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茶叶出口越“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茶叶出口越“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外不断增设的贸易壁垒,使我国茶叶出口受阻,而农药残留问题是主因,国内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正面临出口的“农残之痛”。将于10月1日实施的《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将为出口茶叶行业带来新的技术支撑。

近日,针对日本和欧盟等茶叶进口地不断提高的茶叶检测标准,我国全新的《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将于10月1日实施,该标准主要针对茶叶农残、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出口茶叶质量安全设置的控制体系。此举将为出口茶叶行业带来新的技术支撑。

据悉,欧盟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已正式执行,在有关茶叶的农残最高限量标准方面,新标准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二溴乙烷、二嗪磷、滴丁酸、氟胺氰菊酯和敌敌畏等5种农药残留标准加严;二是新增170种与茶叶生产关系密切的农药残留标准。而日本从明年5月起,也将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其中对茶叶农药残留限制明显变化。

国外不断增设的贸易壁垒,使我国茶叶出口受阻,而农药残留问题是主因,国内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正面临出口的“农残之痛”。

欧盟新标准

近日,欧盟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EC149/2008)正式执行。由于欧盟是我国茶叶重要的出口市场,这意味着我国茶叶出口又面临新的绿色壁垒。据悉,此次欧盟在有关茶叶的农残最高限量标准(MRL)方面,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关茶叶的MRL标准出现9个变化。在新标准附录Ⅱ中,有关茶叶的5种农药MRL标准加严,分别为二溴乙烷、二嗪磷、滴丁酸、氟胺氰菊酯和敌敌畏;有关茶叶的4种农药MRL标准放宽,分别为虫螨腈、除虫脲、噻嗪酮和苄螨醚。二是新增一些与茶叶生产关系密切的MRL标准。新标准附录Ⅲ新增170种农药,大多是新农药,其中有些农药和茶叶生产关系很大。如,印楝素、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属于植物性农药,以往一般不予控制,甚至应用于有机茶园中,但也被列入名单;西玛津是一种三均氮类除草剂,在我国茶叶生产中应用很普遍。值得关注的是,新标准中硫元素和铜元素的MRL分别为5毫克/千克和40毫克/千克,将对我国广为应用的石硫合剂和铜杀菌剂产生一定影响。这次欧盟颁布的新标准涉及范围很广,有些还是针对我国农药使用情况而做出的调整。而总体而言,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茶叶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随着茶叶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和茶叶出口配额管理的取消,今年以来有大量没有经营过茶叶出口业务的内贸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相在海外“低价抢市”,明显侵犯了海外当地茶叶企业的商业利益,加快了欧盟、日本等地对中国茶叶的“设限”速度。

据介绍,近年来,中国在茶叶出口,特别是出口欧盟国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2000年7月1日起欧盟开始实施新的更为严格的茶叶农残标准后,又陆续出台新的茶叶农残标准,2003年的茶叶农残新标准更是达到了193项。

除了欧盟之外,日本也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其中对茶叶农残限制将有如下变化: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ppm;采用“干茶法”进行检测;设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日本对设限外农药采用“一律标准”将极大增加中国出口茶叶农药被检出的几率,因违禁被追究的可能性极大,这将严重影响到中国的茶叶出口。

“农残之痛”

作为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茶叶出口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我国茶园种植面积为世界第一,产量列世界第二。在主要的茶叶品种中,我国的绿茶产量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85%以上,列世界第一位,特种名优绿茶也反映了当今国际绿茶质量的顶级水平。出口茶叶中的三分之二以上也是绿茶,2006年我国出口绿茶19.6万吨,价值2.9亿美元,分别增长8%和22.1%,占当年茶叶出口量、值的70%和67.4%。同期,我国出口花茶2万吨,价值0.4亿美元,增长22%和26.5%;乌龙茶1.9万吨,价值0.4亿美元,增长2.6%和4%,两者合计占茶叶出口量、值的14%和20.6%。

2007年主要茶种的出口均价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主要出口品种绿茶的出口均价达到1.5美元/千克,比上年上涨了13.1%,从而有力推动了茶叶总体出口价格的攀升;花茶出口均价上升3.7%;乌龙茶小幅上涨1.4%。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出口茶叶的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我国茶叶在传统出口市场的稳定性。2007年我国有八成的茶叶出口至亚非地区。其中对非洲地区出口茶叶12.1万吨,增长4.6%,占当年茶叶出口总量的43.3%,对亚洲地区出口茶叶10.3万吨,增长18.2%,占36.7%。摩洛哥和日本是我国茶叶出口最大的两个市场,也分别是我国在非、亚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2007年对上述两个国家分别出口了5万吨和3.7万吨。

虽然2007年我国茶叶出口增速加快,但目前技术壁垒仍然是我国茶叶出口最大的障碍。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屡屡高筑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针对茶叶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越来越苛刻,二是茶叶检验项目名目繁多,三是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复杂多变。本来我国茶叶在欧盟的市场就不成气候,在我国被欧盟定为农药残留高的国家和地区后,我国对欧盟市场的茶叶出口就更为艰难。2006年我国对欧盟茶叶出口量下降了5%。自2006年欧盟、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实施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后,我国多个茶叶出口大省的出口量迅速下降。海关最新统计,2006年1~8月,我国出口茶叶19.2万吨,比2005年同期下降1.8%,出口量在持续增长5年之后首次出现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国外不断增设的贸易壁垒,使我国茶叶出口受阻,而农药残留问题是主因,国内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正面临出口的“农残之痛”。

浙江和福建是我国传统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大省,2007年1-8月,浙江和福建两省分别出口茶叶11.5万吨和1.1万吨,分别增长3.9%和1%;而湖南、安徽和广东的出口量分别为1.4万吨、1.3万吨和0.8万吨,降幅分别为6.1%、7.2%和22.6%。以上五省的茶叶出口量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83.7%。茶叶出口大省所遭遇的情况在其他省份未显严重。2006年1-10月,重庆市茶叶出口491万美元,比2005年同期减少137万美元,同比下降21.8%。

自2006年1月起,欧盟开始实行更加严格的食品及饲料安全新规定,针对茶叶的农药残留标准可以用“苛

刻”来形容。新规定中,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项目从原来的193项增加到210项,210项以外的农药残留项目采用0.01毫克/千克的“默认标准”;茶叶中硫丹的限量从原来的30毫克/千克调整为0.01毫克/千克,比原标准提高了3000倍。欧盟新规定将很快对我国茶叶出口产生影响,2006年1-4月,我国出口茶叶8.49万吨,与2005年同期相比,直降8.61%。而产茶大省安徽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2006年1-4月,安徽省出口茶叶4637吨,价值691万美元,分别比2005年同期下降16.9%和5.3%。

自欧盟实施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以食品安全为由,仿效欧盟,提高茶叶农药残留的控制标准,增加对进口茶叶中非茶类杂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黄曲霉素和微生物等项目的检验。2006年5月29日,酝酿多时的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实施,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受其影响,我输日茶叶普遍下降,其中,2007年1-7月,福建省输日茶叶同比下降14%,而6月、7月降幅分别达49.7%和37.3%。

与此同时,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还调整了农残检测方法,用“全茶”检测法代替过去一直采用的“茶汤法”。检验检疫专家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结果相差至少10倍。该制度的实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茶叶出口,在实施后的6-8月,我国茶叶对日出口6635吨,降幅高达43.6%,在日本市场遭遇重挫。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设置技术壁垒时最常用的“武器”就是农药化学残留。我国茶叶屡屡被曝光农药残留问题,一方面是缺少“从土地到茶杯”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中国茶叶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对种植和养护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难以进行有效监控。

2006年10月1日,我国茶叶行业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根据新国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2种污染物在茶叶中的含量作出限量规定,《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9种农药在茶叶中的含量作出限量规定。但是与日本的监测标准相比,显然要低很多。目前,我国关于茶叶的农残和污染物检测项目只有十几项,即使算上农业部禁止使用的39种农药,我国现行有关茶叶的农残及污染物的限量项目也只有50多种,与欧盟的210项及日本的276项相比,差距甚大。

有专家认为,中国茶飘香世界还要迈过以下六道槛:一是切实加强源头控制,尽快完善预警机制。对出口茶叶的生产推行“公司+基地”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和加工,以龙头带源头,彻底改变茶叶收购分散、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局面,通过实行质量监督员、植保员和监管手册制度等提高企业基地的管理实效。此外,还要建立国内外信息互通机制,充分发挥风险预警功能,提高化解有关进口国预警、设限风险的能力。二是抓好监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规范农药经营秩序。地方政府要将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控体系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扶持开发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规范农药的生产和流通工作。三是要推进发展有机茶叶,加快开拓多元市场。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有机食品贸易的发展,有机食品将成为今后发展潜力和前景巨大的产业。目前,代国有机茶叶少,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发展有机茶叶的生产是我国茶叶出口创汇的必然趋势。

四是提高品牌意识,强化认证制度。在出口茶叶的生产加工企业中积极推行ISO14000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同时,积极推动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茶叶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开展原产地认证。

五是落实卫生注册制度,加强自控能力建设。检验检疫部门要督促茶叶出口生产企业建立并推行HAGCP、GMP(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规范)等科学生产加工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残留控制、检验检测、产品追溯等为主要内容的源头管理及过程控制体系;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实验室建设等。六是建立评议交涉机制。有关部门要建立评议交涉机制,对国外的茶叶标准和要求,按照WTO“不会给贸易带来障碍”的原则组织专家进行评议,并根据评议结果有针对性地与进口国交涉,从而维护我国的基本权益,让中国茶真正飘香世界。

发展有机茶

近年来,有机茶消费在国际上渐成时尚,尤其在发达国家需求量很大,供不应求,且价格比普通茶叶高出50%以上。国内最先打出“有机”概念的“更香茶叶”成为该领域的一道风景。据悉,“更香茶叶”目前销售收入额已超亿元,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拥有近50家连锁店。专家指出,有机茶的推出,既是中国茶业应对国际茶市“绿色壁垒”的利器,也是茶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去年10月,沿用17年的《茶叶卫生标准》被新的《食品卫生标准》取代,在新的标准下,有机茶认证生产、加工和管理等必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卫生和质量符合消费需求的同时使茶叶贸易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因为农药残留超标,我国茶叶出口量受到影响,且平均价格低于印度茶价40%,低于斯里兰卡茶价60%,从茶农、茶厂到茶叶进出口公司都感受到了“绿色壁垒”的厉害。农残超标的茶叶将逐渐在市场中消失。从环保方面说,茶叶等级分3种,最好的是有机茶,其次是绿色茶,再次是无公害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发展有机茶。

有机茶业产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发达国家(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生态平衡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采用基因工程手段,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制剂,不使用辐射技术,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尽量依靠作物轮作及秸秆、牧畜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维持养分平衡,并利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此外,还要求在产品的包装、运输过程中,不造成二次污染。

有机茶生产于80年代始于斯里兰卡,随后印度、肯尼亚等国家相继出现有机茶园和有机茶生产。我国的有机茶生产始于90年代初,后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世界有机茶产销量为6000吨左右,主要是红茶,约4000吨,其次是绿茶,约2000吨,还有少量有机乌龙茶。目前,有机茶主要销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欧美国家有机食品销售量占食品销售总量约5-10%,茶叶不到1%,有非常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欧盟国家是有机农业的发源地,大多数有机农产品基本能满足需要,但是这些国家都不产茶,有机茶必须依赖进口。近几年来,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包括茶叶贸易公司,有机食品贸易公司和其他贸易公司在内,都有国外客户求购有机茶,特别

是有机绿茶。

目前有机食品在欧美等国家食品市场上,特别是超级市场等主流销售渠道销售出现跳跃上升。根据欧盟有关有机认证机构和贸易商提供的信息,有机茶市场正处于成长期,有机茶价格也非常有吸引力。事实上我国的有机茶出口局面尚未打开,有机茶产地与市场间的渠道十分不畅。1998年以前,出口到欧盟市场上的有机绿茶主要是印度和斯里兰卡生产的,至今仍然有斯里兰卡客商从中国进口有机绿茶,然后再名以斯里兰卡有机绿茶出口到欧盟市场。我国茶叶界要齐心协力,占领并扩大国际有机茶市场。

有机茶须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的标准,经独立的认证机构OFDG(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如四川峨眉山有机茶,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检测,其含氨基酸24.8%、茶多酚33.5%、硒0.15PPM、锌65PPM、铁174PPM,农残检测结果均为“NO”(未检测出)。

目前,我国茶园总面积约1696万亩,居世界第一;茶叶年总产量达67.6万吨。发展有机茶,虽然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和极为“苛刻”的条件,但具有生态效益与产业经济“双赢”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在茶叶主产区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先后有50多个县(市)建立有机茶基地2万多亩,有30多个茶叶生产或贸易单位获得有机茶颁证。1998年,我国有机茶生产量和出口量为500余吨;1999年为1000余吨;2000年上升到2000余吨,呈几何级数增长趋势。尽管如此,我国有机茶规模还很小,开发潜力巨大。专家指出:现在有机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地与市场间的渠道不畅,至今仍有斯里兰卡客商从中国进口有机茶,再出口到欧盟市场。

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1990年6月荷兰颁证组织到浙江临安东坑、裴后茶园进行了考察并颁证,由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1997年以来,有机茶得到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茶叶主产区的浙江、江西、安徽、云南、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先后有50多个县开展有机茶开发,建立有机茶基地50000多亩。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

目前我国的有机茶开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私营企业或茶叶专业户+出口公司型、出口公司主导型、政府推动型,当然也有盲目跟风型的。浙江省是有机茶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开发早,企业和茶农热情高,出口公司开发国际市场积极,政府引导及时、措施有力。特别是省农业厅联合省供销社在20个重点产茶市县实施“有机茶工程”,计划到2005年全省有机茶园(含有机转换期茶园)面积和生产能力分别超过10万亩和5000吨,同时建立起科工贸农一体化的有机茶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体系形成有机茶生产、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检测认证管理等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体系。5年内,预计拉动全省茶叶产值提高10%左右,茶农增收2亿元。

江西省是另一个有机茶开发较快的省份,有了相当的有机茶产销基础。为加快形成规模生产的能力,江西省农业厅也在组织实施有机茶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省建设一批有机茶生产基地,三年后全省有机茶产量达到4-5千吨,五年后达到6-8千吨,产值达2亿元,相当于目前全省毛茶的总产值。

安徽省也非常重视有机茶开发,特别是在屯绿主产区黄山市休宁县,选择位于新安江源头的流口山区,进行有机茶开发试点,在组织模式上,形成从茶农到加工企业到贸易商的有机茶开发产业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福建省十分重视绿色食品茶叶的开发,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福建省部分企业正在将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开发结合起来。此外,湖南、湖北、云南等省也在积极开展有机茶开发。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有机茶生产尚未普及,生产技术也比较薄弱,国内有机茶产量仍然不高。有关机构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年产有机茶仅8000吨至1万吨,仅占茶叶总产量的1%,与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有机蔬菜、水果相比,有机茶叶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要低得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扩大有机茶出口。

业界专家认为,发展我国有机茶叶生产和扩大出口的关键,一是要解决有机茶叶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尽快提高有机茶叶生产者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建立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国际认可的有机茶认证机构。二是由于有机茶产业具有成本高、投入大、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要在发展有机茶生产中解决茶农获得经济效益不高等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加以推广和引导,推动建立完善的有机农业体系和产业化加工、销售体系。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生产企业则要加强自律,严格按标准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