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大带小”助推微企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初开始,黄蓉就捧着微企名录,频频走访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寿区五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
“请你们多支持我们的微型企业发展。”每到一处,黄蓉都这么向这些大企业推介辖区内的微企。
黄蓉是长寿区江南工商所所长,她正在贯彻落实长寿区扶持微企的“以大带小”战略。
如今,江南工商所已促成15户微型企业与重钢等大中企业达成合作关系,累计签订合作协议九份,产品和服务金额达200余万元。
“大企业带动我们这些小微企,真是帮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微企小老板廖碧英说。
微企之苦
2010年9月的一天晚上,廖碧英双眼紧盯着电视机。
“助推微企发展,创业的春天来了。”新闻主播字正腔圆地播报着重庆扶持微企发展的新闻。
守在电视机前的廖碧英心里燃起了一团火:“我也要创业!”
廖碧英是长寿区江南街道居民,创业一直是其梦想。
2011年初,廖碧英凭着东拼西凑的资金和财政补贴,创办了微型企业鲜鑫蔬菜公司,种起了蔬菜。
廖碧英种的蔬菜成熟了,可她却兴奋不起来。
“我们太‘微小’了,根本拿不到订单。”廖碧英一筹莫展。
没有订单,廖碧英的公司危在旦夕。
廖碧英之苦,是许多微企小老板的共同处境。
如何提高微企的存活率,成为迫在眉睫的要务。
“微型企业注册资本不过十万元左右,实力不济,很容易倒闭。”长寿区工商局局长崔洪强说。
如何帮助长寿数千微企突围呢?
此时,长寿经济开发区已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首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也落户长寿,大企业接踵而至。
长寿区工商局把目光瞄准了区内众多大企业——通过“大鱼”带“小鱼”,扶持微型企业发展。
雪中送炭
2012年2月的一天清晨,鲜鑫蔬菜公司。
廖碧英和工人们正往大货车上装莲花白。
“我不再担心订单的问题了。”廖碧英一脸喜悦。
原来,不久前,长寿区江南工商所为鲜鑫蔬菜公司当起了“红娘”。
经工商所牵线搭桥,工业园区的重钢配套企业——重庆伟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鲜鑫公司进行了洽谈。双方一拍即合,随即签订了合作协议——伟晋环保从鲜鑫公司采购蔬菜、粮油及肉制品,全年采购金额达到100万元。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廖碧英说。
2011年以来,长寿区工商局携手长寿区工商联,建立了工商联会员联系帮扶微企工作制度。
“区工商联确定了50户骨干会员企业,联系50户微型企业。”长寿区工商局微企科科长黄隽说,“大企业向微企提供合同订单。”
为了扩大扶持面,长寿区工商局还把全区的微企编制成名录,提供给区工商联所属会员。
“区工商联动员所属会员优先采购微企的产品或服务。”黄隽说。
目前,区工商联会员已经对接12户微型企业,提供订单支持。
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区工商联会员单位采购微企产品或服务将占采购总量的20%以上。
大小联体
2012年3月30日,小雨,长寿区云台镇应祝村。
陈兴全带着技术工人刘超,蹲在一台微耕机前,手执扳手和螺丝刀在敲敲打打。
一旁,微耕机的主人——农民樊善山眉头紧锁,焦急地盯着陈兴全和刘超。
“怎么样?还有救吗?”樊善山不时地问一句。
“小问题,只是小毛病。”陈兴全说。
过了半小时,陈兴全站起身,用袖子抹了下脸上的雨水,说:“好了。”
“太好了。”樊善山紧锁的眉头松开了。
陈兴全是个微企老板,拥有一家农机维修公司,同时也是重庆骄骥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会员。
不过,在2011年3月以前,陈兴全从来没有想过当老板。
“如今,我们有‘靠山’了。”陈兴全所说的“靠山”便是重庆 牛机械有限公司,一家集山地微型农业机械研究、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大型机械企业。
大企业 牛公司也有烦恼——数以万计已售农机的售后服务让公司总经理叶丰头疼不已。
长寿区工商局给叶丰支了一招:把售后服务外包给骄骥合作社的微企来做,使大企业和小企业联成一体。
“他们可靠吗?”叶丰质疑。
在长寿区工商局的撮合下,叶丰考察了骄骥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
经过考察,2010年11月24日, 牛公司与合作社签署了合作协议—— 牛公司的农机售后维修服务交由骄骥合作社的微企来做。
此外,在农闲时, 牛公司还组织骄骥合作社的微企从业人员到 牛公司生产零配件。
“这样就有效保证了微企从业人员就业的连贯性。”黄隽说。
在长寿区工商局的推动下,目前已有12家大型工业企业将产品销售、运输等服务外包给36户微企。
以大孵小
2012年3月30日下午两点,长寿区石堰镇石坝村长寿现代农业园区下属现代畜牧园区。
奶农古学文哼着歌儿,拎着牛奶桶,走进上千平方米的牛舍。
他娴熟地操作着自动挤奶器,很快就挤了满满的十几桶牛奶。
下午3时,收牛奶的时间到了。
古学文和妻子程锦莲提着牛奶,赶到现代畜牧园区一牛奶站,把牛奶放在检测员邓商勇面前。
邓商勇拿出试管瓶,提取了一小试管牛奶,进行酸碱度和抗生素检测。
“合格。”一番忙碌后,邓商勇说。
随后,古学文又把初检合格的牛奶拎到电子秤上。
“50公斤。”牛奶站站长程建报出牛奶净重,“今天的牛奶收购价是3.5元/公斤。”
“涨啦。”皮肤黝黑的古学文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古学文很早就开始养殖奶牛了。
“可是一直都做不大。”古学文抱怨道。
“创办一家微企吧。”工商所的工作人员动员古学文说。
“一无场地,二无技术,还办企业,不亏死才怪。”古学文说。
“没关系,我们给你找到了一棵‘大树’。”
这棵“大树”便是畜牧园区的龙头企业——重庆一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牛公司在现代畜牧园区统一兴建标准化的牛舍、道路、防污处理设施及职工宿舍和食堂等配套设施。
微企小老板自己出资购买奶牛、原材料和聘用人员,由一牛公司低价提供专门的养殖设施及配套设施,发展奶牛养殖。
“他们还向我们提供技术服务和奶牛、饲料的选购服务。”古学文再次露出洁白的牙齿。
如今,在一牛公司的带动下,畜牧园区已经孵化了奶牛养殖微企40户,户均年产牛奶37.5吨,户均年销售收入达15万元。
“大鱼”带“小鱼”,长寿“以大带小”战略激活了全区上千家微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