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穴位埋线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穴位埋线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摘 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后以中脘、气海、天枢(双)穴位埋线治疗8周,常规HE染色检测肝组织的脂肪变和炎症程度,生化法检测血清和肝组织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血清ALT、AST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和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血清及肝组织脂质代谢紊乱,血清ALT、AST水平及TNF-α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后,大鼠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TG、CHOL含量明显下降,血清ALT、AST水平及TNF-α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清TNF-α水平有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穴位埋线;中脘;气海;天枢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543-02

收稿日期:2010-10-09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07CB146)

作者简介:龚秀杭(1957-),女,浙江杭州人,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针刺疗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并且部分患者可进展到终末期肝病,因而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本实验选择经济方便的穴位埋线作为治疗手段,观察其对高脂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D大鼠24只,雄性,清洁级,体重190~210g,由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主要试剂 胆固醇(批号061108)为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号胆盐(批号20061206)为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 ALT(批号6653/31033/6)、AST(批号6730/31595/1)、TG(批号571/019/1)、CHOL(批号130/017/1)、HDL(批号6660/31043/1)为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产品,HDL(批号0060428-2)为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TNF-αELISA试剂盒(批号QRCT300333)为美国ADL公司产品。

1.3 NASH模型的建立 大鼠每天予以高脂饲料(82%普通标准饲料+10%猪油+2%胆固醇+1%胆盐+5%蛋黄粉)喂养,连续12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大鼠。

1.4 分组及处理 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穴位埋线组,每组8只,正常组每天予普通饲料喂养20周;模型组前12周每天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后8周改这普通饲料喂养;穴位埋线组前12周每天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后8周改为普通饲料喂养,同时从第13周第1天起采用穴位埋线方法进行治疗,穴位选用中脘、气海、天枢(双)[1],用消毒镊子将0.5cm生物可降线置于一次性埋线器具[京药监械(准)字2005第2270643号]套管内,消毒皮肤,快速刺入特定穴位皮下,14天后重复,共4次,疗程8周。实验第20周未禁食不禁水16h,次日空腹取血及肝组织进行下列检测。

1.5 检测指标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浸润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参考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5],其中脂肪变程度分4度:F0(-)、F1(+)、F2(2+)、F3(3+)、F4(4+);炎症程度分为3级:G0(-)、G1(+)、G2(2+)、G3(3+)。血清ALT、AST、TG、CHOL、HDL-C、LDL-C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组织匀浆TG采用异丙醇提取、氧化铝吸附磷脂和乙酰丙酮显色法测定,CHOL采用异丙醇提取,高铁、硫酸显色法测定。血清TNF-α采用ELISA法测定。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 for Windows软件包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组织学影响 正常组大鼠肝组织光镜下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仍可见中到重度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伴小叶内炎症及汇管区有炎细胞浸润,以小叶内炎症明显,个别有碎屑样坏死;穴位埋线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以中度为主,肝组织的炎症程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

表1 穴位埋线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

肝组织脂肪变程度的影响(例)

注:与正常组比**P

2.2 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模型组、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CHOL、LDL-C均较正常组

表2 穴位埋线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

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影响(例)

注:与正常组比**P

显著升高(P0.05);见表3。模型组、穴位埋线组大鼠肝匀浆TG、CHOL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

表3 穴位埋线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

大鼠血脂的影响(mmol/L,±s)

注:与正常组比*P

表4 穴位埋线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

肝组织TG CHOL含量的影响(mg/g,±s)

注:与正常组比*P

2.3 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ALT AST的影响 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

表5 穴位埋线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

血清ALT AST的影响(U/L,±s)

与正常组相比*P

2.4 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

表6 穴位埋线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

血清TNF-α的影响(ng/mL,±s)

注:与正常组相比*P

3 讨 论

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目前所提倡的首先是修正生活方式(如调整饮食结构和增加有氧运动并长期保持),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的程度分别联合应用胰岛素增敏剂、降血脂药、抗氧化剂、多价不饱和卵磷脂、熊去氧胆酸(UDCA)以及中药单、复方等。但是由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许多问题尚在研究之中,可供用于治疗的药物极其有限,迄今为止尚未找到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物。

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成。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湿内蕴、气滞血瘀为其的主要病机特点。临床上常采用健脾、行气、化痰、祛瘀的治疗原则。穴位埋线是国医针灸延伸,它通过针具把生物可降解线注入相应穴位,其线体分解吸收过程中产生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理化学变化,产生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由于线体长期持续刺激穴位,可提高穴位的兴奋性与传导性。本研究采用中脘、气海、天枢穴位埋线治疗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发现,该治法能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降低血清ALT、AST水平,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了治疗作用。中脘穴为腑之幕穴配合大肠的幕穴天枢有健脾理气化痰,调畅三焦气道作用;《针灸大成》曰天枢穴“治妇人女子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利。”有活血祛瘀的功能;补气要穴气海穴又被称为丹田,可以补充宗气,加强脏腑功能;诸穴合用可共奏健脾行气,祛瘀化痰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目的。

“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较为认可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第一次打击”是指脂质,尤其是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在肝细胞中的蓄积,一旦造成肝细胞脂肪变后,会由于信号转导途径的改变而产生细胞适应;但此时的肝细胞易受到“第二次打击”而致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2-3]。脂肪组织和脂变肝细胞可分泌许多脂肪细胞因子参与介导氧应激,实施二次打击,其中包括TNF-α等。在脂肪肝的形成中,TNF-α除参与氧化应激外,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并可通过激活NF-κB触发其它细胞因子或粘附分子的分泌(如IL-1、IL-8和细胞间粘附分子)从而加重炎症和损伤[4]。本研究发现,TNF-α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穴位埋线能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TNF-α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 林文注, 王佩. 实验针灸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 286-290.

[2] Harrison SA,Kadakia S,Lang KA,et al.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what we know in the new millennium[J]. Am J Gastroenterol,2002,97(11):2714-2724.

[3] Day Cp .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where are we now and where are we going[J]. Gut,2002,50(5):585-588.

[4] Leevy CB,Elbeshbeshy HA.Immunology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J].Clin Liver Dis,2005,9(l): 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