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持续土地整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持续土地整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属于UNDP项目“中国国土可持续利用”之子课题“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近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城镇建设用地逐渐扩展,使得土地尤其是耕地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而耕地必须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了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各级政府与国土部门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土地整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现在土地整理已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一些建设用地较为紧张的省份广泛开展起来。

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并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工程。一个科学规划、合理施工的土地整理项目可以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规划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经营以及农业机械化操作水平。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全面规划与综合整治,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可以使农业生产与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也有力地增加了后备耕地的储量,提供了建设用地,有利于耕地占补动态平衡。这样就有效地满足了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整治与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实现了可持续土地整理。

可持续土地整理应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尽可能地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性能与生态功能 土地整理通过土地平整、铺设熟土耕作层、与清除妨碍土地利用的建筑物、坟堆等,建设机耕路和给、排水渠,明显地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条件,能使整理区基本做到旱涝保收,有效地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及单位产量,同时建设田间林网,也有利于改善生态条件,所以土地整理远非那些造成土地生产性能下降或生态破坏的掠夺式开发,而是改善了耕作状况和生态条件。当然土地整理工程中毕竟打破了原来农田生物的生活习性,给原来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干扰甚至是彻底的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建立生产――生态评价体系有利于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土地整理的最大生产――生态效益。

降低土地整理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土地整理中,有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因此一些后果是眼前难以直接臆想的。如对河漫滩进行不合理的整理就有可能使投资达到不可控制的地步,还有可能阻滞行洪,不但不会使土地整理的成果难以保留,还会造成其他严重的连锁反应。所以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土地整理可能带来的风险,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后果的虚拟分析,找到既降低风险又操作性强的土地整理模式。

保证与提高土地的数量与质量 土地整理可以增加土地的数量,也可以提高土地的质量。但根据本地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水平,要使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达到怎样的水平才能满足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数量分析,发展预测,综合体系评价。

保证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各地建立造地或土地整理公司,其充分开发利用潜在土地资源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一般而言,如果开发利用收益大于投资成本,这种方式就能持续;如不获利则这种方式肯定不能持续。土地整理能在新增加的土地上获取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可以通过向不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城市与地区出卖建设用地指标而获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农业现代化园区的雏形,对于整理区的经济带动作用是明显的,对于农业与农村的面貌改变是有帮助的。所以土地整理无论是对国土部门还是对整理区在经济上都基本上是可行的。

应使社会可以接受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一种利用方式不能被社会所接受,那这种方式就肯定不能持续。当然这里讲的为社会所接受是对全局而言,而不是要求社会上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团体都接受,如果只是影响到少部分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对全社会有益,则这种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整个社会力量欢迎它的存在。当前随着土地整理宣传工作的日益到位,尤其是一些已完工的样板工程改造了中低产田,提高了适耕性,明显地改善了当地农民的耕作与生活条件,使得土地整理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当然在土地整理中,由于房屋拆迁、迁坟、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部分群众与集体的利益,造成抵触情绪;在村界、乡界上的土地整理成果归属上也可能引起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纠纷。所有这些纷繁复杂的情况都要求有一套社会可接受评价体系,使土地整理方案为群众和社会所接受。

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使评价体系能准确地反映土地整理区的真实情况,建立土地可持续地整理评价体系应贯彻以下的构建原则:

强调社会经济要素的驱动作用原则 土地整理和其它一切土地活动一样都受经济的驱动,而且由于其工程的带动资金量大,政府作用痕迹明显,所以其社会、经济的结合比其它土地活动方式更强烈一些,建立评价体系时要以土地资源、土地整理和经济的相互作用为核心,将政府政策因素、非土地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及人口城市化生产方式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构建。

综合效益原则 土地整理虽然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毕竟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自然的一种强烈干扰活动,尽管会在社会效应与生态效应上能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在评价时一定要体现综合效益原则。只有真实地反映实际的综合效益,才能判断实施土地整理能不能使土地永续利用,能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

整体性原则 构建土地整理可持续评价体系要与全局结合,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选取能反映土地整理与土地区域化、专业化利用相结合的因子,选取能反映土地整理与社会经济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因子,选取能反映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开发相结合的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体系反映土地整理给土地综合开发带来的效益。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建立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体系要有高度的科学性,但是它并非单纯的理论探索,而是能发挥实际作用的体系。如果没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建立体系就毫无意义。体系也并非铁板一块,任何整理区都可以生搬硬套。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原则 在选取指标时,有的指标是定性的,也有的指标是定量的,因为数字是最有说服力,能用数值表示的就用数值表示,把定量的数值运用在评价体系中,最终得出定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