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大家干活轻松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大家干活轻松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对工具很生动

第一眼看去,姜广敏有点像在街边揽活的零工。他皮肤黝黑,穿着蓝白相间的迷彩服,上面粘着星星点点的油漆和铅笔痕。他宽肩高个,话不多,开口前总会习惯性地咧嘴笑笑。

来之前翻看姜广敏的简介:参加送电工作26年,完成技术革新25项,其中12项工具获得国家专利,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00余万元,节约资金4000余万元。依照常理,打破窠臼、勇敢创新之人,大都外向、自负,甚至有种咄咄逼人的凶猛。这个外表温和普通少言寡语的人,能有这种激情和自信吗?

很快,姜广敏就用行动修正了我的第一印象。

在面对自己的工作器械时,他突然变得话多起来:“这是铣床,铣个金属槽、齿轮啥的。这是车床,对工件进行旋转、切削加工。这是磨床,一些刀具零件车完之后在这打磨。这是钻床,这是砂轮机,这是张力试验机……”姜广敏显然对这些铁疙瘩早已烂熟在心,他细细讲解,生怕遗漏了什么。

当面对自己发明的那些工具时,他甚至不等人发问,主动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盘锦冬天冷,地下十几厘米的土层都能冻上。有时施工挖坑,4个人一天都挖不完,还累得够戗。我就做出一个膨胀地锚,有这东西就不用再挖坑了。”姜广敏的声调开始升高。“找个手钻把冻土层打透,把地锚去,膨胀之后啪就卡住了。用完了一拧就能取出来,可好用了!”

姜广敏原本处于隐性状态的自信,一下子迸发出来。他强调自己的工具实用、便捷,“用处特别大”。说这话时,他脸上有股莫名的光彩,生动照人。

创新停不住

姜广敏今年52岁,是盘锦供电公司送电工区检修班的副班长。他的第一件发明,是个简陋的大剪子。

电工作业时,有时需要将电杆或杆塔上的引流线断开,进行维修。那是1994年之前,一般都是断电作业。“那会儿很多用户还是单回受电,一停电,就会影响生产造成损失。”姜广敏动起了念头:“能不能带电把66KV分歧线引流线给断开呢?”

要弄断东西,首选当然是钳子或剪刀,关键是把手要长才能在地面操作。姜广敏买来一个巨大的剪子头,又弄来一根绝缘木,敲打上了。“剪子是铁的,绝缘木是玻璃纤维的,不能直接焊在一起。我就在绝缘木上打磨出一个连接槽,用螺丝把它俩直接拧上。”

工艺听着简单,过程其实很遭罪。“玻璃纤维磨的时候直冒白烟,全是小颗粒,呛得眼都睁不开。”不过大剪子做出来后,效果立竿见影。“大家都说,你做这个玩意方便,省老劲了。”姜广敏也跟着乐,他觉得自己的罪没白受,“觉得老有面子啦!”

从此,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姜广敏的创意像是开了闸,怎么也关不住了。

在常见的人字梯顶端,用绝缘材料焊上一个探头,他做出了带电绝缘折叠探头梯,从此电工可以安全地升空带电作业;在引流线绑上两个铝制导线,他做出了220千伏耐张引流线支架,解决了风力过大时引流线碰撞电塔进而放电的难题;而他把传统爬线软梯改制成绝缘硬梯、用带电腰绳代替普通安全带和自制的消弧器,已经成了带电作业的三件宝。

最让记者感到惊奇的,是他发明的导线挂物清除器。

日常生活里,常会看到电线上挂着布条、塑料袋等。“这些东西一到雾天、阴雨天,容易形成放电通道,造成击穿、放电。”以前为了清除这些挂物,电工把绝缘线甩上去硬蹭,有时反而越蹭缠得越紧。

怎么办?姜广敏一开始想到了热烤。“买了一个喷灯,扛起来对着挂物烤。”但同时受烤的还有导线,万一烧断更危险。他又想出一招:用滑轮和绳索把刀片吊起来,来回顺着电线去割。可有些挂物会前后跑,效果不佳。最终,几经修改,他把滑轮和剪刀结合起来,通过挂钩、定位销、传动杆操作,人可以站在地面遥控修剪电线上的挂物。

“你别看老姜做的东西没有高科技含量,但都是最实用的。用起来既省力又省心,造价还便宜!”同事戴鹏忍不住向记者夸赞说。

父亲好榜样

这位多产的发明家其实只有初中学历。

因受影响,姜广敏勉强读完了初中。1979年接父亲的班,进入瓦房店化肥厂成为车工。年少时,家里不宽裕,姜广敏没见过什么像样的玩具,他对机械的最初印象全部来自父亲。

父亲最早在沈阳电工机械厂上班,后来工作调动到了瓦房店化肥厂。这里的厂长毕业自清华大学,很重视技术工人。“我父亲上班时是电焊工,8级,最高的了。”姜广敏一脸佩服地说。

一次,厂里锻造车间的气锤杆子开裂,再买一个太贵,厂长就让姜父给焊上。气锤重达千斤,需要放在大烘炉上边加温边焊接,否则就会变形。父亲足足焊了一个星期才完工。每天,厂里派车把老人从家接去,然后再用车送回来。

“小时候,父亲老说一技在身、走遍天下,这次经历让我觉得他说的在理。”从父亲身上,姜广敏隐隐约约看到了技术的力量。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受人尊敬的技术大拿。

当上车工后,他开始认真学技术,没多久车出来的产品就达到了免检水平。他没就此止步,又把眼光对准了其他技术。“车、钳、铆、焊,咱们厂里比较全。老工人都是我爸老同事,一到中午,我端着饭盒就跑去看他们干活。”就这样,6年里姜广敏全面掌握了四项技术,自学成了复合型人才。

1986年,姜广敏调到了盘锦供电公司。“以前还跟人说笑话,说车钳铆电焊,就差电工没干了。谁想到最后全干遍了。”

电线检修是个技术性很强的活儿。半路出家的姜广敏开始时并不懂,可他有钻劲。平常进入作业现场,他紧跟在老工人身后,仔细看、认真记,不懂就问。回到家,把一天的问题总结一遍,哪里没弄明白,第二天再找师傅请教。

很快,姜广敏锋芒崭露。1995年,东北电管局组织下属单位技能大赛,他被选中。参赛前,选手集中训练。这一个月里,他几乎每天下半夜才睡。“《工艺规程》、《运行与检修》、《安全规程》,这些书天天抱着看,最后差不多都能背下来。”比赛结束,姜广敏获得第三名,他的理论水平也突飞猛进一大截。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工作,第二年他又报名参加了中专半脱产班。“3年没拉过一节课,平常只要没事就翻着书看。”戴鹏介绍说。记者无意间找到了直接证据:在老姜桌子上,《带电作业》这本书,早被翻得起了毛边,前后书皮都掉了。

姜广敏就这样,为日后的技术革新积攒下了力量。

逼出来的专家

在宣传语境下,任何创新都是激昂亢奋的。其实不然,真正的创造都是严谨无趣的,甚至是艰苦枯燥的。

姜广敏正属于后者。他以前的诸多发明,是在一间拥挤不堪的小屋里鼓捣出来的。小屋蜷缩在盘锦供电公司送电工区的院内一角。只有门,没有窗户,墙面是的红砖。还不足10平方米的屋内,四周堆放着各种废旧零件。“人家当废品扔了,我都捡回来存着。指不定哪天能用上。”地上则是老式的台钻、电焊机、砂轮机等机器,两个人在里面转身都费劲。

因为有车钳铆焊的技术底子,姜广敏得以把想到的形状各异的工具付诸实践。但这些老式工具机械化程度低,常需要老姜手工切、磨、锉。如果没有达到设想的目标,还要反复试验修改,经常一整就是好几天。妻子说他是三无两店:“无节假日、无休息日、无休息时间;把家当成饭店、旅店,吃完就走。”

条件如此艰苦,单位也不给多发钱,为何自找苦吃?“我是班长,不能看弟兄们干活受累啊。”老姜说,“检修工作很辛苦,整天爬上爬下、架杆放线,逼着我去找窍门。”

他举了个例子。以前跨铁路、公路搭建高压线路,需要搭木架子、爬软梯,费工费力费钱。有次搞光缆施工,刚开始两天工友们就快累趴下了。“不能这么干呀!”姜广敏急了,蹲在工地上2天就琢磨出一个自动脱落滑车装置,不用搭架子就能铺设光缆线了,一下让大家感受到了工作的美妙。

对他个人来说,也没白干。凭着这手艺,他先后被评选为盘锦市、辽宁省和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模,工资涨了一大截。2011年末,辽宁省电力公司专门下拨200万元建起一座两层小楼,命名为“姜广敏工作室”。这里面配备了各式机器设备,还有4名助手,从此老姜可以更好地琢磨他的发明了。“现在想想,还高兴得合不拢嘴呐,干劲更足了!”

从16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工业技术的革新就从未止步。并非只是迷恋。本质上,人类力图借助发明创造解放自我,打造理想之国。

姜广敏也许说不清创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只是单纯地想让大家干活时能轻松简单些。其实,这正是用行动在打造自己的理想国。他的创新,让工作更简单,让生活更美好……

责编 /马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