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转移视角下不同梯度地区贸易协调发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转移视角下不同梯度地区贸易协调发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扩张,世界贸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速度有差距,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可能。实现加工贸易区域之间的合理转移,是实现产业升级、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状况,并提出了低梯度和高梯度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 产业梯度转移 产业集群 低梯度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现状分析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衍生形成的新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业发展要经历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产业发展在这四个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特征。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起源于西方,在20世纪末进入我国,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过阐述,并采用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极大地丰富了该理论的内涵。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梯度水平与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产业机构的优劣程度密切相关,其中影响产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就是在区域经济内产业部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若处于生命周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产业在某一区域占据主导位置,那么这一区域就被视为高梯度区域;相反,如果某一区域中处于生命周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占据主导位置,那么这一区域就被视为低梯度区域。

在实践层面,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梯度转移表现明显,加工贸易从国外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又从发达区域转移到不发达区域,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总量翻了数翻,进出口额从20世纪末的将近17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13052亿美元,增长了约780倍,加工贸易的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我国全面开放和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加工贸易区域不平衡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规模和质量远远高于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质量和规模明显高于内陆不发达地区的局面有所缓解,在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成本制约、政策吸引的综合作用下,某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逐渐向不发达区域转移,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这也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根据2011年各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西部加工贸易额占全国的比重从本世纪初的2%上升到2011年的4%。其中,31个承接地在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比重超过三成,出口平均增长46%,高出全国14个百分点。这些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成绩引人注目,但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转移,达到最佳效益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低梯度地区产业集聚指标的数据分析

(一)地区产业转移的指标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衡量和评价产业梯度转移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学者选取了23个典型的加工贸易产业对我国31个省市的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进行测量,并用产业梯度转移系数这一指标来表征产业梯度转移的优劣程度,其中创新因子和产业集中因子是产业梯度转移系数的两个维度,反映出专业化生产程度,并提出了区位商概念。

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全国同行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比较区位商在全国相应行业增加值占GDP中的比重,都是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指标,在相关的指标统计中,常用静态区域集聚指数和动态区域集聚指数来表示。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是衡量目前产业生产分布的存量指标,反映某一产业在某地区的现有生产能力和产值在全国GDP中的所占比重,当静态集聚指数大于1时,说明这一产业在区域内有相当的比较优势。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是某一产业在一定时间段内向某地区的集聚速度。通过相关的地区产业转移指标,可以得出相关产业转移的数据,并进行产业转移的数据分析。

(二)地区产业转移的数据分析

通常,在地图上用经济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本文依托产业梯度系数这一指标,采用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分析法对6个东部地区和加工贸易转移比较活跃的31个省市以及23个加工贸易行业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了统一数据的口径,普遍采用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作为比较依据。第一梯度包括的省市有:鲁、苏、沪、浙、闽、粤、豫、辽、川、吉、津;第二梯度涉及的省市有:赣、皖、湘、鄂、内蒙古、黑、桂、琼、宁、新、贵、甘、京;第三梯度涉及的省市有:晋、云、陕、渝、青、藏、冀。以每省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个数为标准,第一梯度中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个数大于等于7个;第二梯度中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个数大于3,小于7;第三梯度中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个数小于3个。

由此可见,在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退化阶段和劣势阶段,而且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很少。这也在客观上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东部地区发展的夕阳产业,产业竞争力指数很低,东部地区应做好产业规划,将这部分产业及时转移出去,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本的作用,引进和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对于中西部而言,加工贸易产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的基础,这些地区可以根据区域特点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第二、三梯度地区部分省市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基础扎实,但是由于交通位置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其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规模,不利于技术转移和扩散。

(三)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情况分析

1.转移产业情况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2011各省《统计年鉴》显示,第一梯度产业转移中处于退化和劣势阶段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出现的频次分别为:35、32、20;第二梯度产业转移中处于退化和劣势阶段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出现的频次分别为:30、33、29;而第二梯度产业转移中处于形成和强化阶段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出现的频次分别为:50、42、25;第三梯度产业转移中处于形成和强化阶段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1、9、4。分析可见,第一梯度地区和第二梯度地区的退化产业和劣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承接产业情况分析。在第二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多集中在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鞋帽产业、食品制造加工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塑料、非金属制造加工业、烟草制品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则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在第三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具有明显的产业承接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及其他工艺品加工制造为主;资本密集型产业多以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代表;技术密集型产业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居多。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第二、三梯度地区劳动成本相对第一梯度地区较低,有利于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顺利承接,第一梯度地区技术基础雄厚,更利于技术转移和嵌入,培育高增长点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形成良好的产业转移体系。

低梯度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的建设性研究

(一)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也造成了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为了更好地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形成我国产业经济国际竞争力,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站在战略高度,立体把握经济发展脉络,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优化发展环境,在技术支持、地区土地政策、税收减免、银行担保贷款、人才吸引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以政策的洼地吸引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培育经济增长点。鼓励企业在符合国家环境保护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国家政策,发挥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附加值。

(二)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构建畅通的市场流通环境

由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这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财政拨款和聚集民间资本,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以铁路、公路、航空为重点的综合立体运输网络,增加流通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增加产业竞争力。此外,应加强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和实体的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信息的共享和再利用。更有必要的是,设立加工贸易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大幅度增长。地方政府也应下放审批权限,对加工贸易业务达到一定量的县、市、区,可申请设立加工贸易审批点;口岸查验部门要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全天候、无假日”通关预约工作制度,以此来确保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智库,培养和引进所需的各类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中西部地区应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企业所需的高级人才待遇,解决家属及子女的升学及就业等问题。同时,聘请外部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指导,提高本地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有学习欲望的人才到高等院校进行进修,及时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高梯度地区转移加工贸易产业的建设性研究

(一)实现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增速较快,发展比较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存,相互补充。加工贸易型产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重较大,东部地区应加强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实现加工贸易型产业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工贸易型企业应坚持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做好新增加工贸易企业的指导工作,协助其早开工、早投产、早出口、早盈利;建立企业联系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动态及困难,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洽谈会、展销会,帮助企业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二)引导东部地区处于竞争劣势和价值末端的产业转移

政策在产业调整和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如制定产业发展目录和淘汰落后产能管理办法,完善空气污染和污水处理法规,对加工贸易型产业进行监管,通过能耗指标等标准评判产业发展优劣先进程度。对于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严重的产业和企业,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减少其产业利润,迫使其进行产业转移和技术创新。

(三)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来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建设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产业技术转移的领域不断拓展,转移步伐不断加速,我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随着先进技术和国际资本的不断涌入,我国发达地区已经快速产生技术的溢出效应和资本的放大效应。在此基础上,东部地区应站在国际的视野高瞻远瞩积极谋划,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建立大产业的概念,整合产业格局,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区域范畴经济,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加工贸易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自主研发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产业质量效应和品牌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晶,刘雯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9)

2.白小明.承接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行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0)

3.冯拾松.以产业转移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J].当代财经,2008(11)

4.贺清云,蒋菁,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经济地理,2010(6)

5.多淑杰.集群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形成机理分析[J].商业时代,201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