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难得糊涂 第1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难得糊涂 第1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昨天清晨,一岁五个月的妞妞指着图画书上的袋鼠,清晰地说“袋袋”,然后把那本撕得七零八落的书塞到我的手上,再用手指指。那一刻,我想,我该给她挑些图画书了,于是到学校从当当到淘宝,花了三个多小时,给她搜书。

2.昨天她一晚上吃了四次牛奶,不给吃就哭闹,睁开眼就喊妈妈,我困倦至极,爬起来坐在沙发上,为孩子这糟糕的睡眠习惯头疼不已,一个人坐了很久。

3.今天早上,等她爷爷奶奶带她出去玩后,我拿了一包牛奶,偷偷溜了出来,不敢给她一个告别吻,因为那意味着又是一个持手相对泪眼的离别。

写这么多,只是想跟你说,你看,我和你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一个妈妈所有的基本烦恼我都有,甚至我可能比你更多。在下面的讨论中,我想跟你说,为什么懂教育理论的人烦恼更多?为什么即使有烦恼,还是觉得有一些教育理论更好?到底教育理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了我什么,没有给我什么?一家之言,你就当看某个不一样人的生活风景吧。

带孩子听谁的?

我不是全职妈妈,无法全日制陪伴孩子,交给保姆带不如给爷爷奶奶带放心。可是我又不能让孩子离开我的视线(跟爷爷奶奶回老家),所以在我们家,常常出现两种教育理念的冲撞。

我说,我进行了十年的教育学学习和研究,熟悉古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育儿理念和心理学、管理学乃至医学的分析方法,到如今,博士毕业,已然具备专业身份,当然应该听我的。

孩子奶奶说,我带了几拨孩子,什么没见过,你说的那些东西都是书上的,很多都是骗人的(把科学和电视广告讲座等同了),她爸小时候扔在田间地头,没人说要怎么科学,不照样结实、聪明。要我带,就按照我的方法来,否则,我就不带。

沉默良久……

结论:谁带孩子,谁有发言权。如果不是自己直接带孩子,要通过其他人传递自己的育儿理念,非常艰难,很容易无效争执。大家也许会发现,说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法带孩子很难,因为彼此都将这看作是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每每在这个艰难的时候,我的教育理论的作用是:宽解我,在所有施予孩子的行为中,最重要的是充满爱和善意的行为,与这种行为相比,知识的传授,习惯的养成,以及潜能的开发都是次要的。如果我不能陪伴在她身边,奶奶陪伴在她身边,但是她一样感受到了奶奶浓浓的爱,那么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所以,即使奶奶不接受我的建议,我也应该接受并理解。简而言之,只有奶奶高兴了,孩子才能高兴。 如果整个家庭都陷入一种说服和征服对方的氛围之中(不管是以专业知识,还是以孝顺和爱的名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渗透不进孩子的心灵。

培养孩子什么?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束缚之中。”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襁褓包住,在各种约束之下长大,成了良民,却丧失了自然的天性。所以,卢梭推崇自然教育,颇类似于老子的“无为而治”。给孩子极大的空间,最好把孩子放到大自然,像野草一样茁壮成长。说实话,这种教育的本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妞妞她奶奶的“田间地头教育法”,但是本质的区别,一个是真正“无为”,一个是有心为之的“治”。我个人比较欣赏卢梭的“自然教育”,所以,我对所谓的早期智力开发、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七田真的“右脑的开发”等都持消极态度,我从未期待过我的孩子会成为神童(神童往往走极端路线,一方面的杰出必以某方面的缺陷来均衡),也不想她小小年纪给大家表演某种特长,博众人一笑,间或给我带来些荣誉,更没指望她将来有多大出息。从现在看,她不笨,以后混口饭吃应该不难。于是,我就彻底把自己和妞妞从教育培训中解放出来了!

尽管,我对上述貌似专业的东西没有热情,但对于妞妞,我也有自己的基本教育原则。

首先,我要培养她说“不”。如果不想别的小朋友玩自己的车子,她可以拒绝,说“不”;如果别人拿一块点心跟她说:“叫阿姨,不叫就不给你点心吃”,她可以说“不”。说“不”很重要,我们应该懂得拒绝别人。其实,拒绝别人很需要勇气,比说“好”要艰难多了。一个善良的孩子常常会因为不习惯说“不”而使自己处在很被动的位置。我很想告诉妞妞:妞妞,你不需要也不可能讨所有人的喜欢;有一些人,有一些事,你必须懂得拒绝;你的善良应该给那些值得的人,如果善良被利用和滥用,就是懦弱和愚蠢。

第二,我要培养她“乐观”。想想看,如果在任何环境下,妞妞都能拥有“大笑”的力量,我觉得即使她什么都不会,有这个就够了。在和小伙伴玩的时候,小伙伴把她推倒了,她一屁股坐到地上,瘪着嘴刚要哭,我立马也装作摔倒的样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朝她做个鬼脸,然后拍拍手,踢踢脚,口中念叨:“摔了,真疼,但是也很好玩啊。”她瞪眼看着我,看我玩得真高兴,也乐了。一切都是游戏,不是吗?如果,我能告诉她,在疼的时候,也可以发现快乐的东西,并且关注快乐的东西,那么慢慢地,她总能找到快乐。呵呵,有人说,那不是傻乐嘛?没事儿找乐?是又如何呢?幸福这种感觉,是多么个人的感受,在别人眼里再傻,只要你真的快乐,不就够了。

第三,我要培养她“感恩”。不求回报的付出往往不能长久,不会感恩的人不值得别人持久的付出,很多妈妈已经这么做了。每当孩子接受别人的善意时,都会说谢谢。可是对于小孩子而言,这个词从嘴里蹦出来,就像吐虾壳一样轻松,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这很正常,在孩子3岁前,我们只能做到这个程度,可是孩子3岁后,我们要慢慢培养他们内心感恩的价值观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让她明白:交换。“交换”这个事实有一些残忍,但是必须让她接受。妞妞,你接受了牛牛的饼干,那是他最喜欢吃的东西,可是他给你了,他现在正望着你手上的山楂糕。妞妞,你是不是应该给牛牛一块山楂糕呢?我们必须从简单基本的交换概念开始,慢慢教给孩子:别人对你付出了,你应该有所回报。不要只习惯别人的付出,没有谁应该为你做什么,如果他们做了,你就理应表示感谢。

第四,不算是原则,而是我和她爸爸唯一想培养她的技能――“跆拳道”。道理再简单不过,强身健体,保护自己。我们不可能随时在她身边,那就要从小培养她良好的反应能力和防身技巧。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都存在一些依靠最基本、最无知(我认为,用暴力解决问题是属于出于原始冲动和动物本能,内心恐惧,却找不到其他方法的行为)的手段来解决冲突的人群,她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就要有面对各种情势的能力。

反观:理论给了我什么?不能给我什么?

理论不会让我在信息世界里迷航。其实,专业理论就像是你在黑暗世界里随身携带的一个探照灯,灯指向哪里,你就能看清哪里。但是,你不能指望那盏灯能把所有的地方都照亮,所以你永远只能看清一部分事实。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盏灯,进入充斥各种育儿信息的黑暗之中,和其他妈妈一样,我也是那么渴望能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利于孩子的信息,但是我的灯也只能让我看清一部分事实,我不能渴求掌握更多,这样的我,更加安宁。

理论能让我更加宽容地面对孩子的成长和弱点。因为比较了解孩子的各个成长阶段及其特点,所以当孩子一岁多出现分离焦虑,出现自我意识,出现排他反应的时候,我都明白孩子进入了一个什么阶段,她的这些反应是正常的,我无需为此焦虑。我观察到她很健康,很阳光,精力充沛,即使别人跟我说,你的孩子可能是多动症,就算她不睡觉,我也不着急。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像我期望地如野草般旺盛成长,这就够了。我的教育理论为我的内心提供了支持,我更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

那么理论不能给我什么?

首先,它不会给你开出药方。在孩子磕破眼角,或者不停地拉肚子时,我会找相关建议和处理方法,可是我不会去找理论,理论不是建议,它更多地是给你一种观察问题的视角和价值观,而不是对症下药的药方。

其次,理论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理论之所以是理论是因为它具有普遍性,而你我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很可能是那群“白天鹅”中的“黑天鹅”,如果你用“天下的天鹅都是白的”作为标准,很可能,咱们家的“黑天鹅”就被当作丑小鸭了。明白了解理论是一回事,在生活中实践是另一码事,我们始终要铭记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理论也不是安慰剂。理论很容易成为安慰剂,有很多安慰剂都是以理论之名来出售的(很多育儿书籍,或者培训班都以独特理论自居)。不要以为你买了几本理论书,看都没有看完,或者如我这样学了几年教育理论,做都还没有好好做,就真的以为很懂如何教育孩子,和别人比觉得自己多称职。和无数其他的工作一样,好教育是做出来的,无论你买多少书,把孩子送多少个班,受过多少理论的熏陶,如果,你不能陪伴她,一切都无意义。所以,不要拿理论安慰自己,要拿陪伴孩子的时间和行动来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