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十面埋伏》――胜者的凯歌,败者的挽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面埋伏》――胜者的凯歌,败者的挽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瑟瑟寒风吹皱乌江,虞姬双眼噙泪,朱唇轻启:“汉王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转身,衣袂轻扬,美人与利剑双双落入项羽怀中。

虞美人饮剑楚帐,香消玉殒;楚霸王自刎乌江,英雄末路。四年的王者之争,两个男人的无间道,终于公元前202年尘埃落定,胜败立显。历史记录了一个男人的势不可挡,也书写下另一个男人的惨淡收场。

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战旗猎猎,军马长嘶,鼓角鸣响,玉轴横接。《十面埋伏》无疑是一首音乐史诗,用激亢的音符和铿锵的旋律,再现了楚汉相争,角逐前最后的较量。黑云压城城欲摧,铁骑无声望似水。厮杀前的紧张一如黎明前的黑暗显得异常平静。急促的琵琶声幻化出阵前千军万马,列队行进、纵横有序,汉军已是胜券在握,不可阻挡,个个厉兵秣马,人人气势昂扬。音乐中管乐齐鸣的处理,刻画出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向前的行军场面。用气势恢宏的声效,穿透尘封久远的历史,让人不禁重回秦汉乱世,直面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惨烈厮杀。音乐的节奏整齐,恰似军阵行进的紧凑,旋律的跳跃变换,重现汉军大敌当前的高昂士气,轻拢慢捻奏出的长音拟声,似操练中列阵迅急的变化,平和中的力度,彰显出兵士步伐的矫健,乐曲中有条不紊地巧妙处理,一如将帅指挥若定的从容。音乐中的变化,又是决战前汉军步步紧逼,兵临城下交战在即的自然过渡。

第二部分的(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形象地描绘出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场景。

由埋伏到激战,暗战渐生,气氛陡增,曲音起伏跌宕,张弛有序。若在史家笔端定能遣用娴熟文字,为我们展现出扣人心弦而惊心动魄的历史情节。而在音乐中,这战斗的紧张气息通过节奏急转,模声刹弦的指法,同样让听众感受到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激烈的画面。弹者手触琴弦的拨拉按压就如将士拼杀撞击的兵刃之声,音响的急管繁弦,通畅阻滞,令人心生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声东击西逼近楚军的寂静而阴森的感觉。无字却有声,琴声为墨,音符做纸,饱蘸弹奏者深情,演绎出文字所无法传达出的空谷回响。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中的高潮部分。此段音乐运用多种琵琶弹奏技法,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推向高潮。北宋诗人王安石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的诗句。昔日不可一世,睥睨纵横,叱咤疆场的西楚霸王,尽被区区泗水亭长步步蚕食,陷于绝境。是民心所向,还是回天乏术?此刻的楚霸王定会痛悔曾经鸿门宴的妇人之仁,放虎归山,更会慨叹自己有眼无珠,错失良将,不识汉王暗度陈仓的诡计。紧张急促的音乐中,我们似乎聆听到了汉军势如破竹的喊杀之声,也让我们窥视出楚军的一败涂地。

箫音呜咽,如泣如诉,凄凉顿生。细密繁复的琵琶声里,箫音穿插其间巧妙点染,可谓神来之笔。酣战过后归于平静,垓下之围,楚歌四起,别有幽愁暗恨生。琵琶模出“呐喊”声,呼号震天,雷霆万钧,如潮似水,汉军乘胜追击,胜利者的“众军奏凯”;楚军的人心涣散,项羽的自刎乌江,慷慨悲壮,就在这曲终之际利落的点睛收笔,将楚汉争锋的最后一役诠释得淋漓尽致。余音绕梁的琴音久久回荡,宛如讲史老者发出的一声叹息,不知又勾得后人多少感叹唏嘘。

推拉呤揉的指法,时而轻缓忽而激越,倏忽细腻俄而热烈的节奏,大幅度的音效变化和各种乐器营造的强烈氛围,使《十面埋伏》唤醒了久远的历史,点燃了千年的硝烟,再现了英雄的没落与王者的气魄。手挥琴弦,也触碰到了一段最荡气回肠而又真实的历史。

琴音依旧,乐声幽幽,《十面埋伏》让后世的你我听到的是一曲胜利者的凯歌,也是一曲失败者挽歌……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