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传统观念与经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传统观念与经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文化传统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荆楚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湖北实现中部崛起的进程中,必须发挥其作用,以实现经济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飞跃。

[关键词] 湖北 文化传统 经济发展

文化传统观念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中形成并沿传至今的思想意识,展示出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物质产品等三个方面。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因此在当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当代社会发展大趋势下,在发展湖北经济和探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时,如何对待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观念,尤其是荆楚文化传统观念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然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西部地区严重落后,中部发展缓慢,东部沿海地区则较为超前――许多地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许多人把导致这种不平衡和差异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特殊的经济政策(如设立特区和开放城市)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

诚然,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制于资金、技术、资源、自然环境、地理、制度、政策等因素,社会文化并非决定性条件。但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水平、效率、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经济模式等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从归根到底意义上说,经济构成了社会的基础,它决定着思想上层建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基本特质和主要走向。不过,社会文化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方面通过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借助于人这一社会主体而制约着经济发展。自有人类以来,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社会文化同经济之间又是双向互动的。一则经济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转化成包括经济观念、经济价值观、经济道德、经济人格、经济态度、经济思维等经济文化;二则各种既成的主体内在文化和社会外在文化尤其是经济文化通过人而反作用于经济,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客体,它既创造了文化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各种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借助于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等社会化方式而内化成个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赋予社会主体以特定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格品性等,以此推动人类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世界上各地区、各主要国家都选择了某种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些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受一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支配。

经济发展的动力不仅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自然条件的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交往和竞争等客体性因素,也包括经济主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需要欲望等主体性要素。社会文化(含区域文化)作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通过内化积淀在社会主体的心理文化结构之中,转化成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品格等,以此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文化力。

二、荆楚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但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从而又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流域分,荆楚文化属于长江文化系列;以生产方式看,属于内陆农耕文化之列。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和封建社会特别漫长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荆楚文化传统观念与中华民族文化一样既有许多精华,又有不少糟粕。其“精华”,即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如“荜路蓝缕 ,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等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为世界各国称道。文化传统观念既然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思想行为,就必然会在人们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湖北经济的发展。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比如,具有荜路蓝缕精神的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做出更大的成果,如保康县尧治河村孙开林;崇尚忠孝节义的人特别讲诚信,具有社会责任感,如屈原;尊老爱幼的人大都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致富后不忘乡里,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总而言之,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就越能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荆楚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在历史上曾极大地推动了湖北地区经济发展。从目前考古成果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原自楚国,大冶铜绿山铜矿举世惊叹;最早的铁器在楚国;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曲的鼻祖是楚国人优孟;楚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超凡脱俗,等等。许多科学技术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但先秦以降,湖北地区经济归于沉寂,进入“冬眠期”,尤其商业活动,更与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相去甚远。在我国古代徽商的兴旺,更有西北内陆晋商的崛起,处于中间地带的湖北地区却近于落寞。简结其因,应致如下:一是“眷恋故土。”屈原有诗:“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p109)这种观念又与“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元帝纪》)或“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相融合。这本是热爱家乡、国家的一种美德,无可厚非。但却总是囿于一地,不接触新生事物,不与外界交流,致使思想保守。其二是虚妄骄狂、自得。古代有以“蛮夷主义”为旗。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子为王。“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P254)表现出一种骄狂与虚弱。近则以“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自诩(九头鸟内涵象征此不具论)。聪明乎?狡诈乎?流露着一种自得的心理,进取精神全无。三是地方观念。由于楚国开发相对较晚,长期被中原各国称为“荆蛮”加以歧视排斥,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一定差异与距离,使楚人形成较强的地方观念而无商品意识。司马迁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无饥谨之患,以故訾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P736)安于现状而无创业之精神。

19世纪中叶,荆楚经济再度崛起,湖北引领着全国近代化进程,但其中表现出两方面明显特征。一是外力性特征。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汉口为新增11处通商口岸之一。外国资本陆续在武汉设立使用机器的工厂,此为荆楚大地近代工业的发端。1862年1月,江汉关设立,总汇对外贸易税务。自此,汉口逐步成长为水陆交通枢纽,华中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货到汉”的说法遍传遐迩,武汉“九省总汇之通衢”的功能也得到充分发挥,这带动了长江中游商品经济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的对外贸易额居全国第二,“驾乎津门,直追沪上”。二是官府主动性,政府行为是先导性动力。洋务派后期巨擘张之洞总督湖广近二十年间,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等官方举措,使湖北从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内地省份,迅疾跃升为全国近代化进程的排头兵。在20世纪最初10年里,汉口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左右,被称为“东方的芝加哥。”

民国以后,湖北经济渐次沉沦不起。世纪之交,“湖北工业化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水平居全国第14位。”“职工平均工资居全国第28 位。”“2003年湖北在中国名牌产品榜上仅居第17位。”(中部崛起!振奋人心的部署[J].党员生活.2004(10))不仅如此,上世纪湖北所拥有的名牌产品纷纷丧失,显然这一切与湖北明显的区位优势、科教实力、文化教育繁盛和综合优势相去甚远。荆楚文化传统观念中的非优秀成分制约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是湖北经济发展缓慢的最重要的成因之一。

三、对策与建议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程,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大大超过湖北地区的实践,揭示出如下两个问题:

1.悠久的历史并不等于辉煌的现实。湖北地区历史悠久,可上溯至炎帝神农。在随州、谷城、神农架等地,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度。东南沿海地区则开发较晚,直至唐朝还被视为蛮荒之地。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却迅速崛起,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为世人瞩目。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悠久的历史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

2.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先进的意识。荆楚文化绚丽多彩,文物荟萃,但由于历属政治中心,封建统治控制特别严,从而使儒家文化和荆楚文化传统观念中消极成分影响比较大,人们思想趋于保守、封闭、自大。汉唐以迄明清的湖北,“唯楚有材”之说名不副实。梁起超《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一文指出“湖北为交通最便之区,而学者无闻;”又说“湖北为四战之区……学者希焉”。思想与文化界缺乏活力与创新。与此相反,明清时浙东学派却站在时代前列,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形成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精神,并溶入人们的思想行为之中,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大潮汹涌。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的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不仅只有经济一种手段,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影响有时比经济本身的因素更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荆楚文化的传统观念。

(1)要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批判和克服糟粕。传统文化的继承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有了抽象继承,传统就能代代相传而成为传统;有了具体继承,传统就能随着时代进步而成为新的传统,使传统绵延不绝。“荜路蓝缕”的那个时代可以成为历史,但这种创业精神要继承下来。在文化经验和智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文化心理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始终是人及其精神。

(2)就现代经济发展实践看,文化产业的开发是全球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趋势,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教育和科学活动中,文化产业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湖北要实现中部崛起,既是经济建设的课题,也是文化建设的课题,离不开荆楚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技术及伦理道德即文化的支撑。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到企业生产与管理、名牌产品的创立,都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综合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文化底蕴和储备显得至关重要,经济与文化要协调发展,同步并重,以达到文化带动经济、经济促进文化,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荆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有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自然文化有长江三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有清江巴土文化;城市文化有武汉文化;还有名山名寺文化、现代革命文化等,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充满了永恒的魅力。政府当加以开发和利用,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主动为经贸服务,为湖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带动湖北经济的起飞。

(3)把特色文化品牌筑成现代经济发展桥梁。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与各行各业血脉相连,文化品位越高企业产品质量就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快。反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文化的相关制约。①特色文化品牌能为经济建设导向。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只有商品化了的高质量产品才会受到市场的亲睐和消费者喜爱。其次,特色文化品牌能为经济建设探路搭桥。湖北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还处在起始阶段,特色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如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三国文化、名山名寺文化都有品牌,而且是中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品牌。因此,我们要有战略眼光,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品牌的经济效应。②把特色文化做成现代经济亮点。以往的教训告诫我们,湖北工业抱残守缺,科技含量低,文化品位低,效率差,制约了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在我省是弱势,但又是最具潜力的产业。可以说,旅游文化产业还是一片前景光明的未开发的处女地。 ③把特色文化建成现代经济发展支柱。在认识到文化旅游,尤其是特色文化品牌的特色经济功能以后,我们就要站在忠实履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始终盯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用前瞻性的思维方法,把湖北的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做成品牌,把特色文化建成湖北经济发展支柱,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此过程中,除各方面重要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外,文化有时能定输赢。当前文化竞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特别是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经济建设的有益和有效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金开诚:楚辞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司马迁:史记.楚世家第十[M].长沙:岳麓书社.2001

[3]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M].长沙:岳麓书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