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能量代谢分析在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能量代谢分析在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羽毛球比赛的特点可以看出,羽毛球比赛时运动员的代谢供能方式为无氧(ATP-CP和糖酵解)和有氧混合型供能,以前者为主。因此,把结合技术动作的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法,作为发展羽毛球运动员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较为科学。

[关键词]羽毛球 能量 代谢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69-02

一、现代羽毛球技术的风格

现代羽毛球竞技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快速、全面和突出特长”3个方面。“快”是竞技体育的共性,更是羽毛球运动的核心特征,其突出意义我国羽毛球界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认识到了,并以“快、狠、准、活”的指导思想和技术风格,首创快攻打法而风靡全球。“快”“狠”“准”“活”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快”为核心,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快”的具体表现。“狠”主要体现在进攻上,“准”是击球到位,“活”主要是战术变化多,通过多次准确到位的球路组合,使对手露出破绽。从能量方面来解释:以“快”为核心,“狠”“准”“活”三者的统一点是“快”字。“快”是生理基础的能量,综合能量的高低就是运动员竞技实力的高低。运动员的竞技实力是由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构成,而“狠”“准”“活”就是这三种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快”字为核心和能量统一论等价。能量是“狠”“准”“活”的统一点,也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的统一点。三者与能量的关系是:练体能是储备能量、练技术是节省能量、练战术是调控能量,三者关系尽管是统一的,但是有层次之分,体能和技能是基础层次,战术是高级层次,对体能和技能起支配作用。

二、羽毛球运动中运动负荷与能量代谢的特点

运动训练过程实质上就是应激――适应――再应激――再适应的过程,使运动员的代谢系统得到不断适应,从而提高其运动能力。

运动负荷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因素组成。训练负荷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要承受或完成的身体负荷量,在竞技体育训练中,运动负荷如何安排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运动员在承受不同负荷量及强度后机体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并通过一系列的生化指标得以客观地反映。在训练中,应用这些生化指标来反映运动员对承受负荷后身体机能的变化,客观评价运动员对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以便科学控制和调整运动负荷,避免过度训练和损伤的发生,以期提高训练的效果。

羽毛球比赛是高强度的运动,尤其是单打比赛,以四方球、快速突击为主,是影响羽毛球运动员赛后血乳酸量变的主要原因。根据体内各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把比赛的时间结构划分为0~9s、15s以上运动和15s以上间歇三个主要时间阶段。9s前的大强度运动主要是以ATP-CP供能系统供能,15s以上的大强度运动则逐渐转为无氧酵解供能;运动后15s以上间歇,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得到一定的恢复,乳酸得到一定的转移和消除。羽毛球比赛的回合运动时间大部分在15s以内。在数秒内运动员要完成大量的启动、移动、回动、杀球等高强度、高速度的动作,所以,羽毛球比赛主要是以ATP-CP供能系统供能。在运动后稍长的间歇内,机体的ATP、CP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但随着比赛的日益激烈,15s以上回合运动时间比例的增加,尤其是第三局的比赛,运动员在高速对抗中ATP、CP的恢复和无氧酵解能力是获胜的关键。由于多拍数搏杀大多数在半分钟以内,过多拍数搏杀往往不是持续出现的,在激烈搏杀后的间歇时间内,部分乳酸能得到转移和消除。所以,赛后的血乳酸值不高。但它不能说无氧酵解供能在羽毛球比赛中不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反,在当今日益激烈的比赛中,无氧酵解供能的作用更显重要。根据羽毛球比赛的时间结构和供能特点,在训练中必须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手段。除技、战术的训练外,还应结合专项特点,提高运动员的机能能力。

三、根据代谢特点实行全面训练

根据羽毛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会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基于以上分析,采用以下3个方面的训练,可提高运动员的机体代谢能力。

(一)提高机体ATP及CP代谢能力的训练

ATP和CP是机体的直接能源物质,体内的储量很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增加它们的数量,提高机体代谢能力,提高ATP合成和分解过程中酶的活性。根据羽毛球运动时间结构的特点,速度练习应以短距离、快速变向急起、急停的多组数练习为主,以提高其速度能力。

(二)提高糖酵解代谢能力的训练

运动持续进行中,但ATP及CP大量消耗,这时需要糖酵解代谢功能。由于乳酸的过量积累将限制运动员场上的速度,所以要对运动员进行一定的耐酸训练,提高其血液和肌肉组织内缓冲酸性物质的能力,并增强其对高乳酸的心理忍受能力。因此,需要增加骨骼肌中糖原含量,提高糖原无氧分解能力,增强体内缓冲和忍受乳酸刺激的能力。注重日常训练中耐酸能力的训练,才能在激烈的比赛中坚持“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快速积极的打法,体现出 “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训练时可采用多球数、多组数的多球训练、30s~2min的快速跑练习等。

(三)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要求增加能源储备,增加氧的供应及改善体内有氧代谢能力。一般主要运用半场打全场或二打一等形式来加强有氧训练,但必须有严格的时间控制,通过多球数、多组数和持续的时间来控制有氧训练的效果。

四、间歇训练法对提高羽毛球运动员供能能力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德国心脏学家赖因德尔和教员倍施勒提出间歇训练理论,认为训练时心率达170~180bpm,间歇后心率达100~125bpm时再进行训练,这样有利于增强心泵功能。因此,间歇训练法又称为格施勒――赖因德尔定律。该训练法优点在于练习期间及中间间歇期间均能使心率保持在最佳的范围内,改善心泵功能。

运动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三大能源物质的供能磷酸原供能系统、乳酸能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一般说来,目前提高运动员的乳酸能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有最酸训练和乳酸耐受能力训练等训练方法。对于羽毛球专项的运动员来说,采用一般训练方法和专项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练习效果应该更好。从羽毛球多球训练后血乳酸的浓度可以看出,10球×20组羽毛球多球训练后,不论训练内容如何,乳酸均为4.21士0.42mmol/L,而20球×10组或50球×4组的羽毛球多球训练,时间较长(1min左右),运动强度较大,乳酸积累较多,分别可达10.13士0.41mmol/L、11.52士0.23mmol/L。以上分析表明,10球×20组的羽毛球多球训练,主要是训练磷酸原供能能力;而20球×10组、50球×4组的羽毛球多球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乳酸能供能能力。因此,在羽毛球多球训练中,通过球数及运动时间的不同、组合的不同,就可达到训练不同的供能能力。另外,在以上的多球训练中,也能提高羽毛球的专项技术,这比单纯跑200m×4、400m×3、800m×2的意义更大,但是也不能忽视一般训练方法,它也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根据能量代谢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并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还需要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尤其对不同训练负荷强度后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如对心率、精神面貌、运动员主观感觉等进行严密监控,及时收集、掌握、罗列、归纳、比较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机能变化情况,为控制和制定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和训练计划提供较为准确的科学依据,提高训练效果。

五、结论

羽毛球比赛时能量代谢类型以无氧和有氧混合型供能为主,尤其以无氧供能为主,在训练中应结合比赛的供能特点,采用一般训练和结合羽毛球专项技、战术的间歇训练方法为基础,并运用运动生理生化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供能能力,以期在比赛中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参考文献】

[1]王文教,沈步乙,戴金彪等.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羽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林文,李裕.羽毛球多球训练的生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

[3]冯海,林惠英.论间歇训练法的掌握及具体指标[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8(12).

[4]韩明.关于间歇训练法休息间歇的生理生化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1993,(3).

[5]徐国琴.羽毛球运动的生化分析及在训练中的应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

[6]林文.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7]雷蓉蓉.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