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融监管之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监管之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论是工商银行的杨凯生,还是招商银行的马蔚华与民生银行的董文标,全国“两会”期间谈论最多的,都是银行转型与对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逐渐倾斜。一定程度上,令银行谈虎色变的监管新规,也考验着金融业如何抉择未来的健康之路。

过去的三年时间,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可以说是一段“甜蜜的旅程”:业绩不断增长,存贷款连年保持较大规模增长,屡次融资补血均连连获批。近日,来自媒体的消息称,过去的2010年银行业的业绩可能普遍增长30%左右,这对长期匍匐不前的银行股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好消息。

然而,这种甜美的日子可能在2011年面临挑战。2月23日,筹备了半年的“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终将落地的新闻被媒体披露,尽管相对于半年前的草稿来说,新规严厉程度已经相对缓和,但在经济未来降速的预期与防控通胀的要求下,银行业的监管压力仍长期存在。银行业的扩张与发展,势将放慢节奏。

加上新年以后已经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未来仍有上调预期的前提,银行紧缩仍有未可预知的新压力。

新规迭至

2月23日,银监会上报的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在内的四大监管新工具已经获得国务院层面的批复的消息被媒体披露。根据媒体报道的最新批复方案,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要求将分别调整为5%、6%和8%,这个标准较原方案拟定的6%、8%和10%降低了不小的幅度,不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比4.5%巴塞尔协议Ⅲ严格。

拨备率方面,对银行业利润影响颇大的拨备/贷款一值由原方案的2.5%调整为“原则上不低于2.5%”。同时,各项指标在执行时间和达标时间要求上均比原方案有所放宽。

《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督委员会的常设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在瑞士的巴塞尔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简称。该协议首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有效地扼制了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风险。

而最新通过的《巴塞尔协议Ⅲ》,则是受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催生,该协议的草案于去年提出,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获得了最终通过。《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另外,各家银行应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该规定将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

这个新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提出的具体时间是在去年9月。几乎与此同时,我国银监会内部也推出新四大工具实施要求的讨论稿,在资本充足率、拨备率、刚概率、流动性四大监管新工具上制定比国际版巴塞尔协议Ⅲ更为严厉的细则,以配合宏观调控和规避金融风险。

根据当时媒体披露,按照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各层次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的资本充足率分别高达6%、8%和10%,比巴塞尔协议Ⅲ的4.5%、6%和8%分别高出1.5到2个百分点不等。加上超额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最高要求可能达到15%。这意味着,这个讨论稿如果最终实施,将给中国的银行业的资本补充方面带来不小的压力。

在执行时间上,原方案要求各银行自2011年开始实施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系统重要银行2012年达标,非重要银行2016年达标。新方案将修订为自2012年初开始执行,系统重要银行于2013年底达标,非重要银行2016年底达标。

当时,这些严格的细则也在商业银行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分析人士称,最近经银监会批复的监管要求之所以比当初制定的有所缓和,可能源于商业银行与银监会之间的多轮博弈。

其实,不仅资本充足率在巴塞尔协议下有着较大的压力,直接对银行信贷扩张影响明显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半年时间里亦屡次调整。根据统计数据,从2010年起,我国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累计上调8次,从15.5%上升到现在的19.5%。2011年前两个月就已经上调两次,冻结数千亿银行资金。

从屡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上看,多数是为了抑制通胀,未来的一年,我国的CPI将努力控制在4%以内,对于经历了过去几年信贷扩张的中国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融资潮起

春节刚过,银行融资的消息便此起彼伏。

最刺激投资者神经的,是民生银行。继去年9月份发行58亿元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后,民生银行的再融资仍然没有停止。根据民生银行1月8日的公告显示,公司拟分别向上海健特等公司以4.57元的价格发行数量不超过47亿股的A股,定向募集资金215亿。方案中显示,发行的股票自发行结束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就是这样的一个融资方案,立即在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有人直指民生银行此举是利益输送。此前一天民生银行的收盘价是5.03元,定向发行价格打九折。在2010年银行业利润普遍增长30%的前提下,定向发行价格的确不算高。尽管此后在公众压力之下,民生银行的融资计划调整为A+H股公开募集,但融资总额有增无减。

回顾2009年民生银行香港IPO时,行长董文标曾信誓旦旦地称“民生银行三年内不会再融资”,然而,在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要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不到一年时间就让民生银行自毁诺言。

比民生银行宣布融资更早的,是去年刚刚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和去年通过配股融资完成178亿资金的兴业银行。1月6日,农行宣布拟发行不超过500亿元次级债券用于充实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7日,兴业银行宣布,拟向银行间市场发行不超过15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至此,三家银行融资总额已达到了865亿元。

加上2月20日光大银行宣布的将启动H股发行计划,合计发行规模为不超过120亿股,至此,2011年已经公布的融资总额旧已经在1200亿上下。

资本监管标准的提高,是银行资本结构的长期压力根源。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几经提高,从法定水平的8%一路升至大型银行的11.5%和中小银行的10%。

为缓解资本缺乏,近两年时间里各银行的再融资此起彼伏。根据统计数据,2010年前11个月,商业银行通过IPO、定向增发和配股共融得资本(假设可转债全部转换)超过5400亿元。而根据招商局前董事长秦晓估计,在现有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下,银行每年的融资额可能达到六七千亿,,而2007年股市融资额最大的时候,也才不过7000亿。

银行的巨量“补血”是为了应对监管层不断提高的资本金要求。银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比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末,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

监管之虞

多数市场分析认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虽然在具体规定上有所缓和,但受到资本监管要求未来仍有可能提高、平台贷差异化计提风险资产权重、央行差别准备金将资本管理和信贷管理挂钩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缺钱”的不确定性和长期压力依然存在。

事实上,处于增长期的中国银行业,本身即有着强烈的吸收资本金的需求。而银监会为了配合宏观调控和保障资本市场安全而不断提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必然造成现阶段银行频繁融资的现实。于是,往往银行刚刚宣布不再融资的消息,监管层新规一现,誓言即刻食言。

近乎天量的融资补血,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对这一点分析人士早有断言。就在今年两会上,一个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提案由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经理谢卫提交,在提案重谢卫直陈2010年万亿融资是A股全年大跌14.3%位列全球股市涨幅倒数第一的重要因素。

而在去年的万亿融资中,银行业融资占到总融资额超过30%的半壁份额。谢卫提供的另一个数据则显示,过去的五年A股融资年均增长30%,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这样高的融资需求显然与资本市场的承受力、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

在2011年3月4日政协分组讨论中,经济37组可谓是银行家的聚会。包括工行行长杨凯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在内的银行业大佬悉位其中。在讨论中,杨凯生和马蔚华都谈了两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的论述。但是,中小企业的代表天津永正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正则直接表示并不认同。王永正明确表示,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尽管在两位大行行长眼里增速较快,但融资之难的现实仍然未改,这种体会对于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中小企业而言,体会得尤为深刻。

本刊记者在场期间,因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并未正式公布,各家银行代表均未发表相关看法。此前一天,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民生银行会努力满足监管新规,做到可持续发展。董文标称,到目前为止,迎接利率市场化和流动性紧缩方面,民生银行完全能迎接这个挑战。未来五年,民生银行将向特色银行、效益银行的方向努力。在与本刊记者谈到民生银行转型的问题时,董文标称民生银行未来将避免同质竞争,方式是通过扩大对中小商户的贷款额度和增速来实现。

同样的转型思路也来自于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3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凯生明确表示银行业发展方式转型要偏向中小企业,同时他也盛赞了央行取消贷款额度管理的创新之举。

在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看来,银行要适应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本金,但是又不能依靠贷款和过快的增长迅速消耗这些资本。

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转型的呼声渐起,国内银行的国际化之路也加快了步伐。一方面,这是国内金融业成熟的标志,同时金融危机也让规避风险成为世界金融业的重要关注点。综合考量金融危机后各国应对金融改革的诸多举措,都有着迫切的需要。

相比之下,如果国内较为严厉的监管新规对各银行的挑战真正能转化为银行业转型的动力,那也不啻为一个好的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去几年此伏彼起的融资潮是否仍会一如既往,同时,天量信贷源源流向传统投资领域而导致的结构调整的压力亦需注意。

因此,“在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在市场化的大方向下,一个必要的融资约束机制亟待形成,以遏制上市公司盲目超需求融资的冲动。”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经理谢卫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