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立低碳行为体系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立低碳行为体系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实现低碳发展,需要建立低碳生产与消费体系,促进社会行为体系由高碳向低碳转变,但行为体系的转变不仅是消费者自身的事,也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政府的支持。从发展低碳消费的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可以发挥较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完善的机制和制度设计是低碳消费的政策保障;其次,政策设计要考虑政策组合和一国的制度及社会背景。结合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低碳消费的发展现状,当前推动低碳消费的有效途径是尽快建立促进消费行为改变的制度体系,通过消费者、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低碳发展;低碳行为体系;低碳消费

[中图分类号]F061.3;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6-0054-08

[作者简介]刘长松(1984―),男,河南项城人,经济学博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北京 100038)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建立低碳消费行为体系、向低碳消费模式转型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消费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新型消费模式,与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内在一致性。低碳消费将迎来快速的发展时期,但目前我国低碳消费的研究仍较薄弱,多数研究仅关注低碳消费的具体推行措施,尤其缺乏以系统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来促进建立低碳行为体系。因此,本文拟从低碳消费的视角,结合低碳消费的各行为主体分析,通过综合性的政策设计,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一、建立低碳行为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人类的高碳生产与消费行为是工业化、城市化及全球化的产物。为了促使人类社会由高碳向低碳转变,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用以建立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行为体系,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微观基础。①现实中存在的“吉登斯悖论”②,使得任何社会个体都难以主导低碳社会的建构,只有政府才因具有全局性视野、战略规划能力和强大的公共资源而成为低碳社会建设的推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推动,还需要每个消费者和企业都积极参与。通过设计合理的低碳发展微观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家庭及社会组织等微观行为主体自觉践行低碳发展,是更紧迫、更基础且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包括食品和衣着类)向发展享受型(包括居住类、交通通讯类、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类、旅游)转变,汽车、家用电器等日益普及,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导致能源需求与碳排放大幅增加,且未来增长趋势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变化已成为我国碳排放新的增长点。根据美国劳伦斯伯克利能源实验室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住宅能源消费量将翻一番还要多。因此,建立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对未来中国碳排放的路径影响较大。同时,伴随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环境与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日益凸显。当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已不允许中国重复发达国家高消费、高能耗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道路,因此建立低碳消费模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显得十分紧迫。

我国已有的低碳政策主要是面向生产领域,对消费领域重视不够。虽然当前我国生产排放比例较大,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排放的下降趋势是必然的。而对消费排放来说,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引导,排放就很难下降。因此,消费因素将成为决定我国未来排放路径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对消费行为的引导欠缺,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而低碳消费行为本身也具有经济合理性。麦肯锡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家庭日常消费行为,可以以极低的成本甚至负成本快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③I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能够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消费方式的转变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④

二、低碳行为体系中各行为主体分析

(一)政府

当前我国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过于强调GDP增长,导致官员任期内追求短期行为,如财政支出偏向地区经济发展,且大都投向基础设施、基建类领域,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以GDP增长为导向的政绩观使我国面临较大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压力。同时,社会公众由于缺乏参与机制、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对企业和政府的高碳行为进行监督,更不用说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为改变政府行为,必须从改变官员的评价方式入手,将低碳发展纳入考评体系,建立约束官员的长效机制,避免其短期行为;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投资的方向和范围,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必须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必须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性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必须积极引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二)企业

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受产业政策和碳排放管制政策的影响较大。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的发展成本,促进低碳行业的竞争力。产业排放标准就是常见的政策工具,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准入的形式拒绝高排放企业进入。此外,政府的碳定价机制也是影响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建立节能减排的经济激励机制,有利于碳排放征收碳税或建立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可以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有利于推进企业向低碳能源转型;通过财税、金融政策的实施,可以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供资金支持。

(三)消费者

家庭部门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部分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消费结构正在转型,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准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迅速增加,其中以消费和交通增长最快。就消费来说,收入和消费习惯对碳排放影响较大,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消费习惯以及盲目消费导致较大的能源浪费,这个状况亟需改变。从消费过程来看,除了消费者,产品的碳足迹、国家的消费政策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制订低碳消费政策来约束高碳行为,同时加大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使居民充分树立低碳意识,主动参加低碳行动,从而改变能源浪费行为。此外,政府还可以及时听取企业和消费者在技术革新、降低能耗和日常低碳消费实践方面的好意见和好建议,为低碳消费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大力推动低碳产品认证,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激励企业进行产品结构升级,鼓励社会居民使用低碳产品,能够从消费端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交通排放量的大小关键取决于选择何种出行方式。英国华威大学碳足迹项目研究组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每人每公里碳排放为0.03,而使用小汽车出行每人每公里碳排放量约为0.2,两者相差近6倍。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度增长,不仅使得小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逐渐上升并趋于主导地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外部性,如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等,对居民的健康状况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从世界范围来看,未来小汽车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仍将持续。据世界能源组织预测,到2030年城市交通碳排放将以1.7%的年增长率递增,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国家的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4%和2.2%,这个增长速度远高于工业、建筑等部门的排放增速,如果不进行尽早干预,未来我国交通排放就很有可能陷入“高碳行为”的锁定,到那时再进行减排,不仅难度更大,而且成本更高,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古训也要求我们尽快建立低碳行为体系。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必不可少。政府可以对化石燃料征收碳税,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同时降低公共交通出行成本,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度,双管齐下地促使居民出行方式从“高碳”向“低碳”以及“零碳”方向转变。

三、低碳消费将各行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

国外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的概念与我国低碳消费的内涵基本一致。低碳消费在国外更常见的叫法是可持续消费(sustainable consumption)。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首次明确界定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即在满足民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材料的使用,使产品在其服务的生命周期里达到较少的污染排放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Tim Jackson教授在2005年对可持续消费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消费行为是理解社会对环境影响的关键。人们采取的行动和他们的消费选择,通常表现为选择某些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会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也对个人福利产生影响。①国外低碳消费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分析、评估不同的消费方式对资源环境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如针对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的选择与温室气体排放高度相关),同时运用“碳足迹”来研究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②二是对如何实现低碳消费方式进行研究。通常认为,内部(态度、价值、习惯和个人规范)和外部(制度限制和社会生活方式,经济和规则激励)因素对低碳消费的影响较大。

国外研究表明,低碳消费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各个方面。从制度分析的角度,面向社会目标的制度设计必须具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有与特定环境下博弈参与人的行为动机相兼容,才能形成集体行动。低碳消费是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约束下的博弈过程。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消费方式,可以解决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与外部性问题。为实现低碳消费,需要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改变各行为主体的行动策略,而有效的制度与政策设计不可缺少,同时还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但低碳消费的政策设计也面临较大挑战,这是因为:一方面,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另一方面,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存在价值判断(value ladenness),如果对消费行为的制度和社会背景认识不够,就很难设计出富有成效的政策。

企业是低碳消费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生产的低碳产品与服务,是推行低碳消费的物质基础,也直接影响政府与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态度。政府建立财政支持等激励性政策是保障低碳消费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政府通过良好的鼓励,可以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建立低碳、可持续的消费观,努力养成健康的低碳消费习惯。消费者具有监督、促进低碳消费实施的社会义务。消费者对企业低碳生产进行监督并反馈相关信息,他们的意见与需求,是企业推行低碳产品和技术的重要来源。③

从政府和企业角度来看,需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调节、行业协会自律、企业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文化引导等多种机制共同协作,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对消费参与人员的引导,强化政府对低碳消费的推动,推进居民对低碳消费的参与,以此实现低碳消费。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需要强化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如消费者的低碳责任、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包括从消费者的心理方面或运用人际行为理论来研究如何实现低碳消费。推行低碳消费模式,意味着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行为的改变,可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来改变消费者高碳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行为受到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消费者保护等,内部因素则主要包括消费者资源、需要与动机、直觉、学习与记忆、态度、个性与生活方式等。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需要通过对这些因素施以影响,从而改变消费者的高碳消费模式,建立低碳消费模式。低碳消费模式的推进必须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因为诸如社会文化、媒体、政府政策等因素会对消费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实现低碳消费是各行为主体在以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见表1)。(一)政策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接受度及发展规划等,这是最基本、最底层的低碳消费实现因素,为其他各因素继续发挥作用提供根本保证。(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财政支持、生产水平、收入水平等,这是实现低碳消费的经济基础。(三)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产业行情、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四)意识因素,包括环境保护意识、责任意识、低碳消费意识等。在低碳消费的实施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都要受到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低碳消费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会产生变化。在低碳消费的不同发展阶段,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表现、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相应地,低碳消费的引导政策和支持措施也应该考虑到消费阶段的差异,根据各阶段行为主体的内在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设计。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来干预消费行为,而消费行为的干预可分为事前预防、事后干预和社会影响技术。事前预防包括提供低碳消费方式建议和相关信息,开展能源消费审计。其中,通过提供建议和相关信息可以促进消费者行为改变,而能源消费审计则是一种提供更个性化信息和建议的能源节约方法,通常由能源供应公司或专门机构提供,其主要思想在于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能源消费信息,使消费者考虑改变能源消费行为,并给予针对性的低碳消费建议。事后干预包括对低碳消费结果进行反馈、对低碳消费行为进行激励等。社会影响技术是指发挥社会团体的影响力,让消费者自主设定低碳消费目标和承诺,鼓励他们参加环境保护组织,发挥社会团体的影响力。

四、国外低碳消费政策实践与我国低碳消费发展现状分析

从发达国家推行低碳消费的实践来看,政府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法律方面。法律先行是通常做法。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征收交通拥堵费用,并将税收所得用于伦敦公共交通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又于2007年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这是世界上首次运用法律来管制二氧化碳排放。日本先后出台了与低碳环保相关的系列法律法规,如《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绿色采购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废弃物处理法》,《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法实施令》等,还通过《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和《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等政策草案的实施,以及大力推广家用太阳能等措施,推进低碳社会建设进程。

(二)财政补贴方面。英国通过财政补助、政策优惠等措施鼓励居民用太阳能、风能电器,对低收入家庭则通过发放补助金的方式,帮助他们向低碳生活消费方式转变。日本为促进居民低碳消费,对购买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商品的消费者返还“环保积分”,所获积分可用于兑换消费券。

(三)信息、培训与辅导方面。英国政府通过官方网站提供二氧化碳在线计算器,为家庭或个人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同时,社会社团也提供低碳信息与知识,给家庭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四)标准建设方面。英国强调通过技术降低建筑能耗问题。对于冬季取暖,一是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节能标准;二是通过技术手段有效防止热量散发;三是采用隔热材料,增加保温层,实现房屋节能。日本在“低碳社会”的构建中,建立了著名的“低碳领跑者制度”。政府选取汽车、电器等产品生产领域能源消耗最低的行业作为标兵,强制其他企业向其看齐。目前,日本已有21种产品实行了此项制度。荷兰政府也制定了环保标识制度,通过《节能电器法案》规范了家庭电器的能效标准,并且制定了相关的能效标识制度。

(五)政府率先示范方面。英国政府首先身体力行,为公众作出榜样,呼吁政府官员尽量购买环保汽车。日本政府也开展了类似行动,在公共设施中大量使用新能源设备,为建筑物安装太阳能设备,并选取节能环保车作为政府用车。

(六)政策制定方面。新西兰低碳消费的引导与扶持政策体系较为完善。首先,政府非常重视低碳消费方式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提高民众的节能环保教育,并建立节能咨询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其次,政府建立低碳技术服务中介机构进行碳核算。最后,政府倡议进行碳中和,把引导公众转变高碳生活消费方式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改变消费行为和建立低碳化的生活方式。①

国外的经验表明,实现向低碳行为转变需要系统的政策设计,通过合理的机制和制度设计促进行为改变,并要考虑政策组合和一国的制度及社会背景。好的政策组合一般包括以下因素:激励结构(税收、补贴、罚款等);提供便利条件和情境因素(回收、公共交通等);制度背景(规则、法规、市场结构等);社会和文化背景(社区的力量、家庭稳定性等);商业实践以及消费者和雇员的影响;帮助社区开展行动。

目前,我国的低碳消费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低碳行为体系,其发展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首先,政府的政策保障与支持不足,低碳消费缺少相关的法律支撑。政府对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传统消费观念仍根深蒂固。低碳消费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低碳消费的科技研发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资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其次,消费者自身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行为能够引导生产行为,但目前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薄弱,低碳知识匮乏,低碳行动的意识有待提升。再次,低碳消费的市场环境亟需完善。低碳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对于低碳产品信心不足,低碳产品的认知度、市场接受度还不高,这对低碳产品的推广极为不利。第四,从国情出发,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不同,这决定了我国低碳消费的政策要结合我国制度和社会背景,在坚持改善就业、确保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不能单独依靠政府、企业或是消费者的任何一方,只有这三个方面相互结合,才能有效推进。

五、建立低碳行为体系的途径

建立低碳行为体系,实现低碳消费,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碳消费的推行方式也要相应改变。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来说,法律的指引与保障不可或缺。初始阶段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对积极转变行为的消费者和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等逐步过渡到普遍的低碳行为后,再通过法律制度加以规范,以控制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碳排放量。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大行为主体在此过程中都应积极作为。①政府应加强低碳消费的政策引导,加大低碳产品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企业应提高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让消费者有较多的产品选择。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促进消费结构向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

结合我国国情,推进低碳消费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需要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二是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众三方共同推动低碳消费。政府主要从政策、制度上引导居民低碳消费,通过减免税、提供财政补贴等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企业主要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强低碳生产技术研发等促进低碳产品的社会需求;公众则应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调整消费行为,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三是需要结合政策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推动政策,引导居民将低碳消费意愿转化为行动。在各种低碳消费政策工具中,自愿参与型政策工具对低碳行为的作用最显著,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对居民购买绿色能源行为、住宅节能投资行为和低碳化能源使用行为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制定引导低碳消费行为的政策时,考虑不同类型的政策措施对居民行为调节效果的差异,能够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③

(一)大力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实现消费方式转变

树立居民低碳消费意识是建立低碳消费行为的关键。我国现阶段粗放的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为支撑的,因此要重视消费方式对生产方式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行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与改善民生不仅并行不悖,而且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对低碳消费的理论、方法、手段认识不够,开展低碳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根据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第三方万瑞数据公司《网民低碳生活调查报告》,仅有10.5%的网民能认知低碳概念,绝大多数网民对低碳消费存在认识误区。国外的经验表明,碳标签制在促进消费者识别与采购低碳产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居民低碳意识非常重要。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强化社会公众对低碳消费的认知,通过编制低碳行动手册指导社会公众开展低碳行动,为消费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导,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改变奢侈性消费等不良习惯,从而将低碳行为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消费者自身也需要转变消费观念,建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消费观。消费观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属于社会价值的范畴。首先,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有助于普及低碳消费观念,改变社会价值,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对某些消费行为作出强制性规定。再次,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措施(如激励措施)引导消费者向低碳消费转变。

(二)完善低碳消费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低碳消费需要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体系,需要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制定低碳消费的法律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与低碳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法律体系,可以使低碳消费有法可依。

第二,建立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将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技术等各项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晋升的重要依据,以提高各级政府对低碳消费的重视程度。

第三,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建立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整消费行为,鼓励和支持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低碳消费方式的变革。

第四,加强市场监管,为低碳消费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创造低碳、合理的产品供应结构。需要引导低碳化发展,形成低碳产业链,为低碳消费提供保障。

第五,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政府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快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限制私人交通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第六,完善与低碳消费有关的配套制度。政府应建立促进低碳消费的税费制度,对低碳行为进行补贴,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同时对高碳产品及其消费行为进行惩罚,制定低碳技术和产品目录,积极落实碳标识与碳标签制度。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产品低碳化带动消费低碳化

企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体,有可能成为消费方式变革与碳排放管制的阻力,但同时又是低碳产品的提供者,是推进低碳消费的关键环节。企业应该肩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自觉采用低碳、低排放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应该通过技术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低碳产品和消费选择;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碳排放管制政策,扩大碳排放标识制度的运用范围,实现低碳产品的标准化与全面化,为低碳消费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激发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才有积极性生产低碳产品,从而形成低碳消费的良性循环。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