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宋太宗与升平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宋太宗与升平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从《全宋诗》来看,宋太宗是宋代升平诗歌当之无愧的鼻祖。宋太宗倡导升平诗歌的原因是崇文抑武。君臣赏花钓鱼赋诗形成了升平诗歌传统。宋太宗的升平诗歌具有特色,不是一般的诗歌而是乐章。宋太宗开创升平诗歌之后,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宋太宗开创的升平诗歌正是百姓要要安居乐业的愿望在文学上的表现。

关键词: 宋太宗;升平诗歌;乐章;和平

研究宋太宗与文学方面的论文罕有,拙作《宋太宗与文学》,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 2009年第3期,做了较全面的宏观探索。由于篇幅关系,对于一些具体的方面没有展开论述。本文尝试对宋太宗与升平诗歌作较系统的研究。

一、升平诗歌定义及演变

升平诗歌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归类,最早出现在唐宋诗歌选本《瀛奎律髓汇评》中,如卷五升平类序云:

诗家有善言富贵者,所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是也。然亦世道升平而后可也。李太白谓唐明皇盛时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虽渔阳之乱未萌也,而其言已近乎夸矣。今取凡言富贵者,不曰“富贵”而曰“升平,”必有升平而后有富贵者。羽檄绎骚,疮痍憔悴,而曰君臣上下朋友之间,可以逸乐昌泰,予未之信也。[1]

在元人方回的定义中,升平诗歌指歌颂富贵的作品,但是只有升平即太平盛世才能享受富贵,所以把这类诗歌称为升平诗歌。实际上升平诗歌或者太平诗歌这类歌颂太平描写盛世的诗歌在元代以前早就存在。由汉魏乐府发端,后世文人多有创作,形成了一种诗歌题材。《乐府诗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辞三《鸡鸣》:“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2]这是汉乐府中较早提到太平的诗歌。而卷二十鼓吹曲辞五《隋凯乐歌辞》中《述天下太平》:

阪泉轩德,丹浦尧勋。始实以武,终乃以文。

嘉乐圣主,大哉为君。出师命将,廓定重氛。

书轨既并,干戈是戢。弘风设教,政成人立。

礼乐聿兴,衣裳载缉。风云自美,嘉祥爰集。

皇皇圣政,穆穆神猷。牢笼虞、夏,度越姬、刘。

日月比耀,天地同休。永清四海,长帝九州。[3]

是较早的完整的歌颂太平的诗歌。唐代文人多有创作,如《乐府诗集》卷八十二近代曲辞收四白居易《太平乐二首》: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

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歌。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4]

薛能《升平乐十首》其十:

五帝、三皇主,萧曹、魏邴臣。文章惟反朴,戈甲尽生尘。

谏纸应无用,朝纲自有伦。升平不可纪,所见是闲人。[5]

从升平诗歌或者太平诗歌的起源来看,是一种和乐的歌词即乐章。《乐苑》曰:“《太平乐》,商调曲也。”[6]《唐会要》曰:“《升平乐》,商调曲也。”[7]最迟在唐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但是在宫廷之中仍然保留了歌舞,如《旧唐书》卷三十三《音乐二》:

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乐圣乐》,凡八部。……《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8]

是独立的诗歌题材,而不是乐章。这种题材所反映的生活如周密《武林旧事》序记载:

乾道、淳熙间,三朝授受,两宫奉亲,古昔所无。一时声名文物之盛,号“小元祐”。丰亨豫大,至宝祐、景定,则几于政、宣矣。予曩于故家遗老得其梗概,及客修门闲,闻退珰老监谈先朝旧事,辄耳谛听,如小儿观优,终日夕不少倦。既而曳裾贵邸,耳目益广,朝歌暮嬉,酣玩岁月,意谓人生正复若此,初不省承平乐事为难遇也。[9]

在宋代是非常突出的,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从《瀛奎律髓汇评》[10]卷五升平类略作数据分析就发现升平类唐诗10首宋诗41首,比率约为1比4。这两组数据与全书所选唐宋诗比率的2比3对照不难发现宋代升平诗歌盛行。《瀛奎律髓汇评》升平类中所选的两首皇族升平诗:一是宋仁宗《赏花钓鱼御制》,二是宋孝宗《秋日临幸秘书省》。这些都是流而不是源,源头是宋太宗开创的,在升平诗歌的盛行方面,宋太宗起了倡导作用。因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归纳出“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并且列举了一些代表诗人。而在《瀛奎律髓汇评》升平类中没有入选太宗的诗歌,让人误以为太宗与升平诗歌无关。而从《全宋诗》来看,宋太宗是宋代升平诗歌当之无愧的鼻祖。

二、宋太宗倡导升平诗歌

1、宋太宗倡导升平诗歌的原因

宋太宗倡导升平诗歌的原因是崇文抑武。宋太宗倡导升平诗歌实质上是崇文抑武的治国韬略在文学作品当中的反映。在崇文抑武方面,宋太宗比宋太祖做得更好,宋太祖收异姓兵权而宋太宗收同姓兵权。据《宋史》本传记载德昭行事谨慎,“喜愠不形于色,”[11]但是仍然被迫自刎。太平兴国四年(979)他与太宗一起领兵出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北征不利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12]而《宋史》本传记载廷美以谋反的罪名被削兵权于雍熙元年(984),“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13]对此史论颇有微词,如“涪陵县公(廷美)之贬死,武功王(德昭)之自杀,……则后世不能无议焉。”[14]但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的角度上说,纵观两宋历史,没有出现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代肃宗与永王之战,元代世祖与宗王之战,明代永乐帝与燕王之战等那些生灵涂炭的局面。宋太宗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科举扩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丙寅,“薛居正等言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上意方欲兴文教,抑武事,弗听。”[15]宋太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持扩招,目的就是把官僚文人化,从根本上改变尚武的传统。虽然宋太宗诗歌以道家佛教尤其是道家义理为主要题材,如《缘识》、《逍遥咏》,但是升平诗歌就孕育在“行黄、老之道,以致升平”的潜移默化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