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人为本”,走出中职语文教学困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人为本”,走出中职语文教学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结合教学经验对造成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诸多原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总结,并围绕“以人为本”这一主题,对改善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众多措施展开细致的整理与归纳。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困境;“以人为本”;突出问题;改善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向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即不单单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牢固的专业技能,更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广阔的文化视野等等。中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学科,是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以及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这不仅使得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而且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存在着种种严重弊端。笔者执教中职语文教学多年,对造成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诸多原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为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提供更多实质性参考,进而推动其良性的发展与进步。

一、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尴尬现状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感悟,我个人认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尴尬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方未给予中职语文教学必要的肯定与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校宗旨在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出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很多中职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以及任务都始终围绕在“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这一主题上。受其影响,校方往往会给予专业课程充足的肯定与重视,试图通过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素质,进而为他们毕业之后的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却从未意识到语文课程对于学生人文修养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熏陶,自然而然也就忘了给予语文这门公共课程必要的关注与重视。这就使得广大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以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行教学,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

2.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忽视了语文课学习的作用与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经过中考残酷考验的弱势群体,文化基础差不说,而且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明确的学习目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的目的在于学得一技之长,以便日后能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他们很容易过分重视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对语文课却往往持有漫不经心的态度与观点。在这部分学生看来,既然自己上的是职业类型的学校,就必须认真学习专业课,如此,就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进而为日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奠定良好的基础;至于文化课,反正毕业考试结束之后,就不会再学习相关的知识,自己日后的工作也根本不可能用到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

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如下状况:教师在讲台上对知识点进行阐述,学生却在底下光明正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课下更是将语文知识的学习抛到九霄云外、置之不理。试想,在这样的状态下,怎么能保证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以及质量呢?不少中职学生不但连一些基本的汉字都不认识,文章创作中更是错字连篇、处处不通。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之低显而易见。

3.课堂教学模式仍以“灌输式”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等职业学校跟普通高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理应在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出入与差别。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不少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倾向于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全然等同于储存知识的容器,自己在讲台上洋洋万言、滔滔不绝,并自认为这样才是促使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最佳办法;却不想学生本身就视语文为“副科”,没有多少学习积极性,再加上这种死板、单调的教学方式,其仅有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更是逐渐消失殆尽。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违背了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认知规律,势必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理想教学效果。

4.教学方式落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众多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比较落后的层面上。例如,不少老师仍然片面地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将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文章的具体写作背景、创作手法以及主题思想等这部分知识传授给学生;再如,部分老师则认定语文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自己只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基础的语文知识就行了,不需要考虑语文知识与学生专业内容相融合的事宜……这些其实都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些错误认识与偏见,并致使语文课逐渐退化成一门严重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课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如此状态下,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对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呢?

既然中职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如此突出的问题,那么作为教师又当采取何种措施积极应对呢?下面我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感悟,以“以人文本”为主要出发点,对如何帮助中职语文走出教学困境这一瞩目话题略谈部分粗浅看法。

二、“以人为本”,走出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具体措施

1.校方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最要紧的就是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代表校方就可以忽略语文课的安排以及设置。要知道,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仅仅具备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更对人才听、说、读、写等素质要求甚高,需要人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而这都是语文课堂上学生将要学习到的内容,语文知识的作用以及意义显而易见。因此,作为校方来讲,不但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加强语文文化课的建设,而且还应该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如此一来,整个学校都将呈现出一个积极学习语文的全新面貌,在这一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中,教师自然教得用心、学生学得专心,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自然不在话下。

2.“以人为本”,全面更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学生之所以产生语文学习“学而无用”这种错误观点,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未真正意识到学好语文对自己日后就业的巨大帮助。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教师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他们展开细致的思想工作,促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语文学习对自身学习、

生活以及就业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生更积极、更努力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以我校为例,针对中职学生“重专业、轻语文学习”这一错误思想的存在,学校特意召开了几次大规模的演讲动员活动,不但详细阐述了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新型人才的定义,而且还以事实为例向学生展示了学好语文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

这样一来,既使学生改变了以往只重视专业学习、忽视语文学习等类似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还使其真正从心里认识到语文学习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全面加深其对于语文这门学习课目的认识,为切实改善中职语文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人为本”,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语道破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大纲》更是明确指出:“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昂扬的状态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推动中职语文走出尴尬的教学境遇,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最大限度地将自身短暂的学习欲望转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中。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着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与语文教学实现完美地融合,如此,既满足了学生深化专业学习的愿望,又切实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的水平与能力,为改善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做了充分的准备。

4.“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领者与指导者,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主观学习活动,更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知识的权利。”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先进教育理念,不单要摒弃以往“灌输式”“注入式”等类似的落后教学模式,更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迸发,又促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探究与总结过程,有利于其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更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与发展,为其日后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备的学习课目,是所有学科的学习基础。学好语文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的沟通与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是其他学习课目所不可比拟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语文教学前景充满强烈的自信心,更要在“以人为本”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如此,方可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质以及修养,进而真正帮助中职语文走出尴尬的教学困境。

参考文献:

[1]张悦耳.中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10).

[2]钱金萍.中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探索和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8(10).

[3]平东来.以人为本,打造全面发展的职场人才: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本理念[J].考试周刊,2010(12).

[4]钟海英.以人为本,实施中职语文和谐教学[J].文教资料,2006(2).

[5]成秋平.浅谈中职语文“以人为本”的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0(4).

(作者单位 湖南省道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