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刘姥姥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刘姥姥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在这些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但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她就是住在大观园墙外的下层人物——刘姥姥。当她走进“膏粱锦绣”的贾氏贵族之家时,这幅栩栩如生的封建贵族末世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就显得越发生动、鲜活起来。探讨刘姥姥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全书的思想内容,领会曹雪芹的创作意图。

一、皴染作用

一提起刘姥姥,眼前就会看到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插了满头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刘姥姥进大观园”早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刘姥姥原是个久居乡间的村妇,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曹雪芹何以花费不算短的篇幅来描写她?这其中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用前五回的篇幅作为小说全部故争情节展开的铺垫和引线。脂砚斋第二回的《回前总评》:“其演说荣国府一篇者,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兴,略出其大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跃然予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的皴染法也。”从这个意义上讲,第六回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也是一次“皴染”。如果说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皴染”荣国府贵族之家,这第六回则是通过村妪刘姥姥更为陌生的眼睛,引领读者再次对这“珠光宝气”的贵族之家的种种进行了解。在黛玉眼中,这外祖母家已是与自家和她所知悉的别家不同,但她的眼睛毕竟是贵族少女的眼睛,是小贵族见识于大贵族的“气派”与“礼仪”,难以产生强烈的对比。于是,作者又匠心独运地采用,所谓“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第六回)的写法,用刘姥姥的眼睛进行了又一次的“皴染”。

二、结构作用

刘姥姥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有了她,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事件才得以连缀在—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提示结局,前后一以贯之。曹雪芹在紧锣密鼓的开场后,将笔锋一转,转至了这个“芥豆之微”的刘姥姥身上,让她作为“纲领”,作为乱麻一般故事的“头绪”,作者也没有让故事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一个与贾府地位有着极大差异的第三者——刘姥姥,进进出出的观察,表现了贾府的兴衰变化,使得刘姥姥在《红楼梦》的小说结构上起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耳闻目睹了荣府表面上的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由此“一进”便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社会的解剖。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只是作为整部《红楼梦》故事的开端的话,那么其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贾府衣、食、住、行、玩等各个层面,并走进了荣国府的核心所在一大观园,与贾母和荣国府的夫人、少爷、小姐及丫环们在一起凑趣玩乐,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叹之深,都胜过第一次。其身份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流览了“比画儿还强十倍”的大观园,作者透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进一步地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既写出了贾府鲜花著锦之盛,又伏下了其后的文笔。

作为结构人物,如果说冷子兴主要从、远距离地对贾府进行概括介绍的话,那么刘姥姥则从内里,从近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因此而深入细腻地展示了贾府的生活情景,形象地表现了贾府贵族生活的享乐和奢侈,既写出贾府盛况,又预示着将走向腐朽没落的结局。

三、镜子作用

曹雪芹把刘姥姥放置在大观园申,使他作为贾府的一面镜子,使我们看到了贾府之豪贵、奢侈的一面,而当贾府土崩瓦解,家破人亡,巧姐被卖,走投无路之时,只有—个刘姥姥是有义气敢担当的,她义不容辞,搭救巧姐,以报当年接济之恩。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时早已为此埋下伏笔。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女儿巧姐取名,说要借借老人家的福。这是作者预先安排,以便将来荣府溃败,巧姐被卖而投靠她。此时,刘姥姥身上不畏权贵、见义勇为、知恩图报的闪光点才得以显现,同时也体现出普通下层人民的朴实与善良,敢作敢为的精神。作者通过塑造刘姥姥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代表自己审视社会人生的视点。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刘姥姥始终立足于一种物质的功利观,她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在她进贾府时,开口念佛,闭口念佛,但她最不了解的恰恰是佛,因此,才会把贾府的“省亲别墅”牌坊当成大雄宝殿来磕拜,闹了个大笑话。当她接受贾府的馈赠而“念了几千声佛”时。我们也就领会了,她所谓的佛,是那些能给她带来生活实利的。“活佛”,而不是那些让她弃绝尘世生活的“死佛”。

综上,曾雪芹让刘姥姥这个角色粉墨登场,看似游戏文字,实是意味深长。她与《红楼梦》整个画面看似格格不入,实则却有着重大作用:即引入这个人物使之活跃在小说整体艺术情节结构中,并发挥其独特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题旨和艺术匠心。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武威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