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动态评估过程技术的风险导向审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动态评估过程技术的风险导向审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适时地对原有的准则作了一系列的重大修订(IAASB,2005):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进一步明确了审计风险与报表总体及账户余额(认定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原有的审计模式相比,现有准则强调将对客户情况的了解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先导、前提和基础,通过深入剖析被审单位及其经营环境(包括内控制度),来评估财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以此为导向,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将整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我国已于2007年1月开始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可以理解为,审计师需要有一个框架或者模型来帮助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主观的评估并形成适当的审计策略。

一 审计风险评估研究回顾

所谓风险,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D)的定义,是指“正面或负面影响项目内容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风险与不确定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对称,特别是存在管理舞弊时,采用正常的审计程序难以形成可靠的审计结论,从而为审计执业带来高度不确定性,也就是审计风险的根源。

(一)审计风险评估的实务探索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处于探索之中,出现了多种经营分析和风险评估框架,如COSO,COCO、平衡记分卡、波特五力模型、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思想、竞争性战略、战略系统审计等,这些工具和技术形成了早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审计师利用这些工具和技术去理解客户的价值和定位,理解客户面临的风险,以此增强对非抽样风险的控制,同时也为客户提供增值性的非审计业务。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开始探索自己的风险审计方法或战略系统审计(sSA)框架,但各个事务所的名称各不相同。

(二)审计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如王桂兰(2006)提出了将案例推理引入到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构建审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框架,同时将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于多样性的分析性复核中,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以便较为准确地识别、评估审计中的风险因素,以期达到有效避免盲目审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有针对性地执行审计程序,发现重大错报,从而实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顾晓安(2006)以新国际审计准则中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为基础,针对如何将从企业及环境了解到的风险因素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重大错报相联系,提出了首先通过业务循环来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筛选和初步风险评估,再将业务循环的风险同报表认定层次相对应的两阶段风险评估法,并设计和描述在专家系统平台上实施该风险评估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目前,这些方法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其名称和内容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都属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之前的着重于静态风险评估不同,本文建立了动态评估方法体系,研究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步骤,从每一步骤人手,分析其风险组成,并进行归纳、分层,提出一个审计风险评估的三维分析概念模型,由此建立审计风险与审计策略的关联关系。

二、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过程

Knechel教授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由两部分组成,即风险的评估和根据风险评估证据确定用什么样的测试来获得证据。据此思路,可将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划分为:确定审计范围、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实施审计策略这四个相互关联的步骤(如图1)。

(一)划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及商业经营环境进行评估,结合审计业务约定数,划定审计范围。该范围不是一旦确定就固定不变的,应随着审计人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加深而不断调整。

(二)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一旦审计范围确定,就必须根据审计师的个人经验判断及审计专家系统提示的信息来寻找风险点,如将各风险因素分配到业务循环中,在业务循环层次上筛选和分析风险因素,由此将风险具体化,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对风险点进行筛选后,选择适合的审计技术,如风险分析技术或实施计划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对策方案。

(三)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按优先顺序排列,再根据审计力量、审计目标、内部控制状况、商业经营环境等加以评价。

(四)实施审计策略着重于如何以一种特定的战略姿态将审计方案付诸实施。体现了审计人员对不确定性预见与自身能力和资源调控能力的反复结合,是一个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其与传统静态技术评估方法相比的最大不同。动态评估过程本身对审计人员就是一种学习,而这种学习又充实了这个过程。

三、动态评估过程中审计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贯穿动态评估的全过程,要找出所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组成,即不确定事件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原因和条件。按照动态评估的4个基本步骤来识别审计的风险所在。

(一)确定审计范围中的风险审计范围确定的过程又可以称为审计战略定位,审计师需要根据业务约定书,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历史、财务状况,以及审计师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审计范围。这一范围的确定过程中,审计师的经验判断是主要依据,因此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首先不同的审计师对审计范围的理解可能会有差异,审计师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有限,确定错误的审计范围有可能加大重大错报的风险;其次被审计对象存在管理舞弊的可能,会刻意引导注册会计师进入错误的审计范围,从而阻碍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会计报表的错报。

(二)寻找风险点及适合审计技术过程中的风险风险点的识别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如重大错报案例研究技术、业务循环控制缺陷识别技术等。限于审计力量,审计师更有可能采用经验判断来寻找风险点。寻找到风险点后,审计师需用敏锐的眼光识别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根据内部技术储备和外部技术可利用情况来寻找和发现适合的技术去消除审计风险点,揭示其中关系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一步骤的风险表现为:(1)审计师寻找到了错误的风险点,导致审计工作无效果;(2)审计师能力不够,不能采用或者执行适合的审计技术;(3)审计技术不完善,存在固有缺陷,导致采用该技术后不能获得理想的审计成果。

(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按照质量控制的原则,对审计风险及对策方案的评估应该由不同的审计师担任。这是一个将审计资

源技术能力、审计范围与风险点相匹配的过程。审计机构内的评估小组必须仔细研究每一项审计技术是否能用于审计风险点揭示,如何服务于审计范围,是否在审计师的技术能力范围内等。该步骤的风险主要来自评估小组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审计师所处的被审计对象微观环境的判断和理解,以及如何与审计师自身资源和能力相匹配所带来的风险。

(四)实施审计策略的风险审计策略的实施贯穿审计全过程,使用动态评估过程技术,需要审计师根据审计情况来调整审计策略,这一过程的风险有:审计师调整审计策略能力风险,审计师能否关注审计风险早期信号,特别是对这些信号及其变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性。由此及时调整策略,这样可以节省审计成本。

四、审计风险的三维分析

通过上述动态评估过程主要环节中的风险识别,不难看出审计风险的评估过程也是一个风险识别的过程,其风险具有系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但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测量或预测的,可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风险按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审计技术风险三个方向进行归纳,建立三维分析模型,但由于各种风险的远近、程度不一样,还须进一步对每个方向上的风险进行分层分析。

(一)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新国际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从相关内部控制情况,评估可能的重大错报风险。

(1)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可能造成重大错报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包括竞争环境、供应商和客户、技术进步、适用的财务报告准则、法律和政治环境以及与行业和企业相关的环保要求等。

(2)企业性质,包括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企业性质包括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经营项目、筹资和投资。对于企业性质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理解财务报表中交易的类型,并对账户余额和披露产生预期;对于所有权人之间及与其他企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可以发现关联方交易并合理地进行评估;如果企业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则要考虑合并报表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了解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考虑是否适合于企业经营性质,与相关行业所用的会计制度是否一致等。这些考虑和关注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都有着重要作用。

(3)目标和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对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实现造成影响的事件和状况,大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有财务后果,会对报表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经营风险都会造成重大错报。

(4)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估方法。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业绩评估都会对企业产生压力,从而使得管理人员改善经营业绩或者直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对于企业业绩衡量方法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判断管理层行为是否会增加重大错报的风险。

(5)内部控制。控制活动可能对于某项特别性质的业务或者账户余额的单个认定产生影响。如企业建立的用来保证其员工准确地计算和记录存货的控制活动就直接同存货账户余额的完整性和存在性认定相关。

(二)财务风险来源财务风险来源分析是通过常规财务分析、财务失败风险分析、财务舞弊风险分析三个部分来完成的。常规财务分析主要通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的五力分析模型来完成,分析评价常规的财务指标。财务失败风险分析主要通过z模型等来完成,对财务情况进行预警。财务舞弊分析是审计风险分析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自从净资产收益(ROE)作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依据之一,上市公司在ROE数据上存在着明显的操纵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又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因素。管理舞弊是管理层试图以舞弊财务报表为手段获得更多的机会利益,独立审计师如不能查出这种舞弊行为,就须承担法律责任,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管理层不可能真正地配合独立审计师有效地实施审计工作,由此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技术风险来源现代审计已形成系列的技术方法,用于审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RMM)、重大缺陷风险(RMW)和检查风险(DR)的评估。较常用的如审计抽样技术,该技术存在抽样风险,即审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对审计对象总体执行同一审计程序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不相符合。又如,业务实质性测试,该技术目的是确定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而“一条龙造假”表现为假账真做,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大量的单据是电脑自动生成的,均能做到账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账表相符,因此就电脑账下审计人员再实施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验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也便失去了意义。再如,分析性测试,该技术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和余额的总体合理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指出,“如果分析性复核使用的是内部控制生成的信息,而内部控制失效,注册会计师不应该信赖这些信息及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并且分析性程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有用的实质性证据,还取决于其在具体情况下的可靠性。

(四)审计风险三维分析模型 上述三个审计风险来源方向构成三维分析模型(如图2),审计师根据不同维度上的风险组合来评估选择适当的审计策略。当分析确定三个方向都是高风险后,审计策略应该更加详尽,能够尽可能审查出风险;当分析确定三个方向都是低风险后,审计策略则可以相对简单。通过策略与审计风险的不断匹配,审计师可以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针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审计策略从而为以后的审计风险与审计策略的准确匹配提供依据。

21世纪的审计是证据驱动的、基于判断的风险评估过程。而风险评估过程又是一个循环递推的过程,需要反复评估和获得反馈,直到审计师的目标实现即建立充分合理的判断。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是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审计策略的确定,可以将审计风险识别与分析模型转化为审计风险分析专家系统的功能逻辑基础,并通过技术及辅助技术的实现,更加快捷地帮助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