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高职毕业生成了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高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缺失,已影响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乃至企业的提升。因此,探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寻求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成了高职教育的热门话题。通过对高职学生特点、高职教育存在问题、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深度剖析,给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做学一体化

作者简介:陈炳森(1972-),男,广西平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棣中(1962-),男,江苏宜兴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7-02

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是在就业激烈竞争的今天,一个学校的振兴与否都与学生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只有毕业生的质量过硬,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只有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高,才能吸引大量的生源,学校才能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不败之地。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成了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难题。

一、职业教育问题剖析

1.主要问题

从企业反馈的情况和麦可思公司多年调查结果可知,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工作满意度低,更无法谈及创新与开发;沟通能力不强的学生,更是欠缺职业活动的能力,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和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失去发展的空间。毕业数年后还在外漂泊不定、发展不顺利的毕业生屡见不鲜;因不能满足企业对其工作技能要求而被辞退的加上因自感能力不足而主动离职的比例高达40%。恶性循环的结果,极大地影响了职业院校的招生与就业。

2.问题的主因

(1)学生个体因素。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由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对学习不太关注和思维发散等原因,对人生缺乏清晰的目标和定位,又导致学生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低,从而对专业认识不清,学习效果差。所以,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个体问题。

(2)教师主观问题。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和高职院校不断增加,高职教育规模在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数连年创新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非常薄弱,这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一部分高职教师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过去精英教育的时代,另一部分年轻教师多以硕士、博士毕业为主,他们以自己的智力为标准,忽视了面对的群体。大部分高职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侧重点,从理论上严格要求学生,希望学生多掌握理论知识,并从中领悟出工作的门道。教师的意愿是好的,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越学越困惑的情况下,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倦怠,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之间相互影响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更加剧了学业成绩的下降。传统而封闭的教学方式,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吃力。

(3)学校条件限制。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有了科学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特色的教学方法。然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需要有不同的硬件支持,才能取得效果。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投入不大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普遍落后和缺乏。虽然部分示范性院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配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台套数也只能满足少部分班级的教学,所有的专业班级在核心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的话,设备则远远不足。所以,资源的缺乏使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质上还停留在试点阶段,未能全面铺开。

二、职业教育应关注的问题

1.关注企业

高职教育瞄准企业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就业渠道要通畅,那么就需要教育者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企业在做什么,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从而认清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和发展方向,理清教学改革的思路,努力为企业搭建学习、交流、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的平台,在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展现自我、推销自我、推荐学生。学校特别关注所在区域的支柱性行业企业未来几年对人才的需求,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做好谋划。

2.关注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毕业生绝大部分留在学校所在区域即生源地工作。因此,职业教育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所在区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群的崛起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培养怎样的人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根据产业与行业的需求设置专业、改革教学内容,更好地为行业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以寻求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途径。

3.关注学生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素质、能力、人生目标、自信心、爱好等方面有很大差别。高职院校应全方位了解学生,为其量身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根据个性差异可将高职学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喜欢学习的学生,对未来有着自己的规划或者说是有理想有目标,但是往往基础较差,学习力不从心,需要教师鼓励并在学习上给予特别的指导,这些学生有望在技术性工作或深造方面有所突破。另一种学生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爱好,比如说爱好电子制作、爱好软件、爱好设计等,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并提供机会,让这些学生有发挥和提高的空间,对学生的成长和学风养成都是很有益的,培养一技之长也有助于其就业与发展。还有一部分学生读高职是无奈或出于应付家长,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是生产一线,不需要理论知识,如果没有特别的指导,这部分学生将很难完成学业或者无法就业。对这些学生就要给予更多的帮助,深入剖析他们的思想根源,与其探讨人生发展规划,挖掘学习潜力,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其今后的发展做铺垫。

4.关注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的成败不能完全以就业率来评价,而要根据就业的质量,即以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企业评价、工资收入、专业相关度、发展能力等来综合衡量。所以,高职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目标,考虑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适宜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工作等等能力。从政治思想和职业素养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工作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和努力进取精神,使学生学会做事;通过规范熟练的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改造、创新活动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

三、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在企业与职业院校间搭建一座对接的桥梁,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则正是这座桥梁的基石。

反思“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难得知,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已经家喻户晓。如今,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渗透到教学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生产活动中,形成专业知识运用的能力。

为了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做”为主。教、学、做的先后顺序视课程的特点而定,往往是三者不分先后顺序、有机融合、边做边学边教边创新。比如结构、拆装、设计、制图类课程,利用媒体教学十分困难,而学生操作不存在安全隐患,可先“做”后“教”再“学”,借助能反复拆装、不断变化的设备,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于电气、控制、操作类课程,具有一定安全要求,可先“教”后“做”再“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围绕着“做”为主线,教师在“做事”中“教”,学生在“做事”中巩固知识。经过了“学中做”“做中学”这个过程,学生知道了自己该学习哪些知识,知识有什么用,也就积累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是为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要具体实施,首先要实现课程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和教师一体化。

1.根据“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整合课程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最终结果导致的是教学内容的整合、课时改变及教学模式变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分得很细,基础课程多而杂,与专业课程划分非常清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独立进行,各行其道造成了知识脱节,理论不清,技能无法掌握。

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学目标,首先把相关课程的理论内容、实践内容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进行有机地组合和统筹排序。一些课程将被合并而不存在,另一些课程将被分解。例如:机电类专业的机械基础与金工实训、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数控编程与数控加工、机械制造技术与机械加工、机械制图与CAD等课程合并;而数控技术分为数控铣床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电气控制技术分解为机床电气、PLC技术等;还有一些课程分解后又与其他课程合并成为新的课程,如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分解后与制造软件再合并成冲压模具设计与Pre软件应用、注塑模具设计与UG软件应用。课程的整合为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找到了载体,减少了纯理论的教学,当然也就减轻了教学难度,为实践教学找到了理论依据,知识应用能力水到渠成。

2.构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环境

“做学教一体化”的环境设计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一体化教学需要有创造问题的环境,即实际或者接近生产实际的环境,还需要提供实际的物质条件、交流活动的场所,包括各种文化建设、标准建设等,将教学场所建成实训、教学和探讨融于一体的实训室,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便于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融于一体,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职业能力。

教学环境建设重点是配置具备真实的生产同时兼顾学习的设备,教学设备源于真实,源于企业,源于实践,使学习的知识、技术、技能与实际相符,以培养专业相关行业的关键能力。

3.建设“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团队

传统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各司其职,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隔断,教师的能力仅限于懂理论或者懂操作,其结果是学生一片茫然,学而无味,学而不知。“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就是为解决教学困境而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然而,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大量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指导生产实习的“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成了教学改革的难点。

原有的理论教师都到企业回炉的可能性不大;年纪大、教学任务紧、家庭负担重等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使大部分教师只能通过短期培训、科研项目、设备改造、校企合作技术开发等途径提高实践能力。青年教师除了通过以“老带新”提升教学能力外,可安排其到生产实际中扎扎实实地工作2~3年,以真实的工作过程训练其工作能力。遵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新进专业教师原则上须具有一定的行业企

业经历,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技术在不断进步,设备在不断更新,教学团队的建设需持之以恒,长期与企业生产一线紧密接触才能确保师资队伍水平与能力。

五、结束语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学资源的投入必然加大,教学成本必然提高。但是,由于资源利用、教学经验、设施配套不足等原因,短期内教学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提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这就需要从上到下理清思路,全方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齐心协力开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勤道.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3]刘庆华.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