不是过于丰富的物质。幸福的能力,就是在贫穷的生活中,依然看到人间的美好,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拥有这种能力,靠的也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爱。如同小嘉雯的爷爷和奶奶,他们用爱让孙女感受到幸福,并从中学会如何爱别人,如何爱生活。

但有些人不懂这些。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其实,是孩子在满足着他们匮乏的幸福感。有一天,一位中年男子开着一辆宝马车过来,想跟这位纯真的小女孩合个影。谭荣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谁知合影后,他掏出500元钱塞给小嘉雯。对一个攒下3元3角钱就兴奋不已的小女孩来说,这500元钱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可是,谭荣运却把钱还给了那位男子。

“我有工作,有收入……”他对已坐上车的男子说。

“我有钱,没关系的。”

那男子说完,宝马车就像猎豹似的窜了出去,眨眼间不见了。

从此,谭荣运再也不让小嘉雯接受采访了,尤其是不愿意让她面对镜头。每当有记者来采访,他就让孙女搬着小板凳回屋里写作业。他真诚地对记者说:“我们不想火,只想回到平静的生活。”

谭荣运当过教师,知道过多的关注和关心会让孩子的纯真褪去,失去原有的幸福感。他知道孙女那似水的纯真笑容能冲去成人的烦恼和痛苦,可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也许会扰动孙女的纯真和幸福。所以,他要打好这场幸福保卫战,让小嘉雯还能由衷地笑得那么灿烂―即便是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