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泛灵式儿童绘画”的层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泛灵式儿童绘画”的层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提出,儿童会普遍将眼中的一切事物看作有生命的,并以拟人的方式来表达,即“泛灵论”。最近的研究却发现,这只是儿童认知过程中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思维方式。如果将存在泛灵式表现的儿童分为四个层次,可以发现前两类对儿童的认知无益,而后两类却有助于儿童以更完善的方式认识世界。这是教师与家长进行儿童美术教育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泛灵思维的含义与来源

(一)何为泛灵思维

“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人类为了认识世界,把自然拟人化。而这一拟人化行为的最高点,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

儿童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面临着和原始人一样的处境:和感官中无限的事物相比,认知系统显得如此的渺小。为了弥补这一认知的不足,他们倾向于用“已知的事物”加上想象来暂时替代未知。

由于对“人”的认知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中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先权,“拟人化”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常用工具。因此,“赋予生命”和“拟人化”是泛灵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泛灵论”的来源

早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中,将“万物有灵论”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皮亚杰认为,儿童之所以有这种表现,是由于“不能区分心理与物理”。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1844-1924)提出“复演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早期会重复早期人类的思想特征。正如泰勒所说,儿童意识中显露出来的泛灵式思维,对应着原始人自发产生的宗教意识。

二、泛灵式绘画的四个层次

许多儿童绘画都具有泛灵特征。但是,究竟哪些表现反应了儿童的认知系统正常,并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笔者通过对此类作品的观察研究,将其分为四个层次(类)。这四个层次并不从儿童的年龄、绘画水平等角度,而是依对儿童认知发展重要程度,依次排列如下:

(一)定型重复

在许多儿童绘画中,存在着不断“重复模仿”的现象。比如在表达鸟时,儿童以“对号”来代表。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定型的重复”。

它在某些“泛灵式绘画”中也存在。

很多儿童固定的以某种方式表达物象,如:表现太阳,就是“带笑脸的太阳”;表现猫,就是“Hello Kitty”,等。在“定型重复”式的表现中,儿童以简单的模仿代替了自主认知,既不利于儿童认知发展,也不利于提高表现技巧。

(二)自我替身

这一层次的泛灵式绘画,儿童创造泛灵式形象的主要目的是为自我寻找替身。例如,在有些泛灵式绘画作品中,图中的形象虽然表现看起来是植物、动物甚至石头,但其实被儿童当作自我的替身。在作品“快乐的星期天”里,小鸭子替作者戴花、打伞,甚至拉着作者心爱的玩具车。确切的说,她并无心表现鸭子,而是借用画小鸭子的技法(也许刚刚学会,也许对画鸭子的表现技法最熟悉)表现自己在星期天里快乐的样子。

自我中心主义在认知方式过于简单化,对儿童长期的思维发展不利。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到的世界与客观世界相距甚远,难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社会性需求。

(三)拟人化情感

如果一位儿童,能够将感受和情绪作为泛灵式表达的目的,在认知的成就上高于前两个层次。如,在娜蒂娅(一位患有孤独症的绘画天才)儿童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从作者心中迸发出来,并在绘画作品中留下印记。娜蒂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正承受着丧母之痛。拥有了这种痛苦的情感,画面中的形象立刻变得栩栩如生。

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突出了情绪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层次的泛灵式绘画,突出了情绪、情感在认知中的作用。儿童在创作此类绘画的过程中,重复强化情绪与认知的关联,有利于认知发展。

同时,美术史上很多最负盛名的画家,也是以表达内心情绪和情感为主,如梵高、徐渭、朱耷等。因此,这也是一条极有潜力的绘画表达方式。

(四)以生命的形式认识与表达

最高级的泛灵式思维,用一种生命式的态度来观察事物。这些儿童不像皮亚杰所说“真的相信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但他们发现了客观事物与生命的相似之处----生命精神。苏姗郎格称其为“生命的逻辑形式”,具有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等特征。能够以这样的态度看待世界,在审美上是一种较高的境界。

在儿童阶段,思想仍处于发展阶段,只有较少的儿童能够主动认识到这一点。在作品《从家到学校》中,我们可以看到些许“生命精神”----作者笔下的城市蜿蜒扭曲,像植物、像动物,将一个城市的运动感与节奏感表现出来。和瑞士表现主义画家克利的一幅作品《城市》,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事物的感受因人而异,因此表现也是千变万化,以这样的视角看待世界,对儿童发挥创造性也极为有利。

结论

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将无生命的事物看作有生命、甚至有拟人特征的“泛灵认识”只是儿童的一种不稳定的认知方式,而非普遍的观念。在否认皮亚杰“泛灵论”的同时,却很少有学者继续关注这种思维的意义。泛灵式的思维方式,最重要意义是让儿童以更深的体验来认识世界。儿童泛灵式绘画的四个层次都应该引起教师与家长的重视,其中前两个层次不利于儿童认知与智能系统的发展,应该予以纠正;后两个层次符合了当代美术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许多最新研究。虽然只有较少的儿童能够自主的出现这两种层次的绘画,但大部分儿童都可在成人的引导下达到,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P23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79

[3]格罗姆.李苏译.儿童绘画心理学.[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P130

[4]弗拉维罗.认知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206-212

[5]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