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与语言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王文生(1976.05—),女,汉族,籍贯:甘肃礼县,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文学硕士

摘要:歌词的诗化语言美是声乐艺术的文学基础,当它与表达情感的音乐完美结合时,才能把人们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通过它而得到揭示和升华,从而能够准确诠释作曲家赋予作品的深刻内涵,所以,要辩证地对待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诗化的语言;情感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用来交流思想、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是人类在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而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符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都是通过声音表现的,但因功用的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最直接体现。它以词、句为媒介用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依靠读者对词、句所提供的语义概念的信息,并通过读者给语句加上背景意思而得以在头脑中进一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认识,是具体的、可感的,而且带有强烈的感彩和审美价值。因此,语言的语义明确,具有确定意义。从而,词作者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紧密地联系一切社会生活,以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用凝练生动的语言去塑造形象,表现高度集中的生活。他在词的创作过程中不仅注重了语句对仗押韵的声律和谐性,为的是这些话在拉长音读时能使语句具有音乐上的延伸性;而且读者在阅读速度上的快慢也就造成了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节奏感。这种诗化的语言是从逻辑语言走向音乐语言的一次飞跃,是一种情感的语言,因为歌词是有概念的,是确定的,也是能够表现人的思想的,在这种诗化的语言上所呈现的音乐性也是最直接的。

一首好的歌词应该是一首好的、具有可唱性的诗,它呈现的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拨动着你的心弦,让你的心灵随着诗化的语言一起跳动。如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十五的月亮》这首抒情歌曲,词作者以“十五的月亮”作为聚象的视觉符号,超越时空的界限,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把“边关”与“家乡”、“战士”与“妻子”展示在月光之下。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边关与乡情的浓浓思念凝聚了千千万万战士与妻子的心愿,这种伟大的情怀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统美德深深地烙在了中华儿女们的身上,因此形成的清晰概念,通过语言的描绘,便在人们的意识中固定了下来。

同语言的出现一样,音乐作为沟通世界的桥梁,是通过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诸多要素表现出来的,是作曲家和听众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知觉到的音响,它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没有确定的语义,也没有具体的形象;音乐的动机、乐句、乐段等也无法用语言来表现。它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符号,是用超越语言的表现方式来直接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如《毛诗序》所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体现了一种递进关系,即:言(语言)、嗟叹(吟诵)、咏歌(歌唱),这种关系是促成人类情感表达的内在动力,反映了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强化了人的身态、体态、心态是怎样转化为音乐符号的。即使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学习过音乐知识,人们也会从乐音的高低、强弱,节奏、节拍及调式、调性、和声等的倾向性和张弛感的变化中本能的领悟到其表达的意境,并由此而获得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即愉快、抒情、悲伤等情绪变化。如庆丰收的锣鼓的欢欣与喜悦、月夜情歌的柔婉与抒情以及葬礼音乐的凄凉与悲伤。

“乐也者,其感人深”(《乐记·乐施篇》),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特定的情感需要而创作的,它比其他艺术(如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更直接、更密切,也更能打动人心和激起感情共鸣。如东北民歌《江河水》,作品为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羽调式,其结构图式为:引子——A——B——A/ 。它演绎了一个凄凉悲惨的故事:一对美满幸福的夫妻,丈夫不幸被官吏们征去服劳役,因遭受百般虐待惨死异乡。妻子闻讯后,来到送别丈夫的江边,对着滔滔江水,遥祭亡魂,泣不成声,倾诉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并引出对往事的无尽思念。望着逝去的江水无助而凄惨的哭泣,似乎是那滔滔的江河水就是她倾泻不止的眼泪,此时,她内心中的种种复杂情绪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我国古籍《世说新语》中所说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刚好强调了以人声为基础的声乐艺术的魅力,这种艺术“是上帝赐予人类情感生活与文化世界达到相互沟通的最通俗、最直接、最独到新颖的一座桥梁”[1]。因此,语义性的语言在表达深刻情感的时候会出现无能为力的现象,而音乐语言的功能刚好弥补了这个不足之处,所以,音乐是情感的语言。

众所周知,“歌自肺腑出,情随韵律来”,它强调了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了的声音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纯熟演唱技巧的基础上,不仅要深切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而且要研究歌词、了解歌曲背景,把演唱建立在对歌词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让听者充分感受到音乐与语言完美合璧所产生的感染力能更加的震撼人心,也更能准确诠释作曲家赋予作品的深刻内涵。当把人世间所有的情感通过那七个跳动的音符和语言文字表达的酣畅淋漓时,作曲家的心境才彰显的更加充分、准确,从而达到人曲合一,这是对演唱技术的一种超越,强调了在“字“与”“声”的有机融合中要把“字”(语言)融化在歌唱里,同时在歌唱中又渗透着语言。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音乐与语言的有机结合呢?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字中有声,声中无字”的观点。无声,“是说要把‘字’取消,但又并非取消,而是把它融化了,把‘字’解剖为头、腹、尾三个部分,化成为‘腔’。‘字’被否定了,但‘字’的内容在歌曲中反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取消了‘字’,却把它提高和充实了,这就是‘扬弃’。‘弃’是取消,‘扬’是提高”[2]。作为情感载体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把人们的情感、心理感受直接、鲜明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而歌词作为语言的语义则通过音乐的强弱、快慢和音色的变化而大大的削弱了。所以,古人因“嗟叹之不足”而求助于“咏歌”的过程是使其用语言无法充分表达的感情通过音乐而进一步得到揭示和升华,使语言表达的情感通过音乐而具有了客观真实的内容。

通过以上对音乐与语言的分析可知:音乐源自于人的内心情感,以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等要素为材料,通过具有音乐性的诗化语言作为协助手段,按照一定的作曲法则创作出来的。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不能单方面依靠语言来解释音乐,因为在表达深刻情感时,语义性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所以要辩证地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资料

[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年8月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