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例心搏骤停患者急诊抢救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例心搏骤停患者急诊抢救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605.9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09)6-0068-02

【摘要】目的:探讨在心搏骤停的抢救中,尽早实施CPR,电击除颤和患者原发病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以及常用的药物(肾上腺素和纳洛酮)治疗。方法:分析我院急诊科抢救的20例心搏骤停患者。结果:抢救成功患者共12例,均为心搏骤停10min内开始实施心肺复苏(CPR)和电击除颤。死亡患者8例,其中3例为心搏骤停15min后实施CPR和电击除颤,5例为原发病较严重者。结论:在抢救心搏骤停的患者时,实施CPR和电击除颤的时间,患者原发病的严重程度都会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抢救中使用肾上腺素和纳洛酮,对心搏骤停的患者有效。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电击除颤

心搏骤停是我们在急诊急救中遇到的最危重的病症之一,它不仅需要急诊场所具备完善的医疗设备,还需要急救人员具备良好的抢救意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很多专业人士也一直在探讨用最佳的抢救方法来提高此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2006年以来,我院急诊科对20例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了急诊抢救,现将抢救的心得与大家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抢救心搏骤停患者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5-76岁,平均46.2岁。病例如下:急性心肌梗死9例(2例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高钾血症)2例,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1.2 判断依据:心搏骤停的判断依据是患者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或者心电监测出现心室颤动,无脉性电活动或者直线。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标志是患者的大动脉搏动恢复,心电图或者心电监测出现自主心律。

1.3 抢救方法:按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确诊为心搏骤停的患者立即行CPR、机械通气,尽早进行电击除颤。在抢救过程中应用肾上腺素(每3-5min静脉注射1mg)以及纳洛酮(首次2 mg静脉注射,30min后根据病情重复使用)等药物。

1.4 结果:抢救成功患者共12例,均为心搏骤停10min内开始实施CPR和电击除颤。死亡患者8例,其中3例为心搏骤停15min后实施CPR和电击除颤,5例为原发病较严重者,其中2例为急性心梗伴慢性肺部疾病,2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2 讨论

2.1 开始抢救的时间和正规的CPR操作:判断心搏骤停之后的4~10min为抢救的黄金时间,在这个阶段对患者进行正规的CPR,并且进一步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将会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美国心脏学会在1992年提出了急救生存链的概念,其中的四个环节(四早):早期通路,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电除颤,早期高级心肺复苏,均体现了时间对于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性。本组10例病人皆因现场(0~15min)紧急抢救而存活,1例为非专业人员(曾参加过社会举办的急救培训)现场急救并联系120,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指南建议成人的CPR中按压-通气比值为30∶2(既往为15∶2),按压比例为100次/min[1],但是针对医务人员实施CPR的研究表明[2],一半的胸外按压幅度太浅,而且CPR过程中24%~49%的时间里未进行胸外按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抢救的过程中都要遵循正规的CPR操作。我市的120急救中心在全市科学配置急救网点,并在救护车上配有GP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从而明显缩短了急救半径,为抢救病人争取了时间[3]。所以,CPR急救的社会化、结构的网络化、抢救的现场化、知识的普及化能够极大地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4]。

2.2 患者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对心肺复苏成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或者心功能良好,抢救成功率就会较高,抢救后的生命质量也较好。在抢救成功的12例患者中有8例为心功能良好者,经系统治疗后好转出院。2例病人因既往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虽抢救成功,入院2~5天后死亡。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肺复苏失败。1例既往患有冠心病并慢性心功能不全也抢救失败。因此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和原发病密切相关[5]。

2.3 尽早实施电击除颤:本组实施抢救的患者均施行了200~360J的电击除颤,其中的2例病人因为在急诊室观察过程中突然出现了心搏骤停,立即对他们实施了电击除颤,并辅以其他抢救措施,均复苏成功,出院后无并发症出现。其中4例病人是在5-15min内实施电击除颤,亦抢救成功但留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脑梗死。在心搏骤停中,电击除颤是极其关键的抢救手段,除颤时间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将下降7%~10%[4]。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强调电击除颤的重要性,同时也呼吁在我们的公共场所里安置简易除颤设备。。

2.4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一直是CPR的一线药物,其作用机理在于它可以激活体内的α和β受体,具有良好的正性肌力(作用于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结的β1,β2受体)和外周血管作用(激动血管平滑肌的α和β2受体),能够保护重要脏器的供血和供氧[6]。指南推荐肾上腺素的使用方法是首次剂量为1mg静脉注射,每3~5min重复使用。如果需要气管内给药,初始剂量为2.0~2.5mg,溶于注射用水或者生理盐水5~10ml中注入气管[1]。本组病例有8例患者静脉常规使用肾上腺素后,心电图监测到室颤波从细到粗,在此时机给予电除颤成功起搏。既往曾建议大剂量应用此药物,根据指南的建议[2]以及在没有更多临床病例证明其有效之前,过多次的重复使用肾上腺素和提高它的用量仍是被禁止的,其原因是虽然它提高了自主循环的恢复率,却造成了心肌和大脑的严重损伤[7]。

2.5 纳洛酮:纳洛酮的化学结构和吗啡相似,它能够有效地拮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各种效应,对三种阿片受体亚型都有拮抗作用[8]。心搏骤停的患者体内的β-内啡肽明显增加,而使用纳洛酮可以拮抗内啡肽的作用,逆转它对循环和呼吸的抑制。有报导患者在注射纳洛酮数分钟后出现深大快速的呼吸,明显提高通气和换气功能,改善重要脏器的供氧[9]。

总之,在心搏骤停的抢救过程中,我们急救人员要做到及早判断,立即实施正规的CPR,,面罩吸氧或者机械通气开放气道,尽早的进行电击除颤,并开通静脉通道给与有效药物治疗。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各位医疗同仁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对于心搏骤停的抢救将会有更先进和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春盛,杨铁成.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续完)[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