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艺谋、李安双雄逐鹿奥斯卡奖的艰难岁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艺谋、李安双雄逐鹿奥斯卡奖的艰难岁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1987年,张艺谋扛着他那杆红红的大旗,捅开了奥斯卡的大门,使那些国际巨星和评委对落寞的中国影业感到震惊,他的《红高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时隔14年的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又将奥斯卡评委们掀翻在地,不明东方文化的西方人,给了该片一个最佳外语片奖。继后,2006年的《断背山》使李安再次问鼎奥斯卡,登上当年最佳导演的宝座。在一大堆荣誉的背后,却透出中国人为了这个久违的“奥斯卡”所付出的艰辛和磨难!

[关键词] 奥斯卡;中国电影;审美原则;电影语言国际化

一、张艺谋冲击奥斯卡影像奖的艰难路径

奥斯卡,是梦幻或是梦魇,挥之不去的悲喜情,一直萦绕在国人心中。奥斯卡是电影中的“奥运会”,它除了艺术本身有较高的含金量外,其文化含义、商业意图、政治影响远远大于电影评奖本身。在法国的金棕榈奖、意大利的金狮奖、德国的金熊奖、瑞典的金豹奖中,唯有美国的奥斯卡显得那样珍奇,它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既娇艳又生畏,让人在摘取时常带着一丝惧怕。当下,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在前苏联解体的情况下,世界各国谁将成为新的霸主?电影艺术在疏导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时起着隐逸的作用。新格局下的世界不再是大面积的战争侵略,文化与艺术这些被喻之为“软实力”的东西,犹如一把利剑,直逼人咽喉。美国当代学者穆塞尔・亨廷顿将各国文化的竞争,看作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①。作为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电影,其就成为世界的“众矢之的”,去争夺奥斯卡影像奖就决不是无关痛痒的,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民族自尊和生存空间的拓展等大事。

自从以中国北京为其历史文化背景编导的那部《末代皇帝》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奖后,中国电影文化终于有机会问鼎奥斯卡,引起世界影业专业人士的注目。不过,执导该片的导演不是中国人,而是意大利导演戴维・拜恩,他那“威尼斯式”的浪漫思维,对中国清朝文明还略带点揶揄的摄影镜头,其实离儒学为本的汉文化相去甚远。1987年,同样是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红高粱》,也被摆在了奥斯卡的评奖桌上,6 000多奥评委员对由张艺谋所执导的这部带有浓郁西北文化色彩的影片赞誉有加。那些火红的高粱,黄黄的土地,彪悍的村夫,合着那场在野地里的镜头,都是那样的真实,酣畅淋漓地将中国西北的本色展现给奥斯卡,遗憾的是该片只被评委们走了一下过场,提名为最佳外语片奖未果。掀起华人进军奥斯卡的热浪未灭,1900年,张艺谋又以《菊豆》再掀波澜,影片讲述一个被压抑的村姑不甘沦落的故事,这部印着浓郁中国封建符号的影片,博得奥评委持博爱、自由、人权思想的西方人的一致拥戴,该片被推上了评委席,获最佳外语片提名。可是,张艺谋的两度征战都铩羽而归,世界媒体撰文以“排挤异域文化”“搞种族歧视”的犀利语言在报刊披露。时隔一年,1991年的奥斯卡,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勇搏激流,在一千多部影片中冲出重围,第三次凸显在奥评委的眼前,其结果仍然是“虚晃一枪”,落得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后又无名下台。

经由多次失败后,中国媒体怀疑奥斯卡影评的国际性和公正性,其间除了文化的差异、语言思维的不同外,更多问题反映在:奥评委个人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色彩的对峙上面。美国的一位学者在评论如何做好公正时有一段精辟的话:“我们在考虑公正的时候,必须从我们各种特殊的身份中抽身出来,如,德国人肩负着一种弥补大屠杀的责任;美国人肩负着纠正奴隶制和种族隔离制度之不公正的特殊任务。”②张艺谋出生在西北,“老陕”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摄影技术,使他多次在国际乐坛上获奖,可就是与奥斯卡无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张艺谋,竭尽全力地打造国际化的电影语言,深入研究奥斯卡影评的游戏规则,将中国的儒学与西方的哲学融为一体,在力争国际电影话语权的同时,也使国内媒体一度陷入迷茫,面对他那些越来越看不懂的电影思维和语意,网评、报论连篇累牍,有人毫无掩饰地说:“你到底是在向西方贩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还是在向西方媚俗?还是彻底投降?”③

1995年,身心疲惫的张艺谋在几经折腾后已对奥斯卡评委们不再感兴趣,他所拍摄的《摇呀摇,摇到外婆桥》,是一部讲述旧社会黑帮感情纠葛的影片,该片叙述故事的方式和创作理念与香港导演吴宇森殊途同归,被媒体恶评一阵后又被搞到奥斯卡评委席上了,同样的最佳外语片奖提名,同样的失败结局,啼笑皆非的张艺谋已无话可言,他也无力反驳。继后,他的《图兰朵》《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英雄》《满城尽是黄金甲》等电影,都以较高的水平彰显了这位国际大师的实力。2008年的奥运会主题宣传片,开幕式上奥委会主席洛克惊叹张艺谋不凡的艺术设想,他感慨:“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开幕式!”张艺谋终于在苦涩燥热的内心,感到一丝清凉。

二、李安――要让中国的名字在柯达剧院留声

有人将张艺谋的失败归咎为东、西文化差异,于是,研究西方人的语言和思维就成了中国导演首当其冲的大事。破解奥斯卡,就得读懂以美国人为主导的欧洲文化,学会他们电影的叙事方法、语言表达方式、审美习惯、文化内涵、以及隐含在电影当中的意识形态。李安――台湾导演,正是突破了上述关口,才登顶奥斯卡,成为华人引以为荣的惟一骄傲。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搅动了奥评委的心弦,该片秉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周润发等演员将中国的竹海、剑术、武打、服饰、人性的儒雅、仗义行狭气节,演绎到极致,为本片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奥斯卡外语片奖,是对外语言奖项所设70年来首次颁发给中国人。李安深谙美国文化,24岁移居美国,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戏剧系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又在纽约大学获电影制作硕士学位。

李安虽然长期留居美国,但他的言语和行为思维始终是东方式的,他坦言:“中国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不单受台湾早期文化的影响,更受家庭与各方的影响,虽然我在美国居住了14年,但思想和情感是很中国的。”④李安在读书期间,在美国学生中具有东方清秀、儒雅的做派,举手投足都为在校女生所倾羡。1985年,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因夹杂着东、西文化的要义,被学校多数评委看好,获纽约大学学生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他的导师预言:“我的学生终将会为世界所震惊。”走出校园的1990年,他的《 推手 》在影坛引起专业人士的注目,该片讲故事的方法完全是美国式的,思维跳跃,蒙太奇衔接独特,镜头干净,画面优美,音乐厚重……他用类似太极拳的方法,将一位中国老人生活在美国儿子家的生活情态和细腻的内心感受,讲得娓娓动听,为影片赢得亚太影片展的最佳影片奖,距离冲击奥斯卡奖仅一步之遥。1995年,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叩开了李安的心,他不惧这部小说被电影多次翻拍的危险,用一个东方人的手法,诠释了这部文学的精彩。其中的人物构思、画面处理、音乐创作、剧本剪辑、摄影技术都超越了以往他的电影思维语言,在奥斯卡评委会上,一共获得七项提名,最终以最佳编剧奖首次问鼎奥斯卡,随后是他的《卧虎藏龙》获奖。

在《卧虎藏龙》获奖后,李安没有沉迷于成功的喜悦,他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就真的不能够获得那最令人激动的导演奖吗?作为执导过多部精彩影片的国际性导演,他思索着如何去理解不同肤色――那些白色人种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审美标准到底在哪里?中国人怎么能够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进行文化的交流与传递?跨文化交流不单单是一个电影中的艺术现象,它已经触及了国与国之间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有位学者认为:“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沟通能力的一种延伸,两者的定义大同小异,惟一区别在于,跨文化沟通能力特别强调‘情境’脉络的重要性。这种情境脉络的强调,除了重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有效性,也很注意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双方文化的认同。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定义为互动者谈判意义(cultural meanings)。”⑤李安的路还在脚下延展。

1997年,李安按照美国西部片叙述故事的方法,将他执导的《冰风雪》放在美国一个小镇,故事叙旧、手法牛仔、荒漠与浓情交错、美女与英雄迭置、推拉镜头、双人镜头、西洋景、闪回、前闪等妙手珠连,就是缺乏了些狂野与粗粝,使该影片未能引起媒体和评委的足够重视。1999年,《与魔鬼同骑》呼啸而来,该片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叙事的手法为美女喋血街头的场景,无与伦比的优美风光,堪称一流。但是,美国人不喜欢一位华人去讲述他们的历史,奥评委们更是小瞧了中国人对美国文化所把握尺度的准确性,影片再一次功亏一篑。2003年李安在《绿巨人》中呐喊咆哮,借影片来宣泄激情,他企图在科幻片中找到一丝慰藉,一样的失败,一样的迷茫与苦楚。直到2006年,他的《断臂山》问世,一位奥斯卡舞台上的东方巨人才重显其威力。《断臂山》至少从两个层面上满足了奥评委的心理。其一,“同性恋”主题,正好当前美国家庭婚姻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危机,家庭危机,社会动荡,甚至民权运动,行为自由,颠覆传统习俗相对应。其二,大片的绿色森林,浪漫的吉他,优雅的情调,西北牛仔的着装等,都与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相去不远,它给观者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幽谷”,一个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李安再度跃起,一举摘得奥斯卡最佳导演这个盼望已久的奖项。

三、张、李二人在夺得奥斯卡大奖后留下的思考

回顾中国军团进军奥斯卡走过的艰难路径,回眸所留下的依稀脚印,我们深感悲喜交织,成败参半。中国尽管有像李安、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这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导演,但所取得的成就却寥寥无几,且奥斯卡奖项的内容狭而窄,最佳电影奖这个最具分量的奖项一次都没有。我们要坐下来认真思考,认真去研究美国主流文化所需要的东西。奥斯卡诞生于美国,这项游戏规则既然由他人所定,我们不妨找到问题的途径,以使自己不会因多次跌倒而失去摘冠的机会。

(一)思维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以儒学为本,讲究事态的平和方正,思维趋于内敛,一幅太极八卦图,形象地说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西方以基督教文化为宗,强调救赎与征召,开拓进取,求新寻奇,思维呈十字架形,圣教徒胸前挂着的那枚十字架徽章道出他们思维的迥异。思维方法的相异表现在电影上的叙事、语言、生活习俗、审美原则、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不一样。中国电影叙事情节发展缓慢,故事的线条进程有点像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很难一目了然地让西方评委明了电影的语意。中国电影的语序及叙述的方式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所表达的主题和专业语汇要做深入仔细推敲。我们在这方面的突破不妨借鉴中国汉字改革的经验。众所周知,中国文字由甲骨文演变流传至今,是一个艰苦蜕变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历经千年。1951年,总结近百年特别是“五四”以来有关汉字改革的研究成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各国共同的拼音方向。”由繁体到简体,由八股文到白话文,日显其实用性和审美价值。同理,电影的出路何在?没有人去深究中国电影“要走世界各国共同的方向”问题,对中国电影角逐奥斯卡奖败北这一事态的关注度也不够。国产影片要力博苍穹、逐鹿国际影坛,只依靠少数艺术家未必显得有点形单影只、难当重任。如何改变中国电影的叙事方法和电影语态,这不仅是一个专业的学术课题,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如何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国际化战略思考,值得深究。

(二)文化上的差异

美国文化源于英伦文化,与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化相去不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含因相互叠置交错,汉代、唐代、宋代、元、明、清都各有其不同的优秀文化品种,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戏曲,清代的小说等,无一不在闪现着中国文化的光轮。据此,在电影语言表达上,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显得另样,人物的语态、服饰、布景、饮食乃至生活习俗、人物性格特征均发生变化。美国文化相应简洁,200年的文化历史清晰可辨,面对中国电影中的唐朝恢宏的歌舞,元朝惊险的杂技,清朝男人的长辫等,老外未必能够搞懂,误解与误判是自然。为了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精神的迫害、对人性的压制,张艺谋电影语境下的《菊豆》的红杏出墙,《红高粱》镜头在地里的野合,《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表现的妻妾成群等的性道德意识,与基督教为信条的奥评委的思想相抵触,与社会倡导的对男人的规范、对女人家庭观念的要求、对婚姻的诠释等社会问题相违背,所触及的道德底线一定程度左右了评委公正的评判。当然,问题还不仅在此,力图冲破中国封建思想对妇女的压制与束缚,只凭借电影艺术是不够的,这种呼声势必显得及其微弱单薄。

(三)美国人的优越感

美国是一个极具有优越感的国家,自前苏联解体后情况更是如此。惟我独尊,恃才放旷,我行我素在美国人的骨子里体现出来。掀开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不难发现,具有英伦文化遗传基因的美国,最初的人民来源于英国殖民者的对外扩张。1620年,英国具有冒险精神的第一批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远洋轮渡来到北美,他们手持英王亨利七世的“特许状”,到达美国腓尼基亚洲开垦荒地,企图将这个只有原始印第安人居住、杂草丛生的蛮荒之地建成一个极乐园。他们远离英国的管辖,由于受老的英教皇的统治,秉承着“上帝的使命”。美国的先贤多以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肩负着改造社会的重任,拓展地盘、宣传教义、同化其他民族的三大任务,自始至终横贯美国历史,左右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在好莱坞所有获奖影片里,美国精神和国家意识形态围绕上述线条展开,对于电影的主题、人物的造型、内容的表达、社会风尚、伦理道德等诸问题,都高于其他国家。由此出现影片中标准的人物形态:男性高大俊美,威武彪悍,女性窈窕婀娜,身段修长,面部具有古希腊雕塑般的轮廓。克拉克・盖博、英格丽・鲍曼、加利・格兰特、奥黛丽・赫本、格雷高利・帕克、伊丽莎白・泰勒、托尼・寇蒂斯、玛丽莲・梦露……好莱坞明星从性格到身材、人品到气质都为人们做出了模型。与其相比,在美国人和欧洲人的眼里,亚裔人种的猥琐、拉丁族群的野蛮、西非黑人的暴力、印第安人的愚笨常常被异化,大有“种族歧视”之嫌。带着这种“固化”的定型思维,奥评委对异族文化电影不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就是持有不屑一顾的思想。我们翻开历届奥斯卡最优秀影片的获奖记录,除了少数最佳影片为英国所获(《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烈火战车》1981,《甘地》1982,《角斗士》2000),其余影片均为美国导演。美国电影文化的偏执与保护主义可见一斑。

行笔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电影要想在国际影坛有所表现,在奥斯卡电影奖项中实现其重大的突破,还要寻求社会诸多的力量支持,争取学术界更多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中国文化曾经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当下,有13亿之众的中国人,与获得奥斯卡奖项的比例数,极不协调,这种尴尬有点类似我国在世界科学诺贝尔奖上获得的奖项一样,寥若晨星。中国电影立足国际舞台,赢得与华夏辉煌历史相匹配的名誉,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突破传统,寻找未知。

注释:

① [美]穆塞尔・亨廷顿:著有《文明的冲突》,认为世界上固然存在多种文明形态,但最主要的是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与儒学的三种文明为其特征,三种文明存在着既容忍又冲突的事态。

② [美]迈克尔・桑德尔:《该如何做好公正》,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264页。

③ 邱华栋、杨少波:《电影作者101位世界杰出导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页。

④ 巩宝荣(网名:三错):《戏梦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⑤ 陈国明:《跨文化交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作者简介] 李天义(1958― ),男,重庆人,成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美国访学专家(2009年去美国德州大学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及电影艺术;侯榕育潇(1990― ),女,陕西西安人,兰州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史学及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