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要素密集逆转假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对国家进出口进行合理配置,在此观点下,结合事实对比,对该假说的提出是对强要素密集度假说的否定,同时运用动态结合动态分析方式,对现实分析国际贸易分工具有指导意义

[关健词]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一、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的提出

1.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奥林(Beril.Ohlin)师生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其主要内容包括赫克歇尔-奥林理论(H-O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以及要素积累对国际贸易影响等。要素禀赋理论通过建立标准模型并在一系列的逻辑推导下,得出结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剔夫基于以上认识,于1953年利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美国为例,对H-O模型进行了经验检验,其结果与理论判断正好相反,这一矛盾被称为“里昂剔夫之谜”。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就是在对“里昂剔夫之谜”的解释中产生的。

该理论认为,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里,我们曾假设,无论在什么情况下,X与Y的要素密度之间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即对任何一组要素价格,X永远都是资本密集型的,Y也永远都是劳动密集的。但是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那么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当存在要素密度逆转时,同样一种产品,虽然两国生产函数形式相同,但在两国不同的要素价格下,可能属于不同类型,如封闭条件下X在A国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B国却可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一来有可能发生这样一种情形:资本丰富的国家可比较廉价地生产某种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在劳动丰富的国家,也可以比较廉价地生产同样一种产品,因为该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不是资本密集型。

2.重要相关概念:

(1)要素禀赋,系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一般说来,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

(2)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x=Kx/Lx,大于Y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y=Ky/Ly,即kx>ky,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产品

二、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的启示

1.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是对H-O理论的“强要素密集度”假定的否定。要素禀赋理论不考虑产品的要素替代弹性而将行业的特征硬性定义为“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这显然与事实有很大出入。例如,我们假设生产函数是不变替代弹性(CES)的模型,哪怕生产函数在两国之间相同,但只要替代弹性在生产X和Y中不一样,就有可能产生所谓“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因为当替代弹性在两个产业之间不同时,生产X的相对要素密度是否大于生产Y的相对要素密度,与相对要素价格有关。如果在劳动/资本相对价格很低时X行业比Y行业更劳动力密集,则当此相对价格很高时,如果X行业替代弹性大大高于Y行业,人们就会在X行业更快地用资本替代劳动,则X行业转变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而Y行业反而变成劳动力密集了。

2.密度逆转假说开始将比较优势动态化 。要素密集度是指不同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率。在H-O理论模型中主要是指单位商品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率。而实际上,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不管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界限。而古典贸易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中,而将一国贸易的基础定为已经既定,而不是动态化的。这很难解释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事实。由其不能解释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况。要素密集度逆转假说开始突破比较优势的静态化,向现实接近了一步。

3.该假说不仅在理论上对要素禀赋理论造成冲击,在现实中也会找到例证。中国是土地相对劳力稀缺的国家,而不少农产品看来似乎是土地密集的,比如在美国就是如此。按照H-O定理,中国加入WTO后好象应该从美国进口农产品、出口劳力密集的工业品。但是,由于中国劳力多、工资低,农产品在中国却逆转成劳力密集型产品。因此,中国进入WTO后,反而可能会大量出口农产品。例如,中国的苹果、弥猴桃等农产品,现在已对发达国家农产品构成强大竞争。一旦中国进入WTO, 很可能不是中国怕外国农产品进口,反而可能是发达国怕中国的农产品进口。2004年的中日农产品贸易战就是一个证明。但是,由于农产品在美国是土地密集的,而中国加入WTO使美国这个土地丰富的国家有可能从中国进口大量对美国而言是土地密集的农产品。这种贸易模式就违反了比较禀赋优势说。

参考文献:

[1]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小北 陆建等:《国际贸易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10月

[3]海 闻 p.林德特:《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4]高成兴 朱立南等:《国际贸易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国彦兵:《论杨小凯教授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