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跨界”造就马友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集合在一起,完成了“丝绸之路音乐计划”。
梦想马友友
马友友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起由父亲启蒙学提琴,1962年与家人迁居纽约。之后于茱丽亚音乐院师从李纳德-罗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人类学学位,为他开启了传统音乐教育外的另一扇窗。马友友与妻子育有一对儿女。
目前马友友使用的乐器分别为1733年制Montagnana大提琴及1712年制Davldoff Stradivanus大提琴。
10月12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马友友丝路音乐会”,作为“丝路合奏团”的发起人,马友友一直在打造乐界的“同一个梦想”,此次“马友友丝路音乐会”将在香港、北京、上海巡回演出。
“早安!马友友;晚安!罗斯特罗波维奇”,欧美有这样一句流行语。罗斯特罗波维奇、卡萨尔斯和马友友是前后三代大提琴演奏家中的顶级代表。
马友友长着一张标准的中国脸,但在法国出生,美国长大,既有中国人的深沉内敛,又有法国人的浪漫,还有美国人的开朗活泼,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人”。他所创立的“丝绸之路音乐计划”,显然与他作为“世界人”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丝路计划”从1996年开始,马友友带领着由众多国家的音乐家组合而成的“丝路合奏团”,“以一种奇特美妙的方式穿行于世界各地”。在10月,他们将第二次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
当马友友还没有大提琴高时,就因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而获得“音乐神童”的美誉。他是命运的宠儿,少年成名,音乐之路蒸蒸日上,在青年时代就已跻身于大师之列。可能也因为如此,所以他的脸上常常挂着开朗和善的笑容,他是一位阳光的演奏家,不像很多音乐家那样沧桑、冷傲。他的演奏通常被评价为非常具有“表演性”,而他的大学导师认为他拥有“与生俱来的媲美摇滚乐歌星的慑人魅力”。所以,马友友并不是一位纯粹的古典音乐演奏家,在他身上有很多跨界与融合的素养,东方的与西方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可能也因为这种特性,《人物》杂志评价他是“最性感的古典音乐家”。
马友友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熟知,应该是从《卧虎藏龙》这部影片开始。他那低沉婉转的大提琴配乐,为影片增色不少,而这部影片的配乐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而在次年,他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为缅怀逝去的影星而登台表演。他就像是电影界的李安,是在西方世界取得辉煌成就的华人面孔。他每年有多场与国际知名乐团、指挥家合作的音乐会行程,他录制过50多张不同风格的专辑,曾获得15次美国格莱美奖,在纽约,还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友友街”。
“我相信音乐像磁石一样把世人拉拢到一起”,近年来,马友友不仅在古典音乐范畴独领,更跨足爵士音乐、民族音乐、舞蹈音乐等领域,多方尝试各种音乐的可能性。他使用大提琴挑战高难度的克莱斯勒、帕格尼尼小提琴的曲目;大胆地用大提琴与中国的琵琶和笙、日本的尺八、印度的鼓等东西方各种乐器同场演奏;与日本歌舞伎巨星阪东玉三郎合作演出;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现代舞配乐;甚至与美国“饶舌”歌手鲍勃・麦克菲林合作灌录专辑,尝试将人声与大提琴做完美的结合。
马友友几乎都能与每一位合作对象在音乐中擦出火花,他身上所具有的包容性非常惊人,而他所做的各种跨界的尝试显然与巴赫的影响密不可分。对于打小就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马友友来说,巴赫将永远是他的灵感源泉。马友友曾说过,“巴赫是德国作曲家,但是他的音乐却融合了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甚至是非洲的舞曲,他的音乐是跨越国界和区域的音乐”,马友友自己也正在身体力行地做着努力,试图消除人为的强加在音乐之上的限制,为人们呈现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他说:“音乐是人性的表现,如果你在我的音乐中听见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1998年马友友与六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马友友的巴赫灵感》音乐电影。这部电影记录了马友友与不同国家不同领域艺术家合作的历程。庭园造景、雕刻建筑、现代舞蹈、电影戏剧、日本歌舞伎表演、冰上芭蕾,是六个马友友将与之创新融合的主题。通过与不同门类的艺术的结合,马友友将音乐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呈现给人们。
而“丝绸之路计划”所要探讨和追求的,与《马友友的巴赫灵感》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这一次,马友友不再只是通过影像,而将通过现场音乐将碰撞与融合的艺术带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