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理想国中的诗人松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理想国中的诗人松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诗人独立自由富有创造力的歌声是其为诗人的确证,是其存在的价值。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剥夺了诗人创造的自由,诗人只能颂扬神明成为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工具。康德把自由创作的权力归还给了诗人,这一流浪的族群再一次唱出独立自由的歌。

关键词:灵感 摹仿 自由 创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诗人存在的价值在于其独立的精神与人格。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诗人是没有创造力的为政教服务的工具,即便能在迷狂中最大限度地接近神,但也只是颂神的工具,只能有美言而不能有讽刺,理想国处在倒向绝对美好、万无一失的一元状态之中如一潭止水。诗人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歌唱搅动这潭容易变质的死水,使这潭水在二元碰撞中迸发生命的活力。诗人的这一责任被柏拉图剥夺后,被康德重新找到并归还诗人。无论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何种压迫,无论是否行走在社会的边缘,独立自由富有创见的歌声是诗人存在的证明,是诗人的光荣与使命,失去了这样的歌声诗人不再为诗人。

一、 理想国:没有自由创作的诗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没有为诗人留下太多空间:

至于我们的城邦里,我们只要一种诗人和讲故事者,没有他那副悦人的本领而态度却比他严肃;他们的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摹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那些规范。①

《理想国》卷三

你心里要有把握,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②

《理想国》卷十

柏拉图为诗歌做了三条限定,一是诗歌的内容只能歌颂神与英雄,摹仿好人;二是诗歌要有效用,其功能是教育公民;三是形式简朴。尤其是内容上的限定使诗人失去了创作的自由,但柏拉图没有止于为诗人规定标准,他将诗人划分为两等进一步明确了诗人所应做的选择。一等诗人位列柏拉图九等人中的第一等,另一等诗人位列九等人中的第六等。第一等是“爱智慧者、爱美者,或是诗神、爱神的顶礼者……第六流最适宜于诗人或其他摹仿的艺术家”③,第一等与第六等的高下显而易见,若不努力为爱智慧者就不得不沦为摹仿者。然而无论是诗神、爱神的顶礼者还是摹仿的艺术家,诗人同样没有创造的空间和创造的权力,因为前者是神的意志的传声筒,是神发言的工具;后者只是摹仿,与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即真理“隔着三层”,无法抵达真实。并且柏拉图所赞许的创作方式最终都指向接近神的明智、善、正义等真理,即是要求诗人成为爱智慧者、爱美者、顶礼者,也就是要求诗人所作的诗歌或是神的代言或是颂神之作。具体来说诗人创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凭借灵感,二是摹仿。前者为上乘,后者为末流。

首先说灵感,对于灵感的获得柏拉图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神凭附在诗人身上使诗人处在迷狂的状态,将灵感输送给诗人令诗人为自己代言。在《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和诵诗人伊安进行了关于诗人创作是依靠技艺知识还是灵感的探讨。得出的结论是,若诗人凭技艺知识的规矩制作诗篇,那么任何题材和类型的诗就因具有了可操作的一致性而均可以为之。但实际情况却是诗人各有偏至,只能独善一科,所以诗人作诗受神力驱遣,凭借灵感而非技艺。“神夺其走诗人的理智,使自已的凭附通过诗人显现,诗人在迷狂的支配下灵魂飞升到诗神的花园中,履行神的意志,代神发言。柏拉图将灵感的获得比作磁石吸引铁环,诗神是磁石,诗神、诗人、诵诗人、听众形成一条锁链,诗神凭附诗人传递灵感,诗人依特性悬挂在特属的诗神身上,“凭附和悬挂原来是一件事的两种说法”④。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悬挂”诗人不具有自主选择性。

第二种解释是诗人通过观照感性世界回忆起灵魂在理念世界的经历。灵魂无始无终具有自动性,并不沉沦于肉体而是努力脱离肉体向神明所在的尽善尽美、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飞升,追求绝对真理的存在,这也正是人之主人――神明所期望的。在《斐洞篇》中苏格拉底说:“(净化)使灵魂习惯于从肉体的接触中返回,集中于自身”④,“活着时抱成一团”寻求脱离身体的坟墓就如同一次次练习死亡。灵魂分为三部分两匹飞马与一位驭车人⑤,左边的一匹“劣马”牵引着整架灵魂马车向感性世界向身体坠落,终于当灵魂的羽翼被磨损而无力抵达上界时,灵魂落入感性世界成为九等人之一。第一等爱智慧、爱美者、顶礼者的灵魂常专注于随神而同游时理念世界光辉形象的回忆,曾见到的真、善、美在回忆中若隐若现,聚精会神地观照神明又使其陷入迷狂,达成创作中美满的效果。

再说摹仿,摹仿说在希腊早已流行,即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柏拉图把摹仿说放在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使其原有内涵发生改变,理性与感性判然隔离。世界由高级到低级分为三个层次:理念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念世界始终如一、卓然自存、恒常不变,且无法看见只能用理性把握,是灵魂不断接近的所在。感性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通过各种官能而感知,看得见而且变化不居,不能恒存。艺术世界又是对感性世界的摹仿,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⑥后两者依存于理念世界,理性“舍阀登岸”超拔于个别的感性世界之外,由是摹仿无法达到理念不掺入感性形象的纯粹的“真”,因而摹仿的创作方法是“低劣”的,是六等诗人的技法。

这两等诗人虽有优劣之分,但二者都没有创作的自由。凭灵感创作的一等诗人在迷狂中与神同在,只为赞颂完美的神明而歌唱;凭摹仿“摹本”创作的六等诗人止于达不到真实的摹仿。

二、康德论天才:为诗人松绑

十八个世纪后,康德明确还诗人以自由,至少是为创造美的艺术的天才松绑。

1.“艺术是自由的”

康德把艺术同手工艺区分开来。在柏拉图的时代“艺术”(tekhne)指“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⑦,不仅包括尽今人通常意义上的音乐、雕刻、图画、诗歌之类,还包括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因而“艺术”实际上指技艺,其中又由高级到低级分为使用的技艺、制作的技艺和摹仿的技艺。理想国中隐含的对摹仿技艺的区分因素在康德这里得到明晰,并将其地位大大提升。

摹仿的技艺即艺术被分离出来,艺术是自由的,是想象力与知性自由的不相妨碍的游戏,这种游戏引起的满足感带给身体舒畅,由此产生,而愉快正是艺术的目的。使用的技艺明显具有功利目的,而制作的艺术如手工艺是一种迫于生计或为取得报酬而进行的劳动,不产生无功利的愉快,因而二者都不是艺术。尽管艺术创造“须先悬想一个目的,然后按照这个目的去想作品的形式”⑨,但这个目的与柏拉图使诗歌必须服从教育功能这一目的不同,前者产生于这一活动本身,而后者的目的来自外部。

艺术的自由意味着诗人这一创作主体的自由。

2.“自然通过天才替艺术定规则”⑧

虽然艺术是自由的,但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正确的丰富的语言和音律等,这样自由的心灵才有适当的可以栖身的形体。这些规定来自天才:

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禀赋)。由于这种才能作为艺术家天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达: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⑨

《判断力批判》第四六节

自然通过天才为艺术制定规则,表面上看自然、天才、规则三者与柏拉图所说的诗神、诗人(灵感)、诗三者有着相似的对应关系,其实不然。诗神对诗人灵感的赋予是单向的、临时的,诗人只能在迷狂的状态下完成显示神意的创作,而不能将灵感作为一种才能为自己所掌握的。并且诗人对感性的现实世界的摹仿是单向的,诗人的意志与创造力并未参与作诗活动。而自然与天才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天才所具有的才能来自自然的赋予但却为天才自身所掌握的,“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却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⑩(第四五节),可知艺术与自然是相互摹仿的,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艺术向自然摹仿的是它的必然规律,自然向艺术摹仿的是它的自由和目的性。”B11天才精神界的自由和自然的必然(规律)在艺术领域是相统一的,理性与感性未被割裂,天才在合规律中实现合目的,达成艺术创作的自由。如同“神与物游”而非“神随物游”,神和物之间保持着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精神。

3.创造力:天才之为天才的原因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贬抑诗人摹仿的原因在于,摹仿与真理即唯一真实的理念相距甚远,以不够切近真实性为评判标准。而康德恰恰相反,认为天才与摹仿对立的原因在于缺乏创造性。审美判断不取决于概念,就不能将已成公式的具有概念性的外来规则作为艺术的规则,因而艺术的规则不能被模仿,也不能在摹仿中获得,只能在天才的领悟中被创造,通过作品呈现天才、确定天才。这是就内容层面而言诗人需要创造性,在形式方面同样如此。康德在指出天才的四种特征之三时说到:“(天才)它与其说是在实行预先设定的目的时通过体现一个确定的概念而显示出来,毋宁说是通过展示或表达那些为此意图而包含有丰富材料的审美理念才显示出来的”B12(第四九节)康德重视审美意象的描绘和表达,“描绘”与“表达”不同于摹仿,其蕴含着对作者把主观体验即创造性发挥融入作品的肯定,所追求的真实性不是没有感性形象的纯粹理念,而是相同精神实质的领会。

4.兼顾技艺知识与技术训练

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排斥了所有技艺知识,将所有的创作归于灵感,形而上地否定技艺训练的作用。而康德并没有否认技艺知识的作用,也没有排除技术训练。在技艺知识上,“对于在其全部完满性中的美的艺术而言,要求许多科学,例如古代语言知识,对那些别视为经典作家的博学多闻,历史学,古典知识等等”B13(第四四节),“知”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在技术训练上,康德把艺术作为人的技术本领,认为“天才只能为美的艺术的作品提供丰富的材料,对这材料的加工以及形式则要求一种经过学习训练而成的才能,以便在这方面作一种在判断力面前能够经得起考验的运用”B14(第四七节),天才提供的材料是经由想象力而创造出的内容,使内容具有恰当的形式是审美判断力的事情,审美判断力的获得需要经过技术本领和审美趣味的训练。而判断力使想象力与知性相协调,为天才引路,指引天才在哪些方面和多大范围内扩展自己又保持合目的性,“又由于它把清晰和秩序带进观念的充盈之中,它就使理念有了牢固的支撑,能够获得持久的同时也是普遍的赞扬,获得别人的追随和日益进步的培育”B15(第五零节)。因此判断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继而对审美趣味和技术本领的训练必不可少。此处康德把“人”推到台前,使主观努力成为艺术创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如同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所言,虽气有清浊,作家有才性天赋,但虚静而后能纳能鉴,博见而后能一,最终可以达到垂帷制胜。

康德为理想国中的诗人松了绑,使诗人摆脱了神的束缚,以人能够把握理性世界的自信站在艺术领域的中心,在遵循自然规则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天才,调动知识储备,运用形式技巧,舒展创造力,让想象力与知性自由游戏,从而创作出闪耀着人的光辉的诗作。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四卷 朱光潜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年

[2] 《柏拉图对话集》柏拉图 著 王太庆 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

[3]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柏拉图 著 朱光潜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

[4] 《判断力批判》康德 著 邓晓芒 译 杨祖陶 校 人民出版社 2011年

注解

①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 译 第56页

②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87页

③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裴德若篇》第123页

④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伊安篇》第11页

⑤ 《柏拉图对话集・裴洞篇》王太庆 译 第220页

⑤ 参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131页

⑥ 参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67至79页

⑦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四卷 第48页

⑨ 转引《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四卷 第403页

⑧ 同上,第406页

⑨ 《判断力批判》邓晓芒 译 第160页

⑩ 《判断力批判》第159页

B11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四卷 第406页

B12 《判断力批判》第173页

B12 同上,第158页

B14 同上,第164页

B15 同上,第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