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事例―体验―探究―应用”教学模式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事例―体验―探究―应用”教学模式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事例体验探究应用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出问题,亲身体验,引发探究,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本文以展示课《蒸发》为例,简单介绍本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效果。

关键词: 事例 体验 探究 应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当科学和日常生活经验得以整合时,一个成熟的概念便形成了。”若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例,从学生已有的、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必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有效性。“事例―体验―探究―应用”教学模式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够从简单事例出发,使学生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自主构建知识,并学以致用,这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笔者曾在校教研活动中开了一节展示课,利用该教学流程进行了教学,获得了较好效果。下面就以七年级上第四章第六节《汽化与液化》第一课时《蒸发》为例谈谈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教学流程

1.呈现事例,引入课题。

“事例”是教学起点,选择一些简短明了的事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可能亲身经历的事例为基础,展开对某一事或物的讨论,能使学生倍感亲切,有话可说。而当学生通过讨论后,觉得有所启发,引发学生继续讨论与思考。在课堂上引入学生生活中有感触的事例,让学生将自己重新纳入事例情境之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形成互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片段一:

师:感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我们感冒发烧时,一般会采取什么措施?

生1:打针、吃药。

生2:医生建议我多喝开水。

师:(出示图片)小明有一天晚上发高烧,妈妈在他额头、颈部和腋下等处擦了酒精后,小明感到舒服多了。你能解释其中原因吗?

“感冒”是一件最为常见的事例,在发烧病人身上擦拭酒精或水进行物理降温治疗,这对于初一学生较为陌生,与他们不管大病小病就打针吃药有明显反差,跟学生原有认识有冲突。有冲突就有明确的思考方向、目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有冲突的观点,甚至有意设计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体验,构建新知。

两千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杜威的“学校即生活”、“从做中学”教育思想,都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与技能。

片段二:

师:试用棉签蘸取少许酒精,均匀地涂在手背上,你有什么发现?

生1:感到涂抹处有点凉。

生2:闻到了酒精味。

生3:手背上的酒精逐渐干了。

师:闻到了酒精味并且手背上的酒精逐渐干了,这时酒精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生:由液态变成气态,这种现象称为汽化,发生在液态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蒸发是汽化的一种。

师:感到酒精涂抹处有点凉,那么液体在蒸发时热量可能会发生怎样变化?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如下活动:1.测量空气中温度,读数是?摇?摇 ?摇?摇;2.取适量酒精倒入烧杯,测量酒精温度,读数是?摇 ?摇?摇?摇;3.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是?摇?摇 ?摇?摇。

“凉”、“有酒精味”、“干了”,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体验,以学生“感受、经历”为指向的学习形式,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得出真实感受,然而单纯地靠主观感受来判断显然不够,所以引出问题后,用实验测量等科学方法得到科学数据来解决问题,可信度高,体验更深刻。

片段三:

师:在炎热的夏天,当你遇到停电时,如何使自己过得凉爽舒适呢?

生:用扇子扇,扇来的风能加快汗液蒸发从而加快从人身上吸热。

生:可能扇过来的风是凉的,使人体降温。

师:提得好!请同学们将温度计擦干,用硬纸板对着温度计扇,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

生:读数几乎不变。

师:将温度计插入酒精,记下读数后再用硬纸板对着温度计扇,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

生:读数下降得很快,能下降12℃。引起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液体蒸发吸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排除疑问的过程。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机会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并构建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风使人体降温”这错误的前概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利用活动体验给予纠正,非常直观明了。学生通过体验,充分享受活动的喜悦,并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若此活动的操作设计能让学生提供,则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提出新疑,深入探究。

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重点,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探究,教学预案的设计要精心,课堂上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1)激发学生猜想。

科学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想的乐趣,享受探究过程,树立敢猜想、乐猜想的意识,大胆发表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猜想。你认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猜想依据是什么?

猜想实际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人的思维在探索科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得到的一种假设,是一种合理推测。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在提出猜想时说出猜想的依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2)注重自主探究。

新课程要求“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能自主学习,教师需要把主动权、话语权真正交给学生。虽然才初一,但学生已经具备探究简单问题的思维和基本方法了,教师要尽量放手,相信学生“能行”,但应该及时适当地给予指导。

片段四:

师: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众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如何控制其中变量?利用课桌上的实验器材,先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因素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注意实验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然后进行操作。

学生在做温度是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时,先将酒精分别滴在2块玻璃片上,再将其中1块用试管夹夹住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结果有的组酒滴出现气泡,沸腾了;有的组酒精着起来了。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先将1块玻璃片加热,再分别向2块玻璃片分别滴加酒精;也可以将玻璃片放置火焰上方较高处,以避免上述情况……

在明确探究方向、探究内容后,再做简单的必要的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合作实验,还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可能会在设计方案或者实验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但这些都是自然生成的良好学习资源,不可放过,要充分加以利用。当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反思等各种途径解决出现的问题时,他们获取的不单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科学思维方法。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学到很多知识,而是受到如何思考的训练。”有问题的探究活动才是有效探究。

(3)分享成果,互相评价。

初中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希望能在同伴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成果,希望获得大家的认可并受到赞许。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表达各自的见解,通过交流、评价,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认识和思考问题,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同伴的可取之处,达成互补,最后达成共识,养成严谨的探究习惯。

片段五:

师: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请向大家展示或叙述一下你组的实验结论。

生1:液体表面大小是影响蒸发快慢因素之一。我组实验操作是:用滴管将酒精分别各滴一滴在2块玻璃片中间,对准其中1块玻璃片上的液滴吹气,让其摊开。

生2:吹出的气温度较高,而且气体流动速度较快,这些可能会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我将其中1块玻璃上的酒精用铅笔芯均匀地摊开,因为铅笔芯不会吸收酒精。

生2: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影响因素,而且你考虑到了铅笔芯不吸收酒精,但你可能没注意到有一小滴吸附在笔尖,酒精的质量减少了。我直接拿着玻璃片缓慢转动,让酒精慢慢地流开来,扩大表面积。

激烈的争议往往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发的时期,同伴之间的争议、评价是直接的、中肯的。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局限于汇报实验结论,缺少对实验过程的反馈、交流及评价。实验探究的意义难以深化,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不够突出,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安排做进一步调整。

4.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和再创造。新课程强调: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这些在课堂上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学生薄弱的。学生应用获得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释平时看到的但不知道原因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巩固所需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将毫无意义的知识符号变成具有价值的创造力。

片段六:

师: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很多现象都涉及蒸发快慢的应用,请举例并解释或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哪些因素。

生1:谷、盐,将谷、盐撒开,增大表面积加快蒸发。

生2:狗夏天将舌头伸出来,增大表面积加快蒸发,带走更多热量。

生3:干手器。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速度来加速水蒸发。

生4:喝开水烫嘴时,常向水面吹气并用两个杯子来回倒水,加快空气流动和增加液体表面积来加速蒸发,从而加快降温。

……

学生举例身边的生活现象并对其进行解释,大大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生活经验,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的升华,以便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5.课后拓展,留有余音。

在科学教学中,除了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进一步发展而教。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使掌握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能够得以及时巩固和应用,最好办法是能在课外拓展相关内容。除了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温度高低、空气流动速度大小能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外,还有其他因素也能影响液体蒸发快慢――液体的种类、空气的湿度等,请同学们课后尝试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精神,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使课堂拥有余音绕梁之功效。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丰富的体念活动,学生动手机会多,交流讨论也多,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活动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注重生成教育。学生表现能力强,实验完成顺利。但探究活动的教学预案设置中仍有遗憾:为了节省时间,只给学生提供酒精,这对学生探究产生极大局限,所以学生探究的结论应该是影响酒精蒸发快慢的因素,而不是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用个别现象或结论来推断一般科学规律,显然不科学。可增加水等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的探究更具科学性。

总体上,“事例―体验―探究―应用”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环环相扣,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该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着多方面优点。

1.学生容易获得新知。

“事例―体验―探究―应用”教学模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出发,通过亲身仔细体验,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构建新知,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此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接受、重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有较好效果。

2.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学习科学不仅仅是掌握某些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了,出于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接受能力强的重要时期。因此,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应用中提出问题,于问题加入进行科学探究,于探究中获取知识,于知识应用中进行创新。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有质疑精神,养成分析事物、创新思想、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学生获得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教给了方法就是教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新知识,自动纠正认知错误。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探究方法的载体,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培养。课堂中学生交流体验感受,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评价,在这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技能,增强相互协作、共同促进的良好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荣.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中学生物学,2006(07).

[2]胡惠.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学月刊,2006(3)上.

[3]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第一版).

[5]廖伯琴.走进课堂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