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起源于生活实践,在科学与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广,但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较难的一门课。如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精神,寻找多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就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求知欲;探索;策略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受益一生。求知欲是不分阶段的,是持续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它是全面的,任何人都应不分年龄,终生求学,这才是最佳状态的求知欲。

一、认清目的,提升数学教育认知

多数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初中数学、初中数学有什么作用,只知道数学就是加、减、乘、除而已。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将来工作、学习的基石,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之一。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位科学家只有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深入钻研,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如伽俐略原本学医,由于对物理实验发生兴趣,专心研究,终于发现摆钟原理,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教师可以开展以“没有数学的生活”“到宇宙去旅行”“数学与航天”等为题的讨论课或主题班会,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与生活”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自己未来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好好学习,为将来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活兴趣,发展学生求知基础

兴趣是培养学生求知欲的点金石。兴趣能驱使一个人接近自己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一个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求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学习兴趣表现为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喜爱,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源动力作用,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才会主动、持久地进行学习,并形成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讲“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在上课前,笔者特地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一张报纸。上课开始时,问学生:“能否将报纸连续对折42次?若能,一层报纸的厚度约为0.1毫米,请问连续对折42次后,其高度是多少米?合多少千米?”这时,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折叠并计算起来。每对折一次,其厚度就增加一倍。不一会,又问学生:“有谁能计算出对折42次后是多少米高?”没有人能够算出。再问:“请同学们猜测一下,有几层楼那么高?”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有5层楼那么高。”“有10层楼那么高。”“20层楼那么高。”……学生看笔者不断地摇头,也不断地增加高度,最后竟增至100层楼那么高。正当学生猜测并争论不休的时候,笔者告诉他们说:“其实,当报纸对折到第42次时,其高度约为43.98万千米,已超过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此时学生个个目瞪口呆,惊讶不已,并对此表示怀疑。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说:“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想知道如何计算吗?”此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就引入正课:“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学习‘有关幂的运算’,首先要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结果,在学习“幂的运算”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个个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学习效果良好,也懂得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兴趣不仅为求知欲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也是发展学生求知欲的基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问题,知识也学得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智力发展也快。教师应从鲜活的实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同学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同学们的求知欲。

三、贴近生活,调动学习数学积极性

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数学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起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还能使学生由知道变为喜欢,最后达到乐在其中的境界。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讲解“解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笔者特地借来两架测倾器,把一个班级的50个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5人,编成两个小队,正、副班长为队长,分别测量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和校门口一座小山的高度,并要求如下:写出设计方案,画出示意图,算出结果,两队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把数学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自测量并计算小山或旗子的高度,不仅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学到了有用的数学知识。

四、挖掘源泉,重视数学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求知欲的源泉,观察力是人们认识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能力,是学生求知欲的直接源泉。观察力强的学生有能力获得丰富的素材,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正确认识。有了素材,判断问题的正确性会相应地提高。

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要求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

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1.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2.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3.③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能够准确细致地观察事物,这需要教师有意地培养,才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加旺盛。

五、生动呈现,增强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学生求知的信息库。记忆力好的人脑子里记得东西丰富,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就更全面、更快捷,良好的记忆力能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为了让学生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确,养成好的记忆能力和记忆习惯,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用生动、形象和富于兴趣的材料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还要采取多种形式,最好是多种活动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我们可以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右,扩大向右走走走;横撇加个左,缩小向左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六、素材展示,提高想象、猜想能力

想象力为求知欲插上奋飞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聪明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缺乏想象力就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也缺乏创造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和重视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多提供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条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参与。

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呈现出大量的实物图像、几何图形以及学生对实物的亲手摆弄和动手实践体验等,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原有的空间想象基础上,更进一步丰富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例如,在讲到空间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时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两支笔摆出不同的位置关系,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七、把握心态,提高集中注意水平

注意力为求知欲聚焦,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学习、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听讲,不注意思考,就什么也学不到,更谈不上有求知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良好的作用。课堂上,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中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让课堂教学更活跃也更有成效。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必须是集中在学习上,我们应该采取种种方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时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创设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八、积极设疑,拓宽思维途径方法

思维能力让求知欲理性化。思维能力又称思考力,它让学生的求知欲理性化,思维能力是否发展良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极为重要,思维过程主要是通过对感知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与事物的规律性联系。在教数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鲜活的实例,有意识地对学生设疑,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思考。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时,对他们的“设疑”应该做到难度适中,要富有启发性。

如在“平分已知弧”一节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题:平分已知弧AB。

分析:要平分已知弧AB,需找出线段AB并做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即可。其根据是垂径定理的推论1。

介绍完这道作图题后,笔者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问1:找出已知弧AB的四等分点。

问2:找出已知弧AB所在圆的圆心。

学生经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研究,仍然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笔者做了如下的提示问话,逐步引到出解决题目的方法。

问1:一条弧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

问2:一条弧上可连结出多少条弦?(无数条)

问3:每一条弦的垂直平分线是否都经过弧所在圆的圆心?(都经过圆心)

问4:既然每条弦的垂直平分线都经过圆心,那么至少需几条弦的垂直平分线就可以确定这个点?(两条)

经过提示,学生立即想到在弧AB上再取一点C,分别连接AC或BC,分别作线段AB和AC(或BC)的垂直平分线,两线段的交点就是弧AB所在圆的圆心。通过循序渐进设计题组的讲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克服了学生的脆弱性,使学生勇于进取,知难而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要有一条具体清晰的路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这种思路。分析问题需要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加以论证,得出结论。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关键是根据各种实际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伐,克服行为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思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