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深化“走转改”成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深化“走转改”成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转改”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让“走”形成常态行为?如何让“转”见到真实效果?如何让“改”提升媒体影响力?2012年以来,荆门日报围绕这个课题展开探索,上到社长总编,下到记者编辑,人人参与到“走转改”活动接受磨炼。一年来,“走转改”记者精心策划报道选题,带着思考下到基层,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先后推出14组“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深化了“走转改”成果,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一、围绕大局找选题,“走转改”才会有影响

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永远是党报的神圣使命。人人走基层,个个写稿件,这是“走转改”的基本要求。但如果没有精心策划,没有选题统领,稿件反映到报纸上就会一盘散沙,没有中心,没有重点,形不成气候,影响力较弱。对此,荆门日报编委会要求,在记者走基层活动中一定要围绕改革开放大局,围绕全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建设实力文化生态幸福新荆门”大局,服务市委市政府各阶段中心工作,精心策划,精选主题,形成系列,聚成合力,引起领导的关注,吸引干部的眼球,提升党报在主流人群中的影响力。

建设中国农谷,是省级战略、荆门实施。各地在建设中国农谷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为,还有哪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荆门日报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先后策划了《记者走基层・看县市区实施中国农谷战略》系列报道、《记者走基层・中国农谷行》系列报道、《记者走基层・“走核心区看精气神”》系列述评,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农谷建设这幅波澜壮阔的现实画卷,展示了干部群众勇于担当奉献、敢于开放抢先、躬于实干苦干的精神风貌。在全省、全市抗大旱的紧要关头,荆门日报策划了《记者走基层・抗旱一线见闻》系列报道、《记者走基层・龙年抗旱之后访“水利”》系列报道。尤其是后面这组系列报道,记者通过在基层一线的所见所闻,围绕抗旱这一主题,从当家堰的作用、渠系维护、水库建设、管水体制等四个方面进行认真反思,寻找问题根源,探求解决之道。为配合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在荆召开,荆门日报紧贴这一阶段性工作策划了《记者走基层・城乡一体化看亮点》系列报道,展示了各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得意之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些系列报道,主动围绕大局,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受到市委领导的首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汪联舫在批示中评价说,荆门日报在喜庆十之际,结合“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的主题宣传推出《记者走基层・看县市区实施中国农谷战略》、《记者走基层・“走核心区看精气神”》两组报道,起到了营造气场、凝心聚力、提神鼓劲、助推发展的作用。

二、带着思考走基层,“走转改”才会有作为

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党的十提出,要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央五部委提倡“走转改”活动,就是要求新闻记者的镜头和笔端,更多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荆门日报编委会紧扣民生主题,先后精选了7组“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着重强调记者要带着思考下基层,运用思辨写稿件,弘扬真善美,探讨新气象,监督假丑恶,体现党报为民服务的宗旨。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不少农村偏远学校办学规模大幅萎缩,荆门日报策划的《记者走基层・寻访荆门最小学校》系列报道,既有对教师坚守艰苦乡村学校的颂扬,更有对小规模学校是“撤”是“并”的思考与探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柯昌军专门就这组报道作出批示,指出这一系列报道“很有创意,小校大办,小中见精神,小中显公平,小中现民生,小中有未来。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记者的扎实作风,体现了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倾注的真情实感!”不少读者以电话、短信、QQ留言等形式,向编辑部表达了他们对这些最小学校老师们坚守的敬意和对学生们的关心。一位王姓机关干部在电话中对记者动情地说:“看了你们的报道,我有一种‘背负感恩’的沉重。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山里最简朴的学校给了我知识最初的启蒙,我时常怀念那些像农民一样的老师,他们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即使在这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依然与世无争,默默耕耘,给山乡的孩子带去知识,给山乡的家长带来希望。我觉得偏远农村的小学校还是应该保留,它的存在,留住了家长、留住了家庭、留住了最淳朴的乡村亲情,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家乡认同感。”

百里长湖曾经风光旖旎,养育着“”(荆门、潜江、荆州)一代又一代的百万人民,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围湖养鱼蓬勃发展,以致到了新世纪,长湖生态极度恶化,岸边的农民不得不守着长湖吃地下水,民怨沸腾。荆门日报由此策划了《记者走基层・湖区生态行》系列报道,客观反映长湖现状,真实报道人民呼声,深入思考应对良策,推动当地加快了“退渔还湖”步伐,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希望。

三峡移民、丹江口移民在荆门生活得好不好?荆门日报策划了《记者走基层・移民新村见闻》系列报道;农村哪些乡村文化值得关注需要传承?荆门日报策划了《记者走基层・ 我市乡村文化观察》系列报道;市民的菜篮子是否丰富、安全?荆门日报策划了《记者走基层・关注市民菜篮子》系列报道;七月酷暑,我们应该给高温下的劳动者哪些关爱?荆门日报策划了《记者走基层・关注高温下的劳动者》系列报道。这些系列选题,与民众息息相关,与生活紧密相连,深受读者喜爱。

三、真心办实事,“走转改”才会有成果

记者走基层受不受欢迎,关键看媒体有没有公信力,看媒体能不能为基层办实事。荆门日报把为基层办实事视为记者走基层的重要抓手,视为提升媒体公信力的着力点,要求记者在“走”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基层群众着力解决一两件迫在眉睫的重大民生问题。

2012年秋季,记者朱舜在基层采访中得知漳河蜜橘比往年增产三倍,4000户橘农正陷入丰产不丰收的卖难窘境。荆门日报编委会立即提升报道规格,把帮橘农销售蜜橘当作办实事的突破口,迅速策划了《记者走基层・关注漳河橘农遭遇丰收烦恼》系列报道。首篇《漳河橘农:遭遇丰收烦恼》的通讯见报后,立即引发社会关注,荆门地区最大的卖场东方百货上门收购“爱心橘”,市政府组成专班前往漳河调研柑橘销售情况。荆门日报还与周边报纸合作,天天报道销售进展。在客商增多、市场有所回暖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橘农丰产又丰收,荆门日报再次发力,倡议市民向橘农伸出援手,到漳河休闲采橘。在长达10多次报道的引导下,漳河4万吨蜜橘几乎销售一空,数千户橘农真正享受到了丰产又丰收的喜悦。荆门日报从这一案例中受到启示,总结经验,决定在“走转改”活动中建立用新闻帮助农民解决卖难的长效机制,让记者在基层真正走出成果、走出影响。

四、经常接“地气”,“走转改”才会长才干

基层一线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奔走在路上、活跃在基层、忙碌在现场,应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常态。但随着资讯的发达、信息的繁杂,不少新闻工作者越来越难以走出高楼大厦、文山会海、虚拟网络,越来越难以走进田间地头、社区里弄、厂矿企业。荆门日报编委会抓住全省“千人走转改”的契机,鼓励编辑记者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接“地气”,长才干。

制度约束“走转改”。全省“千人走转改”动员会后,荆门日报编委会专门出台文件,列出“走转改”详细方案,确定了60名参与“走转改”活动的编辑记者名单,把策划的选题分配到部室,部室再细化选题,把任务分解到个人。部室主任在每周一的例会上汇报“走转改”的落实情况,编委会一周一督办。在内部好稿评选中,向“走转改”稿件倾斜。

领导带着“走转改”。身到基层不难,难的是心在基层;拉近地理距离不难,难的是拉近心理距离。为防止记者走基层作风漂浮,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千里江陵一日还”,荆门日报编委会尽可能地由领导带着年轻的编辑记者下基层,为他们做表率,言传身教地引导他们怎样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如何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群众意愿,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用到为民造福上来,学会赢得群众的信赖,得到群众的认可。

在参与全省“千人走转改”这场宏大的实践活动中,荆门日报编委会的有序安排,让采编队伍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让编辑记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图片新闻部主任许中华说,以前听说长湖污染严重,但自己并没有多少感触,这次参加《记者走基层・湖区生态行》系列报道,深入长湖湖中心,亲眼见到了污染的现状,亲耳听到了农民的呼声,心灵受到震撼。我们新闻工作者确实应该视人民为父母,视责任为良心,要多下基层,多亲近人民。

荆门日报一年来策划的14组“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带来的文风变化也是气象一新,新闻的现场感扑面而来,朴实无华,文风清新,文章可读,反映新闻事实的手段很丰富。在文字表达方面,有消息,有现场短新闻,有通讯,有记者手记,有短评,有链接;在图片表达方面,有单幅图,有组合图,有整版大视角;更多稿件都是图文并茂,力求有文字对新闻现场的描绘和思辨,有镜头对新闻现场的实录和写真。更加难得的是,荆门日报还把述评这一文体创造性地嫁接到“走转改”活动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记者走基层・“走核心区看精气神”》系列述评,有“走”的作风,有“看”的现场,有“述”的描绘,有“评”的声音。(荆门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