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造故宫的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多人已经游览过了故宫,故宫作为皇家庭院,自然是集天下工巧于一身,里面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胜枚举。可以说,组成这一宏伟建筑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充满了神奇色彩。那么,故宫的基本建造材料是什么?这些材料又是从哪些地方汇聚到一起并用作紫禁城的栋梁之材呢?
汉白玉
故宫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座落在八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气势雄伟,最引人瞩目的汉白玉莫过于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其构图严谨、形象生动,堪称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中的瑰宝。云龙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左右,重250吨,这么巨大的石雕完全使用一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这在让人啧啧称赞的同时,也不禁纳闷:即便现代交通如此发达便利,运送这么大一块石头也绝非易事,古人是怎么运来的呢?又是从哪运来的呢?
这汉白玉的产地,离故宫不算远,就在北京西南的房山――房山的大石窝镇。明朝运送石料有四种方式:人力、畜力、旱船、冰船。其中人力和畜力只能运送重量较小的石料或石制品,到了吨级别的石料就要用另外两种方式了。“旱船”运石料,路必须十分平坦,在石料之下垫圆滚木,以人力或畜力拉拽,滚木一般用枣木、榆木、槐木等坚硬木材制成;“冰船”指的是冬季在运送的途中每隔一里挖一口井,泼水成冰,将巨石置于坚硬木架上再于冰面上滑行。
重250吨的云龙石雕就是通过“冰船”运送的,征用民夫2万人,调集上千骡子,数十天才运到京城。运送这块巨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其进行雕刻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据说大石窝的雕刻师们为了雕刻此石,夜以继日,最后竟有人累死在雕刻现场。永乐皇帝特封此巨雕为“镇宫之宝”。
房山大石窝的石料开采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所以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明清所修建的宫殿、寺庙、陵寝、桥梁以及其他大型建筑所用的汉白玉大多是从房山大石窝采运的。房山大石窝汉白玉以其白如雪、坚如玉、清丽淡雅、庄重伟岸而成为高雅富贵的象征。
楠木
高贵典雅的背后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为建造故宫采集原材料的画面中,有这么一幕:官员和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四川湖广等地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树篱藤蔓杂草的重重拦阻,需要砍刀、短斧等工具在前面劈荆斩棘开道。伐木者经受身体上的痛苦、疲劳、饥渴还是小事,原始森林里的各种毒蛇害虫随时可能攻击,豺狼虎豹也时常出没,这些都给伐木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危险。后人形容为“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如此艰险,为的就是采伐当地有名的楠木。
楠木是一种极高档的木材,其美丽淡雅的色泽、坚硬密致的材质、优美匀整的纹理、温润柔和的质地以及收缩性小、遇火难燃、不挠不裂、耐湿不腐有幽香等特点都使其成为古代木建筑的上乘选料。这些生长在原始森林中的庞然大物被运到北京,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摇身一变成为支撑太和殿的七十二根大柱,直径最大的达一米以上。这么粗壮的木材,又是怎么从四川运到北京的呢?
我们继续上一幕的画面。经过千难万险将楠木采伐并拖到水边后,用毛竹、粗麻绳结成结实的木筏,携楠木经金沙江向北漂流,在宜宾附近汇入长江,然后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之处的扬州暂泊,再沿大运河北上京城。抵达京东通州张家湾后,再上岸搬运至崇文门外神木厂加工。
《明史・宋礼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初帝将营北京,命取材川蜀。礼伐山通道,奏言得大木数株,皆寻丈,一夕自出谷中,抵山上,声如雷,不偃一草。朝廷以为瑞”,而后永乐皇帝一高兴,将发生这一事件的山封为“神木山”,山上的楠木自然就是神木了。清乾隆帝还特意为此作了一曲《神木赋》,这又是后话。
现在您已经看不到这些漂来的楠木柱子了,因为清朝在重修太和殿时,已经全部用产自东北的松木代替。原因是经过明朝的砍伐,楠木这种珍贵物种已是少之又少,加之楠木长大成为栋梁之材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可谓良材难求,再用整木制作大殿的柱子已成奢望。在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中,楠木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金砖
大家都知道太和殿又名金銮殿,这是源于铺墁在地上的金砖而得名。金砖,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尺寸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不只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的地上也铺着这种把宫殿衬托得更雄伟壮丽的方砖。这里我们要澄清,金砖可不是金子做的,但是贵如黄金,因为其制作手续之繁杂、工艺之精细使其价值倍增。除了贵如黄金之外,叫金砖还有个原因:这种砖只能运到北京,供皇帝使用,开始叫“京砖”,慢慢地由谐音演化成了“金砖”。
金砖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先后有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熏烧诸多工序。单是选土这道工序,就有掘、运、晒、推、舂、磨、筛共7道工序。成砖之后,要求“叩之有声,断之无孔”。从中可见金砖的制造工艺之高。
所以我们可以说金砖就是用泥土以特殊加工的方法制造的细料澄泥砖。然而皇宫用的金砖也不是哪都能制造的――它们都来自苏州陆慕(古称陆墓)御窑村一带。这是因为御窑村一带土质细腻,颗粒细,杂质少,可塑性大,澄浆容易,制成的砖质地坚硬密实。2005年御窑村金砖制造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苏州制好的金砖再取道京杭大运河运送到北京,抵达京东通州金砖码头之后上岸。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金砖码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画面了。在军阀混战、日寇侵华、解放战争中,金砖码头以及上文提到的张家湾码头都遭到破坏,加之后来通州城区的垃圾逐渐堆积在河畔,因此码头慢慢就废弃了。
贡砖
撑起整个皇宫磅礴气势的殿基是用山东临清的贡砖建造的。贡砖,顾名思义,就是“进贡”给皇帝的砖,想必一定十分坚硬。确实如此。由于临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细腻,富含铁质,当地俗称“莲花土”。用这种土烧制的砖,异常坚硬,密度比一般的砖大3倍。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用现代科学仪器回弹仪测试,合格的临清贡砖比石头还硬。
贡砖的制造工序自然也是十分复杂,如同金砖一样也要经过诸多工序,其中脱坯是整个工序中最累、最难掌控的一道工序。先在砖模里铺一层湿布,然后从踩好的泥堆上取下一块重约七八十斤的泥团,经过反复摔揉加工,最后用力摔入砖模中,其中最难掌握的是泥团的大小和用力的大小,要保证砖模的四角四棱填满匀实,不会因泥团太小而需要添泥,否则砖坯入窑后烧不成一体;脱制好的砖坯晾干后,即可装窑烧制。
古时烧制贡砖的窑也称作“官窑”。在临清当地至今有“打架上官窑”之说,因为在当时不论你闯了什么祸事,只要躲入官窑即可平安无事。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馆陶县人,因杀人跑到官窑,说自己力大无穷,什么重活都能干,要求留在官窑,窑主便答应了。不久馆陶县知县得知此人下落,索要凶犯。窑主说“此人在我这里干活,已三年没回家了,不会杀人”。县官只好作罢。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窑户的一定的特权以及皇家对贡砖烧制的重视。
贡砖是怎么进京的呢?临清地处大运河之畔,当然也是通过大运河送到北京。上文提到的楠木、金砖以及临清的贡砖都是借助大运河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因此后人说“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也有人称北京为“漂来的北京城”,虽然带有一定夸张成分,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大运河对于北京城的营建、兴旺所起的重要作用。
介绍了这些,现在您也许已经感慨于故宫真是一座集中了多少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的宝库,然而在偌大的皇宫里,还有数不胜数的地方,比如小到贡砖之间的黏合剂的制造、材料的采集,金光灿烂的琉璃瓦、各种瓷器字画等要是说起来,又是另一番文章。可以说是多少代劳动人民生产劳作的经验总结,多少匠人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又有多少人为此殚精竭虑、甚至牺牲生命,才成就了举世无双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