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题大“做”话集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题大“做”话集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聚焦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四川省产业发展的主导形式之一――

小中见大:另一种开始

目前,产业集群已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模式,被经济学家认为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也为工业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小”题大“做”。即小企业,大协作;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资本,大聚集;小板块,大作为。从国际范围来看,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发展,并由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美国的硅谷,意大利与巴西的制鞋业产业群,我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等,都是产业集群带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案例。

纵观四川省经济发展历程,产业集聚现象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是四川省产业集群萌芽期。这一时期成都等地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产业集聚,集聚规模发展十分缓慢。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我省以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驱动、产业链整合、同业集聚等为显著特点的产业集群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据统计,目前我省有各类产业集群40余个。截至2005年,全省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671.4亿元,实现利润54.9亿元,分别为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1.2%和16.8%。

可以说,我省产业集群已经步入了发展提升的新阶段。目前,我省德阳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绵阳正在积极建设国家重要的数字家电产业基地;成都家具产业集群,企业已经达到2000余家,从业人员近40万人,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板式家具生产基地,家具生产量居全国前三位,被誉为“中国西部家具之都”;成都鞋业产业集群享有“中国女鞋之都’’的美誉;夹江陶瓷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超过60亿元,成为全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不仅贡献了全县财政收入的50%,而且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就业拉动也十分明显。此外,广汉钻机、遂宁肉食品、沿成南高速公路纺织服装产业带、泸州白酒、攀枝花钒钛产业等产业集群都在快速发展,这些产业集群日渐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工业强省”战略和颁布的“四川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中都明确将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战略,这表明产业集群已成为政府促进四川省经济和相关产业的重要抓手。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可以预见,这些具有不同结构特征、涉及不同行业的产业集群在繁荣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四川省经济版图上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

对话我省产业集群步入发展提升的新阶段――

以小搏大:选择新路径――访省经委副主任宋伍生

舒 雨

记者:当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路径的选择?

宋伍生:答案是肯定的。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顺应市场发展之举,是中国特色制造业壮大崛起的成功路径之一。深化发展产业集群、特色工业园区,对于提升四川优势产业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富有四川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四川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记者:目前四川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实力,您如何评价四川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

宋伍生: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分析四川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态势――我们认为,四川产业集群发展整体而言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集群的整体实力较小,带动力和竞争力不突出。因此四川的产业布局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快优势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必须充分依托大企业集团进行要素整合,带动配套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以此解决“嵌入式”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矛盾。

在产业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上,特别是作为后发展地区,推进优势产业向同一区域集聚的有效办法,就是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通过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配套发展问题,因此在去年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加快工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性文件中,分别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建设、工业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工业招商引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特别是加大了政府财政资金对相关项目建设的投入引导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

记者:在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中应当把握的重大问题有哪些?

宋伍生: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客观上要求推进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发展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因此,我省在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中,应该把握几点:首先是进一步重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立以应用为重点、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攻关和推广应用一批产业重大技术、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结构升级。其次应以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上下游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同类企业实现统一的节能减排,以此降低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记者:我省在国民经济布局中占有先行优势。国家布局的众多大型国有企业和快速发展的大型民营企业已成为我省优势产业链上的龙头重点企业。如何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强化产业竞争力?

宋伍生:我想应该通过两个方面提升,一方面要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业链上下延伸、横向整合、侧向带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大公司、大企业的主导产品为龙头,带动发展一大批前向、后向和侧向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从而有效提高大企业主导产品的规模水平,促进一批中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专、精、特、新”的“单打冠军”,不断提高产业组织水平。另一方面要围绕优势产业链的短缺、弥补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招商引资,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推进同类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一批新兴的产业集群。

观点产业集群是在全球化和区域化交互作用下参与竞争的骨干力量――

产业集群≠工业园区

韵 融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崛起,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经常见诸报端,可以说这两个经济术语大家耳熟能详。从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看,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简单划上等号。

首先,从概念上讲,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供应商、服务提供者和相关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工业园区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内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相配套、协作关联

紧密的产业集聚区,包括新技术开发(研发)型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等。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比如亚洲四小龙,特别是韩国,通过工业园区(又称工业园地)的形式发展各类制造业,取得了巨大成效,如韩国釜山工业园已成为现代工程机械的摇篮。

其次,从基本特征看,产业集群一般具有产业特点突出、经济活动关联性强、相关支撑机构较为发达、空间集聚明显、专业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特点,而且成熟产业集群一般拥有自己的社区资产,包括集群行业协会、共性技术服务中心、质量控制中心、市场信息中心、职业培训学校等,这些共享的社区资产成为联结不同类型集群成员的重要节点。而工业园区通常认为是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开发面积较大、拥有多个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对入驻公司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等特征。

再次,从发展的具体实践看,产业集群通常生产相同或者相似产品,是产业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生产、研发、市场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放大,是以相对较低的综合成本和快速市场反应能力为驱动力。通常认为,产业集群内部可以有多个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一般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入驻企业之间不一定具有上下游产业联系或产业协作配套关系,产业属性也可能不尽相同。

近年来,按照形成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经济模式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成为主流。推动生产要素集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推进对外开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如福州青口的汽车产业园区,目前共引进了143家配套厂,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汽车产业集群,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量”。当前,作为后发展地区,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现代制造业的集约节约发展,以此培育和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案例成都鞋业产业集群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市场与产业互动发展”型的产业集群――

样本调查:“中国女鞋之都”

子 墨

成都的区位优势在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面对西南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群体,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消费需求的迅速崛起,成都鞋业企业及其产品在西南地区实现了产品的快速分销,从而集聚了制鞋及其配套企业,孕育出中国第四大鞋业生产基地;其次,成都是我国西南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成都城市群的核心,对西部地区及周边城市乃至更广的范围具有很强辐射作用,这为鞋业产业集群带来显著效应,促进了商贾往来云集、商机不断涌现的产业氛围。

调查中,记者发现,资源与传统是鞋业集聚的基础。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猪的养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猪的年均存栏及出栏数量均在8000万头左右,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牛的存栏数量为70万头、年出栏数量30万头。我省以及西南各省的养殖业为鞋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皮革资源,从而使成都成为西部地区皮革及鞋材产品主要产地和集散地。

制鞋传统也为集群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产业要素。依托原材料资源优势,制鞋业长期以来是成都地区的传统产业。改革前,成都市国有制鞋业已有一定的规模,也有些私人手工作坊,为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现有武侯区的制鞋企业,主要是本地民营企业,也有些是从制鞋作坊和经营鞋类商铺发展起来的。

此外,成都还具有发展制鞋产业的人力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制鞋企业的一线工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四川人。广东140万鞋业产业工人中,中层管理人员中的60%、一线制鞋工人中的30%为川籍人员,其中成都市金堂籍民工占有相当比例。近年来随着成都鞋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相当一批川籍制鞋民工回川,为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具有较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经营管理人员。目前我省有熟练制鞋工人近10万人,卡美多、瑞百丽等发展较快的制鞋企业的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大部分具有在广东鞋业工作多年的经验。特别是四川大学皮革与化学系、四川省皮革研究所是国内领先水平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具有一批皮革、皮鞋的科研人才和研究成果,对于成都鞋业集群的人才培训、产品创新给予了重要支持,成为成都鞋业集群发展不可或缺的配套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四川及西南地区的皮革资源的集散,在武侯区浆洗街、金花镇以及崇州市形成了包括金花鞋材市场、福顺皮贸市场、万隆皮革制品市场、双楠皮革鞋底市场等十多家皮革及鞋材批发市场,除满足本地皮革原料的集散外,还吸引了广东、江浙一带的皮革面料进入本地及西南市场。

调查中,记者发现,依托“中国女鞋之都”这一区域品牌,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在市场开拓方面有了很强的助推力,提升了传统女鞋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随着“东鞋西移”的进一步推进,西部鞋业的美好未来也在一步步被描绘出来。根据“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2015年鞋业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目前,位于武侯区、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中国女鞋之都品牌企业基地”将于今年建成。围绕产业开发、产业运转、产业服务三项工作,以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为依托,基地将构建中国西部最大的综合性鞋业交易中心,成为西部地区鞋材市场采购效率最高、采购成本最低的新型集大成商贸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