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没有吗啡,就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没有吗啡,就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把扩大内需的重头放在住房和汽车消费上,是否考虑过它们与一般的消费大不相同?

在上个月的专栏中,我请教过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何以说进入股市的银行新增贷款不多呢?在7月6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上,我读到了宋先生写的“贷款是否进了股市”一文。

宋国青认为,货币方面的统计数据,并不支持大量新增贷款进入股市的猜测。

“在央行公布的《存款性公司概览》报表中有一项是‘其他存款’,就是股市的客户保证金。这一项在2008年11月为8483亿元,最近公布的数据是4月的11685亿元;五个月累计增加了3203亿元,而同期贷款增量是5.98万亿元。前者与后者的比例为5.4%。还可以肯定的是,这3203亿元的股市保证金增量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以工薪收入为主的家庭。”

客户保证金的增加值就是股市新增的资金?我想了好久,越想越糊涂。所谓客户保证金,应该就是客户在开户机构所存的现金余额,这里有一部分是新增的资金,但更多的新增资金已经买了股票。客户把钱放到券商这儿,不是为了存钱。有多少钱是保证金,多少钱是股票,在市场强烈看多的状况下,不言而喻。

所以,进入股市的资金与同期贷款增加的比例绝不是5.4%。那么,究竟有多少贷款进了股市?很遗憾,我得不出这个数值。

但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在实体经济不景气时,如果银行大肆发放贷款,钱往往会跑进容易起泡沫的股市,接着会再蔓延至房地产。由于股市没有进入门槛,谁都可以进来。即便股市起不来,割肉套现都容易。虽然房地产有周期性,一不小心会套牢,但是,房地产在泡沫大时,流动性也很强。比起大部分行业,房地产仍极具投机性。所以,在沪深股市“见底”半年后,房地产市场也终于又“大爆发”了。

我看到中电和中化等“国家队”进场,拍得了北京“新地王”。于是,我推理,说不定这些“国家队”的资金早已进入内地和香港股市。对于这一点,许多市场中人早已有所感受。区别在于,我们在股市中只能称之为“神秘资金”,而潘石屹在房地产拍卖会上一眼就看明白了对手。他输在明处,尽管委屈,但比股市要好多了。

不管对错,我们欣赏宋教授努力检证猜测的态度,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其实,还有一些同样重要的猜测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比如,股票的财富效应究竟如何?这个在当年网络科技泡沫中最热门的提法,随着其后股市财富灰飞烟灭,已经少有人提了。后来,美国房地产泡沫又起,格林斯潘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对“居者有其屋”带给美国经济的好处大加赞赏。不幸的是,房地产泡沫就在这一年破灭了。最近,格林斯潘又在提“股票价格”的重要性了,用句比较粗野却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格林斯潘身边的两个马桶只有一个盖子,房地产、股市轮番盖,哪个太臭盖哪个。格林斯潘说这是“创新”,我看是美国(可能已渗透至全球)对虚拟经济已经上瘾,戒毒是不可能了,没有吗啡,就用大量的。

股票和房地产涨了,确实让持有人感到有钱了。不过,房地产每月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照样得付,如果只有一套房,还不能套现,哪有余钱摆大款?股票涨了,确实可以套现,但一般老股民都知道,只有钱往券商那里撒,哪有钱拿出去的道理啊。资本增值,营造出“钱生钱”的复利效应是第一位的。财富效应中的消费观不但不能实现,倒是起反作用的。一般人在没迷上股票前,还能消费,一旦与复利效应对上眼了,节俭啊,资本家的天性啊,新教伦理啊,全来了。不明白吗?看看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吧,当年我们批判,现在我们实践。

另外的猜测是,房地产高涨究竟能拉动宏观经济上涨多少?能持续多久?中国经济从上一波低谷走出,到底是由于我们加入了WTO,从而使出口上了大台阶,还是由房地产拉动的?这需要搞清楚。当年住房政策改革把整个相关资产和财富盘活了,现在还会有类似的政策效应吗?更宏大的城市化运动,在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下,如何推进?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以往各国的城市化运动,都不是在房价脱离经济收入的高涨过程中实现的。

最后,我们扩大内需,如果把重头放在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上,是否考虑过它们与一般的消费大不相同?2003年,基金就把汽车和彩电消费混为一谈,大买汽车股,结果大败。汽车和房子在国际上的分类是周期性股,而一般消费品是非周期性股。道理很简单,一户人家的电视机可以从一台到两三台,而且可以随时扔掉,可他们能拥有几辆汽车?更重要的是,电视机有大规模的二手市场吗?房子就更加不同了,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一言以蔽之,房子、汽车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不可持续性的消费。■

作者为《科学与财富(Value)》(www.省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