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慧眼独具 匠心独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珊林认为:“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就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亦表现为一种对语言存在的融会贯通,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最终形成语言的驾驭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即引导学生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炼字的角度去培养和强调语感,让“言”与“意”在训练中渗透转化,有机统一。语感怎样炼成?一言以蔽之,就是在读、写之中,重品味,重积累。 教会学生在浩如碧海的文章中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如何匠心独运地遣词造句,令文章字字珠玑,诗意斐然。
一、积累诵读——语感形成的基础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叶圣陶说课文是“例子”和“凭借”,我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凭借”“例子”去点亮学生的眼眸,燃烧学生的心灵,锻炼出学生的语言素养,最终形成语感。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其语言都是经作者千锤百炼,隽永而深刻。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就应通过分析、诱导等方式,并启发其结合生活经验,全面融会贯通,不但能知其本意,还要知其言外之意,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明确要求学生专门备一本札记本,适时归纳积累,时时翻阅,在理解的同时,能结合情感体验,有更深的领悟。当知识的储备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的语感将会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吟哦千万,功到渠成
古今学者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言人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所以古人要求“必吟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 叶圣陶先生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诵读吟咏是训练的基础。”以读为本,加大阅读量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途径。文章的美,在于遣词的美,在于文句的美,在于节奏的美,在于构造的美,在于情感的美,在于立意的美,在于人物的美。美,人皆爱之。但蕴寓于文章中的这些美感,学生未必都能体会出来。他们对于一些表象的美,是有可能感受得到的,如有些文章,特别是散文诗歌等的语言、句式所构成的音律美或是作者某种直白的情感美。但文章整体的结构美,作品深层的意蕴美和哲理美等等,学生就难以把握。这正如初看舞蹈表演,大家对演员娇美的仪容,多彩的服饰和优美的舞姿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但对于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肢体语言的特定含义等等就不易把握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反复读,多领会,多揣摩,方能领悟作品的真谛。吟咏就是对一些经典篇目,好词佳句不断地咀嚼,或者像古人那样拿腔拿调地反复吟诵,使好文章烂熟于脑海,好词佳句浸润于骨髓,以受到良好的语感熏陶和感染。《庄子?天道》中说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于语言的妙处,你可以先不言传,但须得先心有所会,而后融会、沉淀,于人情练达时,以“言”达“意”,最终形成了语言素养。吟哦千万,每到用时,便能厚积薄发,其语言感悟的直接性、爆发性,反馈的应激性、速效性就能表现得较为敏捷,达到功到渠成的良好效果。
二、训练——语感形成的翅膀
良好的语感不应当只停留在一种朦胧的感受上。初步的感受对于语感来说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只有在初步感受和“意会”的基础上赋予语感以理解的性质,达到可以“言传”的地步,这样的语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行走在语文这一大地上,对学生进行有规律的语感训练(本文仅从炼字的角度进行阐述),就像苍鹰想要搏击长空,必先一次又一次锤炼自己的翅膀一样。语感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得意得言,含英咀华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曾经指出:“每个词可以分析为四种要素: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形体,第三是意义,第四是功能。即词均有音、形、义、能四种因素”那么在训练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将词进行适当的归类,引导学生在文字的丛林中慧眼识宝,并能有条不紊地说出其妙用。下面,让我们举些例子来说明。
1、 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在句中的妙用可遵循以下三步骤进行赏析。
2、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3、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4、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举例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热闹。(步骤一)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烂漫之意。 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举例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步骤一)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步骤二)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步骤三)
2、绘形 文字一般是用字义来表情达意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并不利用它这个功能,而是只取其字形,用它的图形来表达一种意思。我们可以发现:在文句中嵌入字形,如果运用恰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形象、生动有趣,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达到良好的修辞效果。
举例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陆定一《老山界》)这里的“之”字,不仅形象地表现火把蜿蜒曲折和行军人数之多,而且还衬托出行军山路陡峭弯曲,突出地理环境的险峻,为表现文章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举例2、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朱自清《威尼斯》)
此句中的“S”,形象而简洁地描绘了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城那种迂回曲折的形状,节省了很多文字说明。
3、移用 朱光潜先生说:“每个字在每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 确实,语感的获得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和体味。比如,朱自清《威尼斯》一文中“颤得酽酽的歌喉中”把原指汁液浓度高、味道厚的“酽酽”一词,用来形容歌女歌喉的浑厚,就有一种超常的表现力。再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把贬义词“狡猾”用来修饰“儿童”,这一贬义褒用超乎寻常意义的搭配,就真切地表现出儿童在慈祥的老师面前的一种机灵、耍小聪明和自鸣得意的神态。因此,让学生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就可以把现有的语言形式内化为活的语言形式,使自己充分体味语言的无限魅力。
4、大词小用 原来用在重大事件上的词现在用在自己身上,使作品有更严肃的氛围,提醒读者思考。如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散文中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在讲话或作文时,大词小用如果交错出现,纷至沓来,效果必定是“喜不胜收”我们下面看看一个不愿读书小孩的幽默:
“放寒假了,爸爸不让我游戏人间,说是会丧志,硬要我天天背《成语词典》。”
“让你背《成语词典》?”
“那么厚,八百九十页,叫人惨不忍睹,我一看见它,就多愁善感了。我要不背,爸爸就入室操戈。我要跑,他就要打断我的腿,要削足适履,爸爸力气大,打起我来重于泰山,不像妈妈打我轻于鸿毛。爸爸一个耳光把我打得犬牙交错。我只好背,背得肝脑涂地,满脑子的成语。”
(二)增删移换 撷英悟意
经过上一环节的炼字品读,学生对作者匠心独运的词语锤炼、越规逾矩的超常搭配、声音韵律的和谐调适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当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知识层面后,言语和阅读材料就不仅使他悦耳、娱目,而且会令他们赏心、激趣、动情、励志了。为了达到固本培元的效果,在这一阶段主要采取“移易——比较”法。我们知道那些经过作者惨淡经营的言语,其词语的使用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有些甚至成为千古名句。因此训练学生品味语言,就需通过“有意移易”的方法,在比较中使他们切实领悟“无可移易”的道理。简而言之“移易——比较”法可以概括为“增、删、移、换”四个字。例如,可以让学生增一词语读读看、删一词语读读看、变换词语读读看、移动词序读读看、比照名家改笔读读看。在不断的琢磨吟咏中,把自己的感受上升攀援到理法的高度。例如: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如果把“这”改换成“是”,那么味道就不够了。用上“这”一词,就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表现着说话者强烈的情感。而“是”只是一种单纯的判断,在文字上体现不出情感取向。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在表情达意上的能力,并能结合具体语境,撷英悟意。
三、实践——语感形成的根本
“学以致用”,在实践生活中促进学习,进而培养语感。正如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教授所说:“语言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没有了实际内容。”可见,离开了生活,要使学生获得言语直觉,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说写训练正是最佳的实践方式。首先,应鼓励学生多说。可以通过演讲会、辩论会等,在说话中提高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应鼓励学生多写。写周记、摘记、日记、作文等,在写作中,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用一个词语激活一个句子,用一句妙语盘活一段文字,用一种句式传递一种情韵,用一些修辞生动一种形象,从而言意统一,意蕴深长,文采斐然。
在说写训练中,学生逐步去芜取精,熟能生巧,有益于语感的养成。下面展示一段学生习作: 槐花带给我童年的快乐。每年春夏之交,一夜春风来,万树槐花开。小孩子们爬到树上,摘下一串串花来,把两只小荷包塞得鼓鼓囊囊的。然后骑在树杈间,晃悠着两条瘦腿,小心地剥去花瓣,悠闲地咂着花蕊,满嘴的清气和甜味。偶尔捋下半篮花来,清水里漾过,开水里氽过,打两个鸡蛋一炒,香甜可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最美不过槐花香》
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学会学海拾贝,语林撷英,积淀语感材料,拥有了“源头活水”,才能真正形成语感。
其实,语感虽然是一刹那不假思索的反应,却积淀了长期的比较、揣摩、学习、训练的结果。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首先要形成正确、敏捷的语感,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的圈子,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到生活中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就语文教学而言,教会学生慧眼独具 ,匠心独运正是培养学生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语感训练的思考和做法[J].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
[2]正确的语感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J].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7期
[3]绘形——修辞新一格[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6期
[4]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6期
[5] 朱光潜.《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