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宿州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宿州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农技服务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研究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近年来的改革做法,提出创新型发展的设想,以促进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01-03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安徽、江苏、山东、河南4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全市总人口642万,其中农业人口539万,占总人口83.95%,现有农村劳动力318万人;总面积9 787km2,平原面积8 89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面积66.52万hm2,占总面积的67.97%。该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肉蛋、蔬菜、水果供应基地和农产品集散中心,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宿州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素有“果海粮仓”之称。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胡桑等。正常年份粮食总产量306万t,棉花总产量8万t,油料产量40.5万t,水果产量86.5万t;境内拥有8万hm2全国最大的连片果树产区,果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拥有5.33万hm2的花生种植基地和2.67万hm2大棚蔬菜种植带。科技兴农历来是宿州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 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现状

2000年前,宿州市建立了108个乡镇农技站,承担全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于管理“三权”下放乡镇,导致原农技站经费缺乏,人员涣散,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有的改行离开农技推广岗位,有的专职从事农资经营,服务网络线断网破。2003年,宿州市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原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并入由农业、林业、畜牧、农机、水利5站合并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在职人员大多是协助乡镇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很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乡镇农技推广呈现出管理失控、上下脱节的局面,农技服务网络陷入瘫痪状态。

随着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文件的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展开,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委管理,人员全部为事业编制,工资由县区财政预算管理,各农技站的业务指导由所在县区农业推广中心负责,从而基本完成了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部署[1]。

目前,宿州市、县、镇三级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共计1 567人,其中市级96人、县级420人、镇级1 051人。据调查,宿州市农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46.2岁,专科学历以上人员894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39人、中级技术职称的601人。全市农技服务机构260个,其中市级14个、县级27个、乡镇级219个,农业、畜牧、林业、农技、蔬菜、果树等科研所55个,以农业技术服务为主的专业协会220个、专业合作社4 130个。健全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2],是宿州市科技兴农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 宿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宿州市虽然按照省里要求完成体系改革与建设,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有:

2.1 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功能不强 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部门设置多且分散,有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动植物检疫、农业机械、水利等,制约了综合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在行政隶属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上又不统一,农技人员往往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和处理行政、计生、民政等非农行业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大多数行政村的农业服务人员由合作社、协会的负责人或村主任兼职,由于他们工作繁忙,农民遇到的生产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线推广力量薄弱 目前,乡镇农技服务工作人员已调整为由业务部门管理,虽保证了人头工资,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农技服务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装备较差,信息网络、试验仪器等服务设备简陋,影响了农技人员下乡入户提供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质量低,甚至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严重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3]。

2.3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 尽管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数都是正规院校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导致知识更新慢,农业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无法开展,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更新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显著下降,务农劳动力多为留守老人、妇女,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接受科技能力较差。因此,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人员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是我市农技推广服务的当务之急。

2.4 农技服务条件差,手段陈旧 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场所面积小,条件差,无服务、咨询场所。推广服务只能靠“一张嘴,两页纸”的简单方式进行。各基层推广站交通工具缺乏、培训设施简陋,缺少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难度大,效果差,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2.5 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尚未明显体现 目前,很多人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事实上,合作社的运作是自负盈亏的公司制,或是群众自发的组织,政府不拨付经费,它是依靠自身的收入维持正常的运转和发展,其职能是经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队伍稳定、充满活力的国家公益性农技服务队伍作保证,健全县、乡(镇)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体系是专业合作社不能替代的。

2.6 农技服务过程缺乏健全的考评体系 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管理、考核不到位,流于形式,规章制度不健全。各区县虽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推广人员年度考核制度,但这些制度只是沿袭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农业推广人员的职责不明、绩效考核没有量化指标,农技服务人员的行为缺乏规范,存在着 “乡镇无法管,县市管不住”的现象。

2.7 地方职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服务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建立一套长期、稳定、高效的农技服务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作用,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基层,这是职业院校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宿州市各县区都有若干个农业职业学校,但没有一所真正融入到农业技术服务之中。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基地“的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虽组织了上万人次的农民培训,但也只是局限于室内,缺乏实用性的田间现场服务。

2.8 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不到位 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希望大学生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新思路推广给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到农业服务中来。

2008年宿州市开始启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共选拔553名“大学生村官”,其中145名大学生村官实现了有序流动。截至目前,宿州市现有“大学生村官”408名,走访获悉,多数“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熟悉不够,农业知识肤浅,开展农民工作方法单一,“农业推广员”角色缺失。加之待遇低,积极性不高,又难以担当农业创新的传播者,一部分成了乡镇的办事员,一部分游荡于家与工作地,一部分疏于本职工作,转投其它行业。致使推广工作的终端环节出现“断路”,农业推广工作的“最后一环”难以衔接。

3 继续加强宿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定位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农技推广持续发展要依靠政策法规作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政府对国家农技推广体系的保障责任,明确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规定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有关经营创收活动。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的事业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人、财、物由农委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上级农业推广中心下达的各项试验、示范推广任务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测防等工作。根据其职能定位和服务规模,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服务机构运行高效的目的,以促进农技服务事业健康协调发展[4]。

3.2 多方筹措资金,构建农业科技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广开农业科技融资渠道,培育科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人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设立财政支农科技专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需的办公、通讯和交通等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对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要不断增加,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重点保障实用、先进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推广的专项资金,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办公经费。同时,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完善立项与评审制度,确保科技成果的质量。

3.3 采取多种形式,强力构建农业科技人员培育机制 2005年以来,宿州市实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三大培训项目。迄今为止,宿州市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6 000多人、科技示范户25 000多人次、新型农民达50 000多人次。对本市优势主导产业的油粮、蔬菜、水果、养殖等,按照生产的实际需要,在产、加、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逐步形成“一村一个特色,一村一个亮点”的专业化生产格局。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实现其顺利安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应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特点,宜立足实用新型技术,开展订单、订向培训,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竞争力。

3.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技服务的智能化 建立“宿州农业信息网”、“宿州果蔬信息网”等农业网站,以及“农业110”科技服务热线,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充分发挥技术及信息优势,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全天候服务。全市范围普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络,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期组织种养大户及农业生产者收听收看相关的科技信息。农业技术专家在关键季节,对种养技术通过专题栏目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服务面。各级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均配备微机及网络传输设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为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服务提供便利,形成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

3.5 落实基本待遇,完善人事管理考评制度 根据国家现行的财政体制,按照“上下连动、分级负责,中央主投、地方配套,中央养事、地方养人”的原则,建立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技推广的4项经费,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条件和手段建设经费、队伍素质建设经费和重大农技推广项目专项经费[6]。努力探索建立经营服务新机制,市级财政预算应将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服务人员的人头经费全额列入,并建立专项资金扶持在改革中分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创办集农资经营、科技示范于一体的公司,给予其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农技服务人员进村入户的工作量和服务实绩及服务对象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指标;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办法,在农技人员职称评定上,积极推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7]。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体制更顺、机制更活,从而有效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6 革新服务理念,改进推广方法 面对宿州市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农技部门可利用原有的服务设施,大力兴办服务实体,既“开方”又“卖药”,将以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推广方式转变为以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产业技术等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可弥补农业推广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农技服务有个可靠的平台和载体。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农技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按照产业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农民的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做好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工作[8]

3.7 强化地方职业院校参与农技服务的深广度 现代农业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农技推广队伍[9]。作为地方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农业院校以及开设涉农专业的学校,应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无技术、无岗位”的农民工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专业技能,既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扩大地方院校的社会影响,提升办学层次。同时,地方职业院校通过参与农技服务,利于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师生的教科研水平,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学院人才、科技、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在农业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产业升级的联结点上,谋求专业和产业的全面对接,为宿州市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解决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8 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打造百姓身边的宣传队 近些年,农技推广体系“网破、人散”的问题较为突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将完善该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畅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而站在末端岗位上的,除了基层研究人员、农技工作者外,还有另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工作队伍――大学生村官。

选拔符合当地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及服务意识强、乐于奉献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到农技服务体系中,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发挥大学生高素质的职能,使之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宣传员,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村官们刚跨出校门,尚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能力,难以让长期耕作并且经验丰富的农民信服。因此,对于担当农技推广服务宣传员角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应加强集中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农村、熟悉农业、关爱农民”。与农业院校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培训,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他们农业创业、创新的传播和推广能力,将他们打造成农技服务的宣传队,动员和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让大学生村官早日成为农村科技致富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太和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4):363,365.

[2]郑琼,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2-33.

[3]褚冰倩,乔文峰.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设想[J].现代农业科技,2011(3):387-388,390.

[4]萧茂普.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科学构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9):4-6.

[5]张德福.试论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发展中的紧缺人才需求[J].天津农林科技,2010(1):20-21.

[6]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1):4-13,14.

[7]王仲勇.完善与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措施与建议[J].河北农业,2009(11):37-38.

[8]杨晓辉.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经验和做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4):56-57.

[9]艾应伟,范志金.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与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10):442-444.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