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布依族数字崇拜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金项目:安顺学院201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布依族数学文化与跨文化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3AQ05)
2013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贵州省布依族数学文化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3zc169)
摘要:数字是观念和符号的结合,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布依族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自己的数字文化观。本文通过研究布依族在祭祀、日常生活、铜鼓、谚语等方面表现对“三”和“十二”两个数字的崇拜现象,发现布依族对数字的崇拜源于稻耕文化下敬畏大自然、避祸避凶的心理慰藉和企盼平安吉祥、期盼美好生活的的民族文化心理;通过研究布依族数字崇拜这一现象发现,数字崇拜在其他民族文化中也存在,说明数字崇拜具有民族共通性。
关键词:布依族;数字崇拜;共通性
数字是观念和符号的结合,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由于受本民族文化心理、、语言崇拜和审美观念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各种神秘褒贬吉凶和象征意义,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地方色彩和特别的文化内涵,承载着许多文化信息,能够生动形象地显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各自的数字文化观。所谓数字崇拜,是指人类在各自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出对某一个数字或者某一类数字特殊的好恶、褒贬、释义和神化。布依族先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数字文化,表现为对某些数字产生敬畏心理并崇拜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这些数字的崇拜。
一、布依族的数字崇拜
(一)布依族对“三”的崇拜
1.祭祀文化中的“三”。布依族祭拜时拿着3根香火叩拜3次;以前各个村子有铜鼓的时候,过大年祭拜祖先时还要敲铜鼓3声请祖先下凡来过年。三声铜鼓,叩拜三次,三根香火,表示布依族祭祀天神,地神、祖先三路重要的神,祈求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感恩祖先。
“祭山”是布依族人集体祭祀山神的一种活动,祭山后须“闲三”,即三日内不得进山采伐,下田劳作
超度亡灵中有一种仪式叫做“绕棺”,送死者上山的前一天晚上,孝子们沿着棺材顺时针跪地绕三圈,表示给死者送行;然后再逆时针跪地绕三圈,表示不让已被送走的鬼魂认出归途,让死者死心前去。送葬的第三天清早,所有直系亲属都要来为死者“复三”,拿着供品先到墓前祭奠以后即回孝家吃,这是亲友们敬贡死者的最后一餐饭。这种祭祀活动,起到了凝聚族群意识,促进人们互助,遵循人伦纲常的稳定和睦作用。
泼水饭,有的病人家认为是什么饿死鬼缠住了病人,就用半碗冷饭加些冷水,用三张纸钱烧化在饭中,端到病人面前念各路凶杀鬼、饿死鬼等名字,叫他们吃完这个饭就不要来缠病人了,然后在病人头顶转三圈就拿到三岔路倒掉。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希望通过这样的仪式能够减轻病人的病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达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百家饭,就是有的人认为病人命软,招鬼欺侮,就要吃百家饭来让自己强大命硬。于是到一百户人家去讨米,每家三粒,讨齐后煮给病人吃。这种方式也体现布依族人民具有相互帮忙、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三月三”、“六月六”是布依族普遍的传统节日,它们的渊源与祭祀和感恩有关。这个节日的名字也含有“三”或是“三”的倍数。这不能不说布依族对“三”这个数字的热爱和崇拜。
2.日常生活中的“三”。北盘江沿岸的每一个布依族衬寨都有村寨神房。它是各家各户祭祀的共同住所,布依族称“报吉兜”。实际上是氏族神的象征。神房高约三米,用楠竹搭为三层,上层供酒六杯,中层供土布和织布梭子,下层供鱼、公鸡和猪肉,它是全寨最神圣的地方。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筑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其中的干栏式楼房一般分为三层,下层住牲畜,中层住人,上层装粮食,且建筑一般分为三个开间。
布依族人家添小孩时,出生的第三天早上叫做“三朝”,就举行生命降生庆贺仪式,同时算好吉日办月米酒,通知外婆家和亲戚前来祝贺小孩的降生。结婚后的第三天也叫“三朝”,新娘就要回门,回门的那天早上新娘就要给同姓家族的每户人家挑水,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二是为了让新娘认识本家族的亲戚。这两种“三朝”,表达了人们期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子孙延绵不断。
3.谚语中的“三”。谚语,布依语意为“古语”,和其它民间文学形式一样,布依族的谚语也是丰富多彩的。和“三”有关的谚语也有若干。“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坏来哪节好”,“三穷三富不到老,十磨九难难出头。”说明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提醒人们要有思想准备,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又比如“鸟看三下才飞,人要三思才行”,这个谚语的意思是做事要谨慎、小心稳妥。
(二)布依族文化中的“十二”
1.铜鼓中的“十二”。铜鼓鼓面正中有光体,其外十二角光芒,芒的周围又有十二道同心圆的晕圈,每一芒代表十二地支中之一支,也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十二方位的大神均收入十二芒中。铜鼓的这种图案设计与布依族古歌《十二重天、十二层海》对大自然天体的崇拜和幻想的反映。因为布依族先民怀着敬畏惊恐的心理去征服大自然时,只有通过神话去壮大自己的勇气。
2.布依族祭祀中的“十二”。在丧葬仪式中经常使用铜鼓。“铜鼓响过十二音,鼓声传到天庭,天神迎接亡魂,步步上天庭,一上一层天,二上二层天……十二层天走过了,从此永坐天庭,保佑人间享太平……”,从摩公念的这段歌词,我们可以感悟到布依族非常崇拜“十二”,用“十二”声铜鼓声才可以超度亡灵上十二层天,才能感化神仙,到达理想的极乐境界。
祭桥,祭桥一般是久婚不育夫妇为求子嗣,先请摩公算好日子、地点,准备好祭品和十二尺布到指定地点举行仪式,然后用石块和木块搭起一座简易的便桥,方便路人通行。布依族人信奉“好人有好报”,认为为他人搭桥铺路做好事,能给自己带来福祉,实现自己的愿望。
3.日常生活中的“十二”。布依族在敲铜鼓时还唱到:长男在子方,次男在丑方,小男在寅方,长女在卯方,次女在辰方,小女在巳方,长妇(媳)在午方,次妇(媳)在未方,小妇(媳)在申方,长孙在酉方,次孙在戌方,小孙在亥方。由此看出布依族的方向分为十二个方向,按照十二地支来记。布依族赶集也是按照十二地支来赶,赶场日期按十二地支来排列,一个场十二天赶两次,六天赶一场。场的名字一般以十二地支来记,比如候场、马场等等。另外布依族的“荷包歌”必须唱足十二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十二部对歌是布依族情歌的一种,内容是把平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过程分为十二问答进行详细描述。想象丰富,唱词扣人心弦,可以连续唱七八天;又比如现在人们办喜事封红包也是十二或者是十二的倍数。比如十二元或一百二十元等。
二、布依族对数字崇拜的原因
通过以上布依族的数字崇拜的描述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布依族对数字的崇拜是源于稻耕文化下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了布依族人民期盼吉祥、向往美好的民族文化心理。
(一)布依族对“三”的崇拜源于稻耕文化演变出来的对“三神”的崇拜
布依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以种植水稻而闻名,是我国最早从事水稻种植的民族之一。从事种植业特别是水稻种植离不开山、水、地、雨、太阳、河、树等自然物,因此布依族崇拜的对象与水稻种植有很大关系,就产生了关于土地、山、太阳、水、树、石头的崇拜观念
(二)布依族对“十二”的崇拜的原因
布依族对“十二”的崇拜可能源于古歌“十二个太阳”,布依的很多古歌反映了人对自然物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拜。而十二刚好代表十二个太阳,“十二个太阳”古歌里刻划的卜杰造太阳、射太阳、布日月,刚烈威武,神通广大。也可能和布依族先民认为天有十二层,海有十二层有关,因为古歌《十二重天和对十二层海》记载,人死了之后就能够到十二层天去,脱离人世间的痛苦,于是就形成了对“十二”的信仰和崇拜,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多仪式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和十二产生关联。
另外,对吉祥数字的崇拜是一种趋吉避害的心理表现,尤其是民族弱势族群面对生活的无奈时一种心里安慰
三、布依族的数字崇拜与其他民族数字文化的共通性
虽然数字有适合自己的文化圈,但这些圈子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各种文化中的“三”与布依族文化中“三”的比较
在西方人的意识中“三”代表一个完美的整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统一,产生了神圣的“三一思想”;汉文化认为“三”是一个十分神圣、圆满的数字。因此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都与“三”有关,比如老子的《道德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三”衍化而来的;将日、月、星归纳为“三辰”;天、地、人称为“三才”。而苗族民俗宗教活动特别是祭祀活动,要用三杯 (或碗) 酒,三条鱼,三碗肉,三元钱或者三的倍数量都属于图吉利,表示尊敬。“三”在佛教中发挥着统合观念、组构思想的结构素作用,构成佛教世界观基础的是三世说和三生说为轮回思想和报应思想奠定了条件。由此可见,“三”在很多文化里都是受到崇拜的,具有民族共通性。
布依族对“三神”的崇拜与易经中的“三才观”――天、地、人不谋而合。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是基于古代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各种文化中的“十二”与布依族文化中“十二”的比较
从各种文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们崇拜“十二”,在希腊神话中有进入万神殿的“奥林匹斯十二主神”;在传统的犹太教习俗中,女孩到了十二岁要举行成人礼;佛教中,对于轮回的解释称作十二因缘论;汉文化把“十二”作为阴数之极,因此与十二有关的事物也很多,比如易书《乾坤谱》中的”十二”数指的是乾卦六爻,坤卦六爻;十二地支;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钗等。而布依族也把“十二”作为吉祥数字,比如十二个太阳,十二重天,十二层海;方向有十二个;铜鼓有十二道光芒等,铜鼓鼓谱有十二则等。“十二”不仅出现在布依族神话古歌中,也出现在各种仪式和文化载体中,寓意是希望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通过比较各种文化对“三”或“十二”的崇拜,我们可以断定,人类对数字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人们认为数字是世界的本源。同时也隐含着布依族先民不是封闭地发展自己,而是与各族人民不断交往融合、发展友谊、互通有无、相互学习交流,布依族文化才不断发展得以延续到今天。
参考文献:
[1]白春阳.中西方数字文化差异[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P50-53
[2]俞晓群.数一一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4卷地4期:P148-157
[3]肖毓.论布依族祭祀的文化特征[J],兴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P18-22
[4]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九)[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8月:P147
[5]马启忠.布依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P105
[6]戴杰.当代中国数字崇拜的文化解读[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P73-76
[7]张和平:苗族文化中的数学智慧―兼谈与古典数学的共通性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3卷第1期:P62-68
[8]裴长春:人们何以钟情于数字“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6卷第4期:P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