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外媒看中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媒看中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CraigStephen

联想的成功可否可以复制?

上周联想宣布过去一个季度在中国卖出智能手机500万部,在这个市场排名第二。

现在,身为世界第二大PC生产商的联想正在迅速拉近与领头羊惠普(Hewlett-Packard)的距离,而其30%的盈利增幅也轻松超出了分析师的预期。同样是在上周,摩托罗拉宣布在中国裁员1000人,而诺基亚正在进行第N轮裁员。

联想的崛起之所以吸引了广泛得多的关注,原因在于此类成功的稀缺性:一家中国的消费产品公司,却在国际品牌面前、在国际市场上大获成功。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多中国公司在世界舞台上扬名立万?

当然,中国可以说某些公司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这往往是建立在成本极其低廉、国内分销渠道更加优越或本土市场受保护(因而竞争受到抑制)的基础之上。

这种传统模式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工资成本上涨使简单的低成本优势更难发挥,而国内消费者的品位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另外,随着国内经济减速、国际品牌竞争加剧,企业更有必要实现品牌升级,并在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

即便如此,联想的成功会受到同行的密切关注,因为在中国内地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当中,从廉价向时尚的转变恐怕是最艰难的。北京方面也会关注,因为其长期以来的政策目标,是既让中国企业沿着价值链向上提升,又让它们“走出去”打入国际市场。

很多中国消费企业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打造一个国际品牌并且不断提升其质量和信任度,将会需要时间。

联想带来的另一个经验是,努力成为世界级企业是因为别无选择。它躲不过外资的竞争。很多中国企业都是在受保护的本土市场运营,这很难让它们为惨烈的海外商业竞争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如果中国企业希望走出去,相互放开市场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更多关注。

以手机巨头中国移动(ChinaMobile)为例。外界一直在猜测它将动用3640亿元(约合572亿美元)现金中的部分资金到海外从事收购。中国移动是在一个仍旧不向外国运营商发放牌照的市场里赚到这么多现金的,中国内地10亿手机用户当中,2/3都属于它。虽然如此旱涝保收,但其上星期的报告却显示上半年利润增长乏力。

最后,如果中国希望更多企业变成世界级、全球化的公司,它首先需要做的是让这些企业在国内面临与国外一样的竞争。

MarketWatch 2012年8月29日

方睿哲 刘胜军

从人力资本视角看中印经济差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龙”(中国)与“象”(印度)的比较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印的经济发展几乎在同一时间起步:印度(1947)、中国(1949)。然而,两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和转折。

1980年,中国GDP按2000年的美元价值计算为1830亿美元,只比印度的1580亿美元高15%。而三十年后的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3.25万亿美元,几乎是印度(9630亿美元)的3.5倍。导致两国经济发展轨迹上的巨大差距,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政府的管理水平。

然而,我们同样不要忽略了另外一个基础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这一因素,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经济两次奇迹腾飞(1980年和2010年)的种子,早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就已在普及教育、保障医疗、促进性别平等以及消除社会阶层等各项事业中,深深埋下。

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无疑是强大的,其人均GDP(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接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我们同样要警惕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不可被高速发展的经济本身蒙蔽了双眼。

中国人口结构的不平衡性。由于政策因素,中国人的年龄中值为35.5岁,而印度仅为26.2岁。中国人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工业化国家是先富后老,而中国则是未富先老。在2006年,70%的中国人口处于15至59岁的年龄段内,而到了2050年,这一数据预计会下降到52%。

当然,这一现象所导致的后果也并非完全负面:人力资源的短缺和相应成本的上升,将会推进生产效率及创新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印度而言,过于年轻化的人口特征既有可能是“福”(前提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对于医疗教育的大笔投入,卓有成效。随之而来的经济的增长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有可能是祸(如果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失业率居高不下,那么这样的群体很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许多行业里,比如高等教育、医疗以及金融机构,私有经济形式的缺乏扼杀了经济又好又快且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高等教育,尽管在大学毛入学率的比例上,中国(23%)高于印度(13.8%),但其毕业学生的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印度。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私立高校吸收了印度52%的大学生(2006年数据),而这一比例在中国不到20%(2008年数据)。据麦肯锡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25%的工程专业毕业生一毕业就能拥有工作,而这一比例在中国仅为10%。

在中国,仅有4%的私立医疗服务机构,而印度为79%。并且,这些私立的医疗服务机构承担了探索印度医疗体制创新的重任。

尽管中国专利数量是印度的十倍,可真正成为国际专利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尽管中国和印度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在2011年9月的一次谈话上坦言,中国显然需要更加努力,“在这个人人拥有个人电脑的年代,我们的操作系统在印度的零售总额,是中国的六倍”。

另有研究者发现,美国大型的全球连锁企业中,在其印度分支机构所能申请到的国际专利远远多于在其中国分支机构所能达到的数量。

兰德研究所的报告因此总结道:“尽管印度有其自身的挑战,特别是金融业发展滞后,但印度在高端服务业上拥有很强竞争力,再加上其针对低收入消费者的创新,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印度都将在科学与技术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显然,中印两国都可以从对方的发展经验上学到不少东西。而想要相互进步,前提则是看清对方何种经验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对于印度和其他想要复制中国经济高速崛起的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对人力资源的大力投资都是保障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而与此同时,鼓励私有经济积极参与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各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政策。

FT中文网 2012年8月17日